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顧炎武家世新考

      2018-07-18 09:07:58馬一平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8年3期
      關(guān)鍵詞:次子顧氏生子

      馬一平

      (昆山市愛國衛(wèi)生運動與健康促進委員會辦公室,江蘇 昆山 215300)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卓越的思想家和學問家,清代以來研究他的著述汗牛充棟,但有關(guān)其家世的資料卻比較單薄且有謬誤。筆者根據(jù)《顧氏譜系考》、多部清代和民國江南顧氏家譜、明清《昆山縣志》、清《淞南志》和有關(guān)墓志、傳記等文獻資料,對顧炎武家族世系和人員生平進行新的考證。以遷千墩始祖顧鑑為第一世,側(cè)重于炎武本支直系,旁系從略。①筆者曾撰《顧氏世系初考》,刊于《昆山市顧炎武研究會會內(nèi)通訊》2000年10月第8輯,考述了昆山千墩顧氏一世祖顧慶至第十九世顧炯詩的世系資料(其中顧炎武為第十六世);又撰《從江南顧氏宗譜考亭林遠祖世系》,刊于昆山市顧炎武研究會《顧炎武研究》2017年3月第23輯,對顧慶以前的十八世顧氏祖先(自顧野王始)情況進行了考述。

      亭林先生曾輯編《顧氏譜系考》,認為其家族本出吳郡,五代之際徙于滁,宋南渡時有諱“慶”者,自滁徙海門縣姚劉沙(后屬崇明縣),為本支一世祖。[1]顧慶,字文仲,行四十九秀,南宋人,配陳氏,生四子。其次子顧福山,字伯善,行萬六,南宋人,由姚劉沙遷居昆山縣東北隅新安鄉(xiāng)二十四保(明弘治十年[1497]后屬太倉州六都)花蒲村(今屬太倉市浮橋鎮(zhèn)牌樓街道),為遷昆山始祖。福山九世孫顧鑑,明中葉人,嘉靖三年(1524)率家遷居昆山縣 川鄉(xiāng)千墩鎮(zhèn),為遷千墩始祖。

      第一世

      顧鑑(見圖1),字仲明,號默庵。明中葉人,生于景泰元年九月十二日(1450年10月17日),卒于嘉靖九年八月二十五日(1530年9月16日)。父珩,字德潤,號耕云。鑑為次子。少而克家,事雙親至孝,待兄弟友愛,還每年資助貧困者。喜閱經(jīng)史,為人正直,體恤貧窮,歉收之年例免佃農(nóng)一半田租,又謝絕官府發(fā)放的災(zāi)糧,以讓與貧民。曾建祠堂以祀祖先,立義塾以誨鄉(xiāng)里子弟,設(shè)粥攤以濟饑民。嘉靖三年率家從太倉州六都花蒲遷居昆山縣千墩鎮(zhèn)。購范仲淹裔孫范氏舊宅以居,又購范氏田數(shù)頃,范氏留存低洼田百畝,田賦不支,鑑乃毅然共同負擔范氏田賦。后因子顧濟官職,封徵士郎、刑科給事中。年八十一歲卒,葬尚書浦東八保號區(qū)空字圩(今千燈鎮(zhèn)境內(nèi)),南京太常寺少卿同邑方鵬撰墓志銘。為炎武五世祖。配王氏,生于景泰四年十月十三日(1453年11月13日),卒于嘉靖十一年九月十九日(1532年10月17日)。夙稟貞懿,孝奉公婆,敬順親族,相夫教子,以得八秩高壽,封孺人。生子一,濟;女一,嫁王棟。[2]93-95

      第二世

      顧濟(見圖2),字舟卿,號思軒,又號少山(一作少峰[3])。鑑子。明中葉人,生于成化十八年(1482),卒于嘉靖四年(1525)[4]127-129。正德十一年(1516)舉人,次年中進士。歷官行人司行人、刑科給事中。臨朝敢于直言,后乞養(yǎng)歸[5]。因次子章志官職,贈中憲大夫、江西饒州府知府。先于父母卒,年僅四十四歲,祔葬父塋,光祿寺寺丞同邑陸鰲撰墓志[6]816。為炎武高祖。配陸氏,封孺人,嘉靖四十五年三月十六日(1566年4月5日)又封太恭人,高壽至八十三歲①《淞南志》作八十二歲,此據(jù)方鵬《封刑科給事中顧公合葬墓志銘》記載。。生子二,樅(太學生)、章志;女一,嫁縣庠生沈紹慶。[4]127-129

