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鳳飛
【摘要】分析初中科學教學中“習得性無助”現(xiàn)象,以案例闡述克服初中科學教學中“習得性無助”的實踐,了解學生、解放自己、讀懂學生才能引導學生走出“習得性無助”的魔圈。
【關(guān)鍵詞】習得性無助 初中科學教育 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122-02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jīng)典實驗,起初把狗關(guān)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guān)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后,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xiàn)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后來,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教育活動中,同樣存在著“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現(xiàn)象,不少學生經(jīng)過多次努力后仍未獲得認同,逐漸形成了“習得性無助”心理,放棄努力而甘愿接受失敗的痛苦。
一、初中科學教學中“習得性無助”現(xiàn)象及剖析
從小學到初中,老師們多么希望學生蓬勃向上,學業(yè)個個優(yōu)秀,多么希望學生們面對新的環(huán)境新的學習任務(wù)新的老師,能充滿好奇信心滿滿。
我們都有這樣的教學經(jīng)驗,初一科學的起始階段,學生們的表現(xiàn)確實讓我們感到欣慰。他們剛剛從小學升入初中,對新生活充滿了希望與欣喜,許多學生在新老師面前,洋溢著學習熱情,特別是在小學里表現(xiàn)得比較差不被小學老師看中的孩子,也都非常希望自己表現(xiàn)得好一些,給新的老師留下好印象。
是啊,他們都有向上生長的愿望,也有向上生長的力量,誰不希望獲得初中老師的贊揚和認可呢?沒有哪一個孩子不熱愛學習的,都想辦法努力把自己的成績提高上去。初中科學的起始教學,學生們面對新知識,很有信心,都比較用心、努力。
然而,好景不長,這種積極向上的氛圍漸漸淡化。隨著第一次考試的到來,很快出現(xiàn)了分化,部分學生在考試中失敗了。按照我們的教育慣例,激勵先進鞭策后進是不可避免的,老師總結(jié)是表揚了一批考得好的同學,對考得不好的學生提出了批評、要求和鼓勵。于是,他們重新出發(fā),又信心十足地繼續(xù)努力學習。有的學生進步明顯,受到了表揚,有的略有進步,但老師覺得還不夠理想,有的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受到批評在所難免。第三次,盡管已經(jīng)很努力,卻被期中考試成績不及格而否定。第四次、第五次……一次考試讓學生們一次次被區(qū)分,不少學生在反復考試中品嘗著失敗的滋味,無論他怎么努力,始終逃脫不了“失敗”的魔掌。
所學習的知識在不斷地增加,愈失敗,基礎(chǔ)愈差,要想趕上,付出的努力顯然要愈大。盡管這些屢戰(zhàn)屢敗的學生很努力了,但老師們面對他們的考試成績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批評、再批評,讓他再也不想努力了。他在心理認識到,我已經(jīng)很努力了,成績還是上不去,那就干脆算了吧,不如做自己喜歡而又輕松自在的調(diào)皮搗蛋。他大腦中給出的信息是努力也是白費,索性偃旗息鼓,他失去了前行的動力。等到他形成這樣的認識后,無論老師如何教育,如何鼓勵,再也提不起興趣,徹底放棄了,漸漸形成了科學學習困難生的小群體。這就是初一新生通常在學習時表現(xiàn)出的習得性無助。
這樣的事例在初一學生中并不少,許多學生就是被這種習得性無助打敗了。非常遺憾,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我們老師總是看不到學生的努力,或者說即使看到了學生的努力,卻最終還是被考試成績的冷酷現(xiàn)實擊得粉碎,我們也許對這些學習困難生產(chǎn)生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覺得我再怎么表揚或批評,都無法改變學習不良的現(xiàn)實。因為,我們習慣于用結(jié)果評價學生,而不是用過程來評價學生的;習慣于用學生群體的橫向比較來評價而不是學生個體縱向比較來評價。我們大多不太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沒注意到學生個體差異,學生個體所付出的努力對于他自身而言是否取得了進步,我們不關(guān)注學習的過程和學生學習品質(zhì),僅僅注重最后的結(jié)果。這樣的評價體系讓我們的學生在我們的一次次評價中獲得了習得性無助。
