古文廣
【摘要】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應結合初中生的認知特點,通過抓住概念的關鍵點、比較概念的不同點、分析概念的易錯點,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關鍵詞】初中物理 熱學概念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3A-0068-01
在學習熱學部分的內容時,涉及溫度、熱量、內能幾個概念,學生理解存在一定困難,教師可通過以下途徑增強教學有效性。
一、創(chuàng)新呈現方式,突顯概念的關鍵點
物理概念的呈現方式決定了學生對概念知識的第一印象,影響學生從概念中獲得的感性信息。教師可結合初中生的認知特點和內在需求,對概念的呈現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增強學生對概念的印象。
例如,在學習熱學的“溫度”概念時,教師可以借助實物呈現概念。教師拿出幾個事先準備好的溫度計,問學生:“同學們,溫度計是用來干什么的?”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測量溫度。”“很好。那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今天的溫度是多少。”教師一邊在學生當中走動,一邊讓學生讀出溫度計的示數。當學生完成了讀數之后,教師又問:“大家覺得今天的溫度是高呢,還是低呢?你們現在感覺是熱呢,還是冷呢?”學生分享自己的真實感受,教師對學生的反饋給出點評:“溫度高了,我們就會感覺熱,溫度低了,我們就會感覺冷?!苯處熯呎f邊播放課件,呈現“溫度”的定義。學生由于有了之前感性信息的積累,對“溫度”這個概念也就形成了比較深刻的印象。
二、通過比較,辨別概念的異同點
很多概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學生只有清晰地了解這些概念的異同,才能避免混淆概念。在物理教學中運用比較的方法,既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概念之間的聯系,又可以讓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幫助學生高效地完成概念學習。
例如,“熱量”這一概念比較抽象,學生比較難理解,而且容易與“熱能”相混淆。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辨別這兩個概念,教師在課件上同時呈現這兩個概念的定義:熱量是指因為溫度差,在熱傳遞過程中,物體(系統(tǒng))吸收或者放出的能量的多少;熱能是指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動能之和。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認真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辨別兩個概念,有的學生發(fā)現“熱量”是在熱傳遞過程中才會出現的物理量,而熱能是物體本身固有的特質,有的學生說“熱量是物體能量變化的一種量度”,只能說是“吸收”或“放出”,而“熱能”是“含有”。通過這種比較,學生加深了對“熱量”這個概念的理解。
三、運用分析手段,強調概念的易錯點
在學習“內能”概念時,學生無法看到物體內部一切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tài),教師為了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這個概念,先讓學生觀看“分子熱運動”的視頻,當學生對物體內部微粒的運動有了直觀的了解后,教師提問:“物體在運動時會產生什么?”有部分學生反應比較迅速:“能量,比方說動能、勢能等。”“很好。那物體內部微粒運動時會產生什么呢?”學生深思,教師給出答案:“內能,通常指物體內部微粒運動時產生的動能與勢能之和。那么,物體的狀態(tài)改變,內能是否變化呢?”教師啟發(fā)學生思考。在全面、系統(tǒng)的分析下,學生理解了概念。
教師借助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對物理概念進行全面、綜合的分析,針對物理概念應用時的常見錯誤有的放矢地點撥,可以讓學生準確掌握概念。
突破傳統(tǒng)的物理概念教學模式,大膽嘗試,創(chuàng)新物理概念教學實踐,是新課程改革的明確要求。教師需要立足熱學概念的特點,從初中生的學習需求出發(fā),幫助學生明確概念的關鍵,辨別異同,防止混淆,鞏固概念知識,高效完成物理知識的學習。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