      圖2 顧濟像

      第三世

      顧章志,原名樂[2]93-95,字子行,又字行之,號觀海。濟次子。明中葉人,生于嘉靖二年四月十一日(1523年4月26日),卒于萬歷十四年八月十三日(1586年9月25日)。少孤,三歲喪父,母陸氏辛勤哺育,艱苦萬狀。稍長依兄樅讀書,克自砥礪,又負笈山中,堅苦無與。十九歲成為太倉州學生員。二十四歲中嘉靖二十五年(1546)舉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成進士。歷官行人司行人、司副、司正、刑部湖廣司郎中、江西饒州府知府、湖廣按察司副使、廣西按察司副使、貴州布政司參政、貴州按察司按察使、山東按察司按察使、南京光祿寺卿、應(yīng)天府尹、南京兵部右侍郎(嘉議大夫)。履職之所,均清正廉潔,頗有政績。天性淳厚,忠信至孝,礪德砥行。以少年歷經(jīng)磨難故,平生自奉甚儉,然而周濟親友宗族無微不至。其姑母、舅舅年老家貧,均迎接至家,養(yǎng)老送終營葬。后疾病發(fā)作卒于南京兵部任上,年六十四歲。萬歷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586年1月4日)明神宗贈都察院右都御使,賜葬昆山縣六保五圖尚書浦西鳴字圩(今千燈鎮(zhèn)南端蔣涇西南原千燈中學內(nèi)),禮部尚書嘉定徐學謨撰墓志銘。為炎武曾祖。元配王氏,處士王世英次女,生于嘉靖三年六月十三日(1524年7月13日),嘉靖三十五年五月初四日(1556年6月3日)卒于京師官邸,年僅三十三歲,賢孝睦親,累贈淑人。十八歲嫁章志,生子六,唯紹芳長成,余均幼殤[7]。繼配孫氏,生年未詳,卒于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累封淑人,生次子紹芾、三子紹芬;女一,嫁歸起霽。[8]

      第四世

      圖3 顧紹芳像

      顧紹芳(見圖3),字實甫,號學海,又號寶庵。章志長子。明中、末葉人,生于嘉靖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八日(1547年1月18日),卒于萬歷二十一年①周可真《顧炎武年譜》第4頁作紹芳卒于萬歷二十二年(1594),誤。系未見王錫爵《宮贊學海顧君墓志銘》和馮夢禎《快雪堂日記》之故。二月二十二日(1593年3月24日)②王錫爵:《宮贊學海顧君墓志銘》,見顧心毅纂修:《顧氏重匯宗譜》第8冊“五十四世至六十八世墓志銘”,民國稿本,編年不詳,第139—143頁。。九歲喪母(王氏),父攜之官舍一起生活。弱冠補庠生。萬歷四年(1576)中舉人,次年成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萬歷七年(1579)九月授翰林院檢討。萬歷九年(1581)經(jīng)請病假同意后,家居三年。萬歷十二年(1584)復(fù)以原官起用,參與修纂《大明會典》。萬歷十四年(1586)八月父卒,回鄉(xiāng)丁憂。萬歷十六年(1588)前后在昆山縣城馬鞍山南柴巷建筑新宅,園亭竹樹,風景秀佳,內(nèi)有遺清堂、背山樓等建筑。萬歷十七年四月初六日(1589年5月19日),其同榜進士好友嘉興馮夢禎曾至其新居做客。同年服闋返京,晉經(jīng)筵日講官,又升左春坊左贊善兼翰林院編修,很受大學士太倉王錫爵器重。萬歷十九年(1591)請假歸鄉(xiāng)。不二年竟以疾卒于家,年僅四十七歲(其出生23天即過農(nóng)歷新年,以是為二歲)。明神宗特命守臣致祭,贈左春坊左庶子。當年十月二十九日祔葬父賜塋,王錫爵撰墓志銘。紹芳孝友廉介,雖然清貧,獨好行義,曾設(shè)立義學以教族人,甚至借貸而應(yīng)戚黨急需,故卒之日,私囊如洗,幾無以為殮。平生善詩,工于五律,朱彝尊稱其風格近孟襄陽。又精弈棋。著有《寶庵文集》二十卷、《寶庵詩集》二十卷(今存《寶庵集》二十四卷)。[6]820-821為炎武本生祖。元配周氏(紹芳伯母周氏侄女),太倉雙鳳處士周 女,生于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1545年9月18日),二十歲嫁紹芳,萬歷元年八月二十二日(1573年9月17日)死于難產(chǎn),年僅二十九歲,端慧明淑,勤儉持家,贈孺人,生子二,長子同德,一子夭亡;女一。[9]繼配陸氏,封孺人,生子一,同應(yīng);女二。