二、克服初中科學教學中“習得性無助”的實踐
1.了解學生才能因材施教幫助學生走出“習得性無助”的魔圈
案例1,2008年,我擔任初一科學教學。班里有一個男孩小柯,因為好動又仗義執(zhí)言,愛打抱不平而引起我的注意。深入了解后,為他量身定制了教育對策。我在《曾國藩家訓》中有一個觀點:“要在眾人面前表揚私下里指出不足”獲得了教育啟示。
我在課堂上表揚他的優(yōu)點,私下里指出了他的不足。幾番接觸,漸漸打開他的心扉,獲得他的信任。他告訴我,在小學里他基本是被老師否定的,因為成績與性格。他覺得到了初中,無非也是混日子,無論怎么努力,最終還是被老師否定的份。
面對學生業(yè)已形成的“習得性無助”心理,我不放棄。多次的關(guān)注,發(fā)自內(nèi)心的鼓勵,他終于產(chǎn)生了愿意學好向上的想法。于是,我們一起制定了屬于他的學習科學計劃,并且約好邊實施邊改進。
我開始關(guān)注他的學習過程,努力尋找他點滴進步。有聽課認真的表現(xiàn),及時鼓勵,在課堂活動中、在作業(yè)批注中表揚他,哪怕只有絲毫的進步,我也不放過表揚的機會。盡管剛開始成績依然在中下游,但我們一起分析,把分析的重點落到與自己的過去相比,從自己是否努力了,一起分析改進的地方。讓他在與自己的過去比中獲得進步感,在學習態(tài)度上獲得榮譽感,在學習方法上不斷指導,調(diào)整計劃,制定與調(diào)整“跳起來能摘到桃子”的目標,明確學習任務(wù)。
漸漸的,他有了信心,知識在一點一點地積累,成績在一點一點地提升。與此同時,班級里其他同學也看到了他的進步,別的同學也躍躍欲試,從而形成了學科學你追我趕的氛圍。一個學期的不懈努力,他的科學成績不斷提升,學習興趣不斷增強,自信滿滿,性格也變得開朗,抱怨的話少了,自我否定沒了。等同學們給他起了個“科學家”的綽號時,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他已經(jīng)是科學考試中屢考屢優(yōu)的常勝將軍,成為名副其實的“科學家”。
個案的成功,激勵了學習團體,我們班的科學整體水平在同年級中遙遙領(lǐng)先。我也從中獲得成就,年度考核被評為優(yōu)秀。實現(xiàn)了真正的雙贏。
個案成功的漣漪在后續(xù)學習中依然蕩漾著。八年級科學教學重點難點就是浮力和電學,而大部分同學會栽在這兩章上,俗稱為“要么溺水而亡”,“要么觸電而死”。
但就是這個班級,在這種的學習氣氛中,初二的科學課上先后出現(xiàn)了“浮力專家”、“電學專家”。正是在初一時努力幫助學生走出“習得性無助”的魔圈,才會打下良好基礎(chǔ),形成力爭上游的班風,才會涌現(xiàn)出這樣 “專家”,成了學科學的領(lǐng)頭羊。
2.解放自己才能幫助學生走出“習得性無助”的魔圈
案例2,小董同學,當我接觸他時,他已經(jīng)是一個“有名”的不學習分子了。由于種種原因,他對任何一門功課都沒興趣,每天他所做的事情就是到學校里看漫畫,放學回家玩游戲。
家長已經(jīng)毫無辦法了,一接到學校電話便緊張不安。只寄希望學校老師能管一管他,再后來,只希望他能到學校平安無事就行,至于學習,不再是奢望,過一天是一天就好了。班主任及各任課教師也都自嘲地說“我們已經(jīng)是黔驢技窮了”。只好不搗蛋,就好。
我在想,還能有什么辦法幫他走出“習得性無助”的魔圈呢。這時,一個契機出現(xiàn)了:科學組活動周有紙飛機比賽,這項競技活動不需要任何“科學知識”,只要有一定的技巧,誰都有可能獲勝。結(jié)果他幸運地取得了第一名。
比賽回來的路上,我輕松自然地問他:喜歡玩這一類的游戲?他肯定后,我又問:喜歡高大上一些的航模嗎?在他猶豫時,我指出航模的趣味和無人機的一絲關(guān)聯(lián),他來了興致。我就因勢利導地說:既然如此,你可否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有一定的自控力,我有一個較好的方法是你自己制定一個近期的小目標或者寫出自己的夢想,要實現(xiàn)這個夢想首先要做什么。這樣做讓他感覺到人生有條理、可預測,增加了他的掌控感,能在失敗中學習。
在后來的實踐活動中,經(jīng)常稱贊他的努力,哪怕只有一點點的進步。而他在做這項具有挑戰(zhàn)的事情時,表現(xiàn)出難得的積極努力,在失敗中不斷嘗試,因為我們在分析總結(jié)這件事時讓他知道了失敗就是一種成長的方式。所以每當他表現(xiàn)較好時,經(jīng)常稱贊他真努力,下次還可以更努力。同樣是通過努力,他知道了自己很重要,信心倍增。
到了初二,他對科學漸漸有了興趣,科學有一個《人的生殖系統(tǒng)》的教學內(nèi)容,他主動提出這個內(nèi)容是否可以讓他講解,在我欣賞的眼光中他看到了自己的能力與信心。我讓他先備好課,有新奇的想法、好的點子說給我聽,一起分析修改后,他上了他人生真正的第一堂課,課后同學們的反響很好。
