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楓霞
教學活動是由一個個教學細節(jié)構成的,它是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產(chǎn)生的充滿思辨與靈性的細小的課堂場景或教學片段,具有獨立的教學價值和意義。所以細節(jié)雖小,卻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和大智慧。在生物教學過程中,通過關注教學細節(jié),優(yōu)化教學過程,能更好地體現(xiàn)新課程的理念,落實課堂教學常規(guī),使整個教學過程更為合理、精確、生動,催生有效課堂,實現(xiàn)課堂的“輕負和高效”。
一、課堂預設精彩化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細節(jié)作為一種教學情境,一個教學片段,是組成課堂教學的有機部分,它是需要預設的。所以,教師要充分鉆研教材,深刻解讀文本,摸準學生脈搏,理清教學思路,發(fā)揮想象,“未雨綢繆”,在教材的“亮點處”,學生的“誤點處”,新舊知識的“銜接處”等,精心預設教學情境或課堂場景,預約課堂精彩的生成。
例如,學生在學習《人的生殖》時,導入部分應該是課堂教學的亮點之一,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學生的害羞心理。所以,筆者在本課導入時圍繞“人是從哪里來的”預設了一些動畫片段:上帝造人、女媧造人、孫悟空出生記、小時候父母與孩子就這個問題的對話等。由于這些內(nèi)容都來源于學生的日常生活或已知的童話故事,學生覺得非常親切,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過來,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在興致勃勃的討論之后,他們迅速安靜了下來,新的疑惑寫在了他們的臉上。短短五分鐘精心預設的導入,學生在笑聲中若有所思,在否定中產(chǎn)生了新的學習動機,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打開了課堂教學的空間,達到了預設與生成的統(tǒng)一,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探究過程完整化
新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提倡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為此,新教材也配套了許多探究性的實驗供教師自主選擇,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一些探究活動需要的時間較長,課堂上不可能及時完成,這就影響了探究的效果,使探究活動流于形式,挫傷了學生探究的熱情。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探究活動的完整性,使學生的整個探究活動盡量有時間、有計劃、有步驟、有過程、有結果。
例如,學生在完成《螞蟻的通訊》這個探究實驗時,為了使探究的效果更明顯,筆者在課前先讓學生上網(wǎng)查閱螞蟻的相關資料,全面了解其生活習性,根據(jù)其習性提出相應的假設,并根據(jù)假設設計好探究步驟,在課前找好觀察地點等。由于做好了課前準備工作,課堂上學生就有充足的時間通過小組合作實施觀察,進行觀察結果的整理和討論,完成探究報告。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探究報告”的體裁上不加限制,學生可以把它寫成探究報告、觀察日記、科普小故事、童話故事等,這就大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改變了以往探究活動“轟轟烈烈”結束,但不知所終的局面,使整個探究過程有始有終。
三、課堂提問有效化
俗話說:“學問,學問,學學問問?!痹趯W生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中離不開形形色色的問題,它是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和情感升華的鑰匙。有人說:“問的好,則學的好,教的好?!彼?,一種好的、有效的課堂提問能起到增進師生交流,啟迪學生智慧,引導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的作用,其意義不言而喻。那么,好的課堂提問哪里來?筆者認為只能從課本中來,從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中來。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吃透教學內(nèi)容,把握教學的重點、難點和疑點,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尋找讓學生“跳一跳就夠得著”的問題的切入點,適當鋪墊,層層遞進,把握課堂教學活動的時間,有秩序、分階段地拋出“問題”,使課堂提問目的明確,中心突出,合乎情理,富有挑戰(zhàn),讓學生在思辨的過程中學有所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基因在精子和卵細胞中的傳遞》時,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學生很容易忽略掉減數(shù)分裂以后,精子、卵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都要減半的科學事實,仍然認為精子和卵細胞中含有23對染色體。為了凸顯這個學生學習中的問題,筆者以人類生殖過程中細胞內(nèi)染色體數(shù)目的變化為主線設置了如下課堂提問:請說出下列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并說出你的判斷依據(jù)。①父母體細胞;②生殖細胞(精子、卵細胞);③受精卵;④子女體細胞。這一連串問題,有前后次序上的對應,又有判斷理由的追問,即使有學生把精子、卵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回答成了23對,但當他在回答受精卵以及子女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時,就能很快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并及時糾正,從而達到通過問題幫助學生辨別正誤、構建知識的目的。
四、媒體應用多樣化
直觀教學歷來是生物教學重要的教學原則之一。隨著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具有視聽化、形聲化特點的多媒體教學已走進生物課堂,極大地彌補了掛圖、模型、實物等傳統(tǒng)教學媒體的不足,創(chuàng)造出了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huán)境。但是,多媒體教學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如果教師不能根據(jù)課堂教學的需要而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不但無法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例如,有些教師把自己變成了課件的放映員,把學生變成了觀眾;有些教師一味地追求大容量,出現(xiàn)了新的“滿堂灌”現(xiàn)象;有些教師有了課件,丟了粉筆;等等。所以,在當今的生物教學中,應注意媒體應用這一教學細節(jié),要根據(jù)教學的內(nèi)容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手段,充分發(fā)揮媒體的作用。筆者就不同教學媒體的使用效果,曾在平行班做過實驗,結論是:在教學《認識顯微鏡的結構》這個教學片斷時,采用實物(顯微鏡)為學習媒體的學習效果比用多媒體動畫講解的效果要好得多;而在學生學習《血液循環(huán)》時,則用“跟著紅細胞去旅行”這個多媒體課件的效果比用掛圖講解的效果更好。
五、課后作業(yè)當堂化
為實現(xiàn)既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又不降低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筆者在課堂教學的時間上做了適當?shù)恼{(diào)整,每堂課都安排了5-6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當堂完成作業(yè),以檢驗課堂學習的效果。在課堂習題的選擇上,則偏重于解題思維方法以及綜合應用的訓練,以達到授之于漁、當堂鞏固的目的。
例如,學生在學完了《動物的行為》之后,筆者編制了下列題目:請你說出以下成語或俗語中蘊含的動物行為并指出其中的后天性行為:蜻蜓點水、螞蟻搬家、大雁南飛、東施效顰、孔雀開屏、壁虎斷尾、邯鄲學步、螳螂捕蟬、猴子撈月等。這些都是學生平時很熟悉但又缺少思考的成語或俗語,可以引起他們的興趣,因此,學生的參與度和解題的正確率都很高。一個小小的教學細節(jié),卻掀起了一個學習的高潮,使所學知識當堂應用,當堂鞏固,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細節(jié)決定成敗。教師應沉入課堂,研究、關注教學中的細節(jié),優(yōu)化教學過程,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走向深刻、走向機智、走向有效、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