      顧紹芾,字德甫,號蠡源,又號夢庵。章志次子。明中、末葉人,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卒于崇禎十四年(1641)二月。邑庠生,遵例入國子監(jiān)??嘀玖W不怠,然數(shù)試未舉。五十歲屏棄科舉,悉心研究朝章國典、地形、兵法、鹽鐵、戶口等經(jīng)世之學,尤注重心節(jié)義行。工詩,所作歌行古體得李白遺意,而奇奧秀拔絕類李賀。又善書法,遒勁入褚遂良、虞世南堂奧,大書畫家董其昌盛贊之,曾說:“見德甫筆墨,令人懷退舍之想?!盵6]835有《夢庵集》《庭聞紀述》行世。卒年七十九歲,祔葬父賜塋穆位。[6]835為炎武嗣祖(原大叔祖)。元配周氏(為伯母侄女),早卒;繼配李氏,生年未詳,卒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十一月;妾二,一為黃氏,生年未詳,卒于清順治三年(1646)五月。生子一,同吉(李氏出),早卒。撫侄同應(yīng)次子絳(后改名炎武)為嗣孫,精心教誨。[10]3-5

      顧紹芬,字昌甫,號敏庵。章志三子。明中、末葉人,約生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卒于崇禎十年(1637)。幼游邑庠,潔身自愛,不染時習。研究典籍學問之余暇,特別留心鉆研岐黃術(shù),以治病濟人為己任。平素熱心公益事,次兄紹芾曾捐資修葺千墩延福寺塔,紹芬不甘落后,決心造橋便民。臨歿,還囑兩子在千墩浦上筑橋。次年橋成,遂取名“證愿”①《淞南志》及道光、光緒昆新縣志的《橋梁志》中均稱“證愿橋為顧紹芬萬歷中建”,然而該橋建橋碑記和道光、光緒縣志的《人物志?顧蘭服傳》均作“證愿橋為顧蘭服秉承其父遺志于崇禎十年捐千金而建成”,今采建橋碑記、康熙縣志《橋梁志》和道光、光緒縣志《人物志》之記載。。卒葬吳縣鳳凰山。為炎武小叔祖。配葉氏,生子二,葉墅、蘭服。[6]839

      第五世

      顧同德,字伯念,號存拙。紹芳長子。明末人。少即成邑庠生。為人坦直和易,篤于孝友。以父官,當?shù)檬a,讓與弟同應(yīng)。堂弟同吉病歿無子,產(chǎn)頗饒,當以同德子為后,辭謝勿立,讓弟同應(yīng)次子炎武嗣其后。晚年超然物外,自號無念居士。舉鄉(xiāng)飲賓。為炎武堂伯(本生伯)。配周氏,生子三,緝,蘇州府廩生;維,邑庠生;緄,業(yè)儒。②《存拙公傳》,見顧心毅纂修:《顧氏重匯宗譜》第4冊,民國稿本,編年不詳,第74—75頁。

