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對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質(zhì)疑與探究"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而小學是培養(yǎng)學生基礎能力的重要階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 自主學習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9-0093-01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并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趨勢,長久以來被動式學習方式帶來的影響極其深遠,使得一些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
1.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自主性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在小學階段的培養(yǎng)是最佳也是最關鍵的時期,這就要求小學語文老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抓住幾個重要的方面,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1鼓勵學生課前預習,教師起到輔導作用。教師的職責既是教會學生專業(yè)的課本知識,更是教會其學習方法,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習方法的傳授帶來的是長久的受益,掌握了學習方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不但被調(diào)動起來了,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也能更好更及時地發(fā)現(xiàn)和提出,這就是課前預習的意義所在。學生做好了課前預習,總結(jié)問題,在上課過程中提出,不但能夠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認知,而且能夠拓展思維,從而引發(fā)出對一系列類似問題的思考,教師在此基礎上予以更深刻的指導,使學生掌握知識[2]。整體課堂教學效率不僅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課堂時間也更加充裕。
1.2因人而異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小學生的自控力和自主性較差,同樣的學習方法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不能完全采用固定的學習方式方法。對于不同的學生要因人而異,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學習的差異度和接受方式,量體裁衣,提出更適合學生學習的方式,并對其進行指導。學習的目的不在于單純學到書本上的知識,更要對學到的知識予以運用,真正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才是學習的真正意義所在。老師更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在傳授其具體的學習方法的同時,更要調(diào)動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2.組織學生課堂討論,在小組合作中提升
在探究性學習中,合作能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體現(xiàn)。很多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是個人難以解決的,就算學生天賦異稟,恐怕也會分身乏術,難以招架。這個時候在教師的指點下,通過小組內(nèi)同學的分工學習,可以解決課堂上遇到的比較困難的問題,這樣會大大減輕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壓力,對于增強同學之間的感情也會有很大的幫助。此外,這種團隊協(xié)作式的配合性學習,不僅在討論中提升了學生的個人能力,還極大地增強了團隊之間的凝聚力,這種合作式的探究性學習正是需要我們贊揚的。例如,在課文《找駱駝》中,里面的老者通過自己多年積累的豐富經(jīng)驗給急匆匆跑過來尋找駱駝的商人好好上了一課,主題就是教育學生遇到突發(fā)事件不要驚慌,要仔細觀察生活中的細節(jié),從而找出最合適的處理方式。在這篇課文中,老人準確地說明了駱駝身上所具有的各種特征,從而使商人準確地找回了駱駝。在課堂中,學生可以通過小組交流的方式來討論駱駝的特征,每個小組的成員分別指出駱駝的各個部位,這樣,既可以收獲人生哲理,又能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
3.激發(fā)自主學習的動機,讓學生樂學
眾所周知,動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也是學生學習的源泉,如果在一定的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機,會產(chǎn)生相應的內(nèi)驅(qū)力,繼而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fā)出來,使學生可以更好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jù)實際的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出科學合理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濃烈的探索欲,進而主動的進行學習。
4.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往往是影響學習成果的關鍵因素,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檢、自學、自選。所謂自檢即對學習內(nèi)容掌握程度的自我檢查,自學即對所學內(nèi)容中,沒有吃透、沒有掌握的知識點進行進一步學習,自選既選擇適合自身學習的方法,又在這三個學習階段逐漸培養(yǎng)學習興趣。
4.1目標和成就感往往能夠激發(fā)人的進取愿望,小學語文學習更多地需要教師合理安排課堂內(nèi)容,調(diào)整教學方法,通過一些小的游戲或者活動調(diào)動學生參與,例如可以通過聽寫漢字的方式,對正確率和聽寫數(shù)量較高的學生予以獎勵和表揚,使獲得獎勵和表揚的學生得到肯定,不但進一步調(diào)動其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獲獎的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道路上也會更加主動。
4.2語文作為母語,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學內(nèi)容不能停留在書本上,對于小學語文課本上的一些故事的知識,教師完全可以通過網(wǎng)絡資源的利用,對知識和人物的刻畫予以更生動的描述和傳授,對于四五年級的學生同樣可以鼓勵其利用多媒體資源,對語文知識進行課外拓展和學習。甚至對課堂上要學習的內(nèi)容進行相關資料的查詢,做好課前預習。
4.3小組學習往往對學習知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師可以對教學內(nèi)容和合理劃分和設計,盡量將教學內(nèi)容以模塊的形式呈現(xiàn),每一個模塊都涉及小組合作,模塊的知識內(nèi)容分為多個小部分,每一部分都需要小組成員承擔。學生在存在感和重要感的雙重前提下,對問題進行充分的思考和建言獻策,并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總之,自主學習能力對小學語文教育的意義不言而喻,其方式方法舉不勝舉、不盡相同,前提是教師首先認識到自主學習能力對教育的意義、對學生的意義和對自身的要求。小學作為教育初級階段,其習慣和學習方式的養(yǎng)成直接影響今后的進步,老師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在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道路上,還需要廣大教師不斷總結(jié)和探索。
參考文獻:
[1]陳燕萍.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J].2010(18).
[2]覃夢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J]. 20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