取得了一個小成功,我們再次更新補充了一些,他在另外一個平行班也講這節(jié)內(nèi)容。課后反饋極佳,同學們都認為,他行我也行,班級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氛圍。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發(fā)現(xiàn),當兒童具有成長心態(tài)而非固定心態(tài)時,他們才能更好地應付逆境。固定心態(tài)意味著把能力看成一種與生俱備的東西,而成長心態(tài)則認為能力是可以學習和培養(yǎng)的,他們會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解放自己才能幫助學生走出“習得性無助”的魔圈,每位學生都有成長的本能,即使是已經(jīng)形成了“習得性無助”的學生,他的內(nèi)心也存在著向上的渴望,都有成長的可能和空間。關(guān)鍵是我們老師要尋找教育的契機,把握教育時機,讓學生意識到他們自己是學習的主體,每個人都有潛能,只要努力。
3.讀懂學生心理引導學生走出“習得性無助”的魔圈
案例3,小晉,一個已經(jīng)讀初二的學生,沉迷于電腦游戲的孩子,為了教育他,家長和老師沒少費心思。結(jié)果“軟硬不吃”的他,讓家長和老師選擇了放棄。
很偶然的一次,我發(fā)現(xiàn)了他的一份美術(shù)作業(yè)里有一幅圖中產(chǎn)生了教育的靈感。學校心理老師在開展學生群體心理輔導時布置了這份作業(yè),讓學生在自由畫圖中發(fā)泄不良情緒。在心理老師的解讀下,我們在他的畫中“看到了”他的心理動態(tài)。他內(nèi)心深處充滿著對別人理解的渴望,對自由的向往,回到集體團隊的意向。
原來,形成“習得性無助”的所謂學習困難生,他們的內(nèi)心同樣充滿著渴望,他們更需要老師的幫助。盡管不由自主地抵觸老師的“教育”,依然還是渴望能得到老師的關(guān)心。我們教育效果不好,甚至選擇了放棄,很大因素是我們沒有讀懂他們的心理,沒能找到打開他們心扉的鑰匙。
既然“讀懂”了他的心理圖,我決定不放棄,在心里做好了“持久戰(zhàn)”的準備。耐著性子,春風吹暖式地慢慢融化。通過一次次的談話交流溝通,用放大鏡找他的優(yōu)點、閃光點,分析他自身的優(yōu)勢,幫助他樹立信心。雖然他的學習成績?nèi)圆槐M人意,但我相信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他會找到一條適合他自己的路。
我認為正確地運用我們老師的優(yōu)勢,利用心理學知識,可以讓學生從習得性無助中解脫出來,健康成長,是教師的責任和義務(wù),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樹立科學的育人觀防范“習得性無助”
當我把目光關(guān)注學生“習得性無助”現(xiàn)象時,我深深感到,不少學生之所以產(chǎn)生“習得性無助”,源自教育不當,其中老師的育人觀和評價觀,甚至是老師本身可能存在的“習得性無助”心理給學生帶來的不良影響。
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越來越復雜,教育評價給我們帶來越來越重的心理壓力。誰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學得好表現(xiàn)好,可惜,總是不如愿,上級要求總在不斷提高,老師們始終在為“跳起來摘到桃子”的教學目標而奔命。
為此,我們越來越容易失去教育的耐心,面對學生不聽話、學習成績差而發(fā)火,批評多于表揚,看不到學生個體的努力和縱向的發(fā)展,只看到橫向比較的不足與差距。
我們常說:不考試的學生個個精靈。在考試面前,緊張的何止是學生,老師才是最緊張的一個,與其說是考學生,倒不如是在考老師。在一次次成績面前,作為教育者的老師也不知不覺中產(chǎn)生了急功近利的想法,“習得性無助”離我們并不遠,甚至于我們或多或少已經(jīng)陷入魔圈。
張文質(zhì)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藝術(shù)》一書中提出“教育是慢的藝術(shù)”,只有“慢下來”我們才能欣賞到教育的風景,才能看到學生個體的精彩。
我們很難改變教育現(xiàn)狀,改變對老師的評價辦法。但我們內(nèi)心可以做得從容些,因為著急無助于教育教學工作,教育需要我們心里有學生,每一個學生都同樣有獲得我們贊賞的理由。一個人的成長比成功重要,每個人腳下的每一步都是一個新的起點,人生有更多的路需要自己走。老師的作用是發(fā)展學生的優(yōu)勢而不是培養(yǎng)優(yōu)勢;學生喜歡做,他會在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優(yōu)勢,找到信心。
幫助學生走出“習得性無助”的魔圈,老師首先要樹立科學的育人觀防范“習得性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