      顧同應(yīng)(見圖4),字仲從,號賓瑤。紹芳次子。明末人,生于萬歷十二年[11],卒于天啟六年(1626)。十歲喪父。然穎敏好學,文才出眾,交多時望,萃三吳俊彥,結(jié)遺清堂文社,享譽東南,其詩文盛傳天下。少即為府學廩生,但屢困鄉(xiāng)試(七試不舉),萬歷四十三年(1615)、四十六年兩中副榜,后以父官恩蔭入國子監(jiān)。其豐神淡蕩,為人天性仁厚,幼孤讓產(chǎn),為宗黨所稱。與人交重然諾,敦行誼。性豁達,家雖貧,猶重義輕財好施予。惜英年早逝,僅四十三歲③《淞南志》作“四十二歲”,誤。此據(jù)《快雪堂日記》記載和對其生卒年推算及(道光)《昆新兩縣志》、(光緒)《昆新兩縣續(xù)修合志》所載。。墓在縣西綽墩光遜圩(今巴城鎮(zhèn)正儀街道境內(nèi))。著有《遺清堂文集》《秋嘯詩草》《藥房詩草》等。湖廣學政同學友王志堅為之作傳。④見《康熙昆山縣志稿》(江蘇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4年版)記載。另有陳濟生:《賓瑤公傳》,見顧心毅纂修:《顧氏重匯宗譜》第4冊,民國稿本,編年不詳,第75—76頁。為炎武本生父。元配何氏,生年不詳,卒于清順治十三年(1656)三月,性嚴肅,少言語,獨喜讀書,頗忱經(jīng)史;妾黃氏。生子五,緗、絳(改名炎武,出嗣堂叔①有學者說炎武過嗣給堂伯父同吉,誤。《淞南志?顧同應(yīng)傳》和《顧氏重匯宗譜?賓瑤公傳》中均有“次子絳(改名炎武)出嗣叔同吉”的記載,同吉比同應(yīng)小一歲。同吉)、紓、纘、繩,除紓為黃氏生外②錢邦彥《校補顧亭林先生年譜》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條作“同母弟紓生”;周可真《顧炎武年譜》第13頁作生炎武后“何氏又生三子一女”,均誤。此據(jù)朱用純《處士顧紓墓志銘》。,余均為何氏生;女四。

      圖4 顧同應(yīng)像

      顧同吉,字仲逢。紹芾子。明末人,生于萬歷十三年(1585),卒于萬歷三十年(1602)。十八歲未婚而病亡。為炎武嗣父(原堂叔)。聘妻王氏,遼東行太仆寺少卿邑人王宇孫女、太學生王述之女。生于萬歷十四年六月二十六日(1586年8月10日),殉國于明弘光元年(即清順治二年)七月三十日(1645年9月19日)。未婚守節(jié),侍奉公婆,撫亡夫堂兄同應(yīng)次子絳(明亡后改名炎武)為嗣子,愛如己出,悉心教導。曾斷指療姑,崇禎九年(1636)朝廷建坊旌表貞孝。弘光元年(1645)七月十四日聞清軍攻陷兩京乃絕食殉國,至三十日而謝世,事載《明史》。夫妻合葬祖賜塋東六步五尺。[12]

      顧葉墅,字季皋,號又曇。紹芬長子。明末清初人。少為邑庠生。崇禎十四年二伯紹芾去世后,與堂侄顧維一起構(gòu)家難,指使人焚毀炎武家室廬,欲奪家產(chǎn)。明亡后入山為僧。[13]117為炎武堂叔。生子二,宗眉、宗麟,俱庠生。

      顧蘭服,字國馨,號穆庵。紹芬次子。明末清初人,生于明萬歷四十三年,卒于清康熙十二年二月十四日(1673年3月31日)。幼聰穎,善讀書,弱冠補太倉州學生員,援貢為監(jiān)生。多才績學,肆力于詩文,好作長歌。一生行誼以忠孝為質(zhì),以仁恕為用,與堂侄炎武極親善(年齡相仿),與歸莊、朱用純輩為篤義之交。明崇禎十年冬秉承其父遺志,捐千金在千墩浦建證愿橋(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重建改名凝薰橋,俗稱混堂橋,1991年11月拆去,重建新橋)。清軍攻昆山時,率眾守城。明亡后屏居田野,窮究醫(yī)理十年,遂精通其術(shù),求療者盈門,無不悉心診治,救活無數(shù)病患。卒葬 川鄉(xiāng)七保東里浜空字圩新塋。為炎武堂叔。配浦氏,繼配朱氏、陳氏,妾錢氏。生子一,巖,太學生;女三。③佚名:《穆庵公傳》,見顧心毅纂修:《顧氏重匯宗譜》第4冊“六十一世至六十五世家傳?六十二世穆庵公傳”,民國稿本,編年不詳,第78—79頁。

      第六世

      顧緗,字遐篆。同應(yīng)長子。明末人,生年未詳,卒于崇禎十五年(1642)。天才俊逸,曾受業(yè)長洲探花陳仁錫(1579—1634,著名學者,仕至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為府庠生,蔭入國子監(jiān)。崇禎六年(1633)中順天府舉人。以天下動蕩不安,遂研究兵書。平生好義重諾,世傳其《兩京賦》和時務(wù)諸策。年未四十,赍志以歿,祔葬父墓。[14]為炎武堂兄(本長兄)。配王氏。嗣子一,洪善(弟纘長子)。

      顧炎武(見圖5),乳名藩漢,譜名絳,庠名繼坤,字忠清,又字寧人,明亡后改名炎武,又曾名圭年,學者稱亭林先生。同應(yīng)次子,同吉嗣子。明末清初人,生于明萬歷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九日丑時(1682年2月15日1—3時)。襁褓中出嗣叔祖紹芾為孫、已故堂叔同吉為子。十四歲成昆山縣學生員。畢生精究經(jīng)世致用之學,清順治十四年(1657)四十五歲起離鄉(xiāng)遠游魯、蘇、浙、京城、冀、秦、晉等地,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精勤考察,發(fā)憤著書,終成一代大思想家和大學問家。一生著作閎富,有《日知錄》《音學五書》《天下郡國得病書》《肇域志》等六十多種。七十歲時病逝于山西曲沃,由當?shù)赜讶伺c知縣經(jīng)紀喪事,遺柩暫置秦氏室,當年三月由專程前往的堂弟巖、堂侄洪慎①張穆《顧亭林先生年譜》和錢邦彥《校補顧亭林先生年譜》作“堂弟巖”,《淞南志》和(道光)《昆新兩縣志》作“堂侄洪慎”,此據(jù)張潛之、潘道根輯編《國朝昆山詩存》作者小傳和潘道根撰《昆山名家詩人小傳》顧巖小傳所載。偕嗣子衍生扶柩歸葬于曾祖賜塋東偏、嗣父母墓之昭位。翰林院檢討門人吳江潘耒撰墓表,著名學者鄞縣全祖望撰神道表。[15]801-802元配王氏(崇禎四年[1631]十九歲時娶),系嗣母王氏侄女,生年未詳,卒于康熙十九年(1680)十一月,未生育;妾四,韓氏(順治六年[1649]三十七歲時納)、戴氏(順治十年[1653]四十一歲時納)、某氏(康熙元年[1662]五十歲后納)、山西靜樂某氏(康熙十年[1671]五十九歲時納)。生子二,詒榖,韓氏出,四歲殤;某,何氏出不詳,康熙四年(1665)殤。嗣子一,衍生。撫堂侄(本三侄)洪慎長子世樞(后改名宏佐)為嗣孫(嗣詒榖后)。[16]

      圖5 顧炎武像

      顧紓(見圖6),字子嚴,號介庵。同應(yīng)三子,生母黃氏。明末清初人,生于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自幼天資過人,少負經(jīng)濟才。居喪期間,因悲慟哭泣過度,目遂盲,因此早棄舉子業(yè)。然經(jīng)史諸子百家之書,令人口誦,即一過不忘,且歷久而問之,必數(shù)千百言不錯一字,令人驚嘆。不喜佛、老家言,居閑則靜坐而已,故思慮精警。隱居千墩舊廬,時值兵荒,遺產(chǎn)殆盡, 粥幾不給。然能自樹立,殫耐勞苦,稍稍逾其先業(yè)。嫡母何氏性嚴,其以病廢人承奉,輒得歡心。迨嫡母歿,諸兄弟均已早逝,二兄炎武出嗣,紓獨執(zhí)喪事。炎武久游在外,留其元配王氏于千墩家,待嫂事事甚恭。家族中一切事務(wù)均獨肩承擔,井井有條。秉性耿介,敦醇孝友,尤嚴進退取舍之分。炎武講學秦晉間,屢征不赴,其寄書益相砥礪,以完其節(jié)。炎武亡,命子洪慎奔赴三千里前往扶柩歸里安葬。徐乾學諸甥位列高官,勢隆一時,而紓修養(yǎng)自重,終身未曾輕訪其庭。日閉齋閣,與一二故舊啜茗清談,身外之榮不一掛齒。念叔祖紹芾自幼撫育之恩,以長孫宏佐嗣炎武亡子詒榖后,以承嗣叔祖一門。卒年六十三歲,葬昆邑夜區(qū)光圩,同邑朱用純(柏廬)撰墓志銘。[17]為炎武大堂弟(本大弟)。配王氏①朱用純《墓志銘》作“黃氏”,誤。此據(jù)徐秉義《恭祝舅母王孺人七十壽序》記載。,生于明天啟元年十一月初四日(1621年12月16日),壽至七十歲后。早歲家甚貧,紡織之暇,兼管數(shù)十畝近舍田之農(nóng)事以自給。勤勞持家,敦睦親族,夫侄洪善早歿,其二子孤貧,留其與諸孫一起入塾同學,如同己孫,承擔一切費用。生子一,洪慎。[18]

      圖6 顧紓像

      顧纘,字子叟,號南式。同應(yīng)四子。明末人,生于明天啟元年(1621),殉難于明弘光元年七月初六(1645年8月26日)。邑庠生。為人尚氣節(jié)。清軍攻打昆山城時,纘誓以身許國,持檄守城,白衣指麾,奮不顧家,城破被戮,方二十五歲②《淞南志》作“二十六歲”,誤。此據(jù)張穆《顧亭林先生年譜》“天啟元年”條記載和徐乾學《舅母朱太孺人壽序》推算。。天炎尸腐,莫知死所,衣冠祔葬父塋側(cè)。[15]805-806為炎武二堂弟(本二弟)。清康熙年間,因長子洪善官職,贈征仕郎、內(nèi)閣中書舍人。配朱氏,福建參政同邑朱日 女。生于明天啟元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端正和順,深得婆婆何氏歡心。清軍攻打昆山城時,為激勵丈夫守城,引刀刺喉自刎,僵臥瓦礫中,何氏守媳尸不離,被清兵游騎砍傷右臂,許久朱氏蘇醒,發(fā)現(xiàn)婆婆臂被折損,即撕裂舊襦為之包扎,并自包其頸,相抱匿藏于破屋中,得以幸免。越日扶掖乘舟出城,逃生荒村。由于丈夫遇難,婆婆由夫四姐顧氏(三徐之母)迎養(yǎng),遂攜幼小的兩子一女歸依父母家。復(fù)又筑屋迎養(yǎng)婆婆。教子有方,后長子洪善成進士,官中書舍人,得封孺人。卒年七十四歲。生子二,洪善(出嗣長兄緗)、洪泰。[19]

      顧繩,字子武。同應(yīng)五子。明末人,生年未詳,殉難于明弘光元年七月初六。與兄纘一起殉難于清軍攻陷昆山城之役。[13]110,121為炎武三堂弟(本三弟)。

      古代嫁出的女兒是不入家譜的,為更全面地記載顧炎武的家世資料,謹將顧炎武的三姐一妹與姐夫、妹夫簡歷附述于此。

      顧氏,生于明萬歷三十六年八月二十三日(1608年10月1日),卒于清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初三日(1680年1月4日)。同應(yīng)長女,為炎武長堂姐(本長姐),嫁太仆寺卿同邑徐應(yīng)聘之孫(徐應(yīng)聘長子徐永芳的三子)徐開澤。開澤,字叔慈,號澹庵,生于明萬歷三十七年十一月初一日(1609年11月26日),卒于崇禎十三年三月初五日(1640年4月25日),年僅三十二歲。生子二,徐履忱(廩貢生、候選教諭、鄉(xiāng)飲賓)、徐履愉。③徐逢辰:《徐開澤傳》,見徐逢辰輯修:《徐氏家乘》“世系考?第九世?徐開澤”,光緒元年(1875)五月昆山義莊藏版。

      顧氏,約生于萬歷三十八年(1610)前后,卒于清康熙十九年二月。同應(yīng)次女,為炎武二堂姐(本二姐),嫁馬嗣光。嗣光,榜名剛,字右實,又字乾生,河南睢州人,原籍山東臨朐,生年不詳,卒于清康熙十九年五月,清順治三年(1646)進士,康熙十八年(1679)四月任陜西肅州道(正四品),次年五月即病逝于任上,時顧炎武適在陜西華陰,親送其柩出關(guān)中返鄉(xiāng)。[10]4,80,82

      顧氏,約生于明萬歷四十年(1612),約卒于清康熙三年(1664)或稍前。同應(yīng)三女,為炎武三堂姐(本三姐),崇禎九年嫁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長洲陳仁錫長子陳濟生。濟生,字皇士,號定齋,生于明萬歷四十六年,卒于清康熙三年,以蔭官太仆寺寺丞,輯有《天啟崇禎兩朝遺詩》。夫婦感情甚篤,顧氏去世后,陳濟生深感悲痛,遂溘然長逝。顧氏未生育,妾胡氏生子一,陳樹葵。[20]

      顧氏,生于明萬歷四十四年七月二十八日(1616年9月8日)未時,卒于清康熙十五年十一月初七日(1676年12月11日)辰時。同應(yīng)四女,為炎武堂妹(本胞妹)。幼聰慧,四歲即能誦唐詩、對對句,深得父喜愛,稍長習女紅精美過人,性明敏,有遠識。崇禎三年(1630)十五歲嫁太仆寺卿同邑徐應(yīng)聘之孫(徐應(yīng)聘次子徐永美的長子)徐開法。開法字茲念,號垣齋,生于明萬歷四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1614年5月3日),卒于清康熙五年三月二十一日(1666年4月24日)。十五歲為邑庠生,鄉(xiāng)試不中,援例入國子監(jiān)為恩貢生①徐逢辰:《徐開法傳》,見徐逢辰輯修:《徐氏家乘》“世系考?第九世?徐開法”,光緒元年(1875)五月昆山義莊藏版。。率家由城內(nèi)柴巷遷居小澞浦,精《資治通鑒》和《周易》。顧氏生子三,徐乾學、徐秉義、徐元文(即著名的同胞三鼎甲)。時家境蕭條,開法游學在外,然善理家政,待婆婆潘氏甚孝,訓子極嚴,為之延師又極敬重。崇禎十七年(1644)起攜三子一女避亂于高巷、張浦間,故清軍攻陷昆山城時全家獨無恙。長兄緗早卒,二兄炎武長期在外游歷,大弟紓目盲別居,二弟纘、幼弟繩雙雙遇難于清軍攻陷昆山之戰(zhàn),迎養(yǎng)母親何氏于家。后三子相繼狀元、探花及第,位居朝堂顯貴,常致家書至京,諄諄教誨勿忘先德,勿忘患難,為官精勤,盡職報國。又自奉儉約,常濟貧解困,樂善好施。順治十八年(1661)封安人,康熙九年(1670)晉封太宜人,康熙十四年(1675)晉封太夫人。[21]

      第七世

      顧洪善,字達夫,號柏亭。緗嗣子,纘長子。清初人,生于明崇禎十五年,卒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少補縣學生員,康熙十一年(1672)中舉人,康熙十五年(1676)成進士,官內(nèi)閣中書舍人。天資敏捷,淹貫經(jīng)史,文章純正,議論卓然。時朝廷制誥高文大冊,多半出其手。又通曉滿文,精翻譯。參決機務(wù),頗能符合上峰旨意,諸大臣咸愛重之,擬薦大用,遽以疾卒于京師,年僅四十。堂弟(本胞弟)洪泰扶柩歸葬綽墩光遜圩祖塋。為炎武堂長侄(本長侄)。配錢氏,封安人,生子一,世楷。[22]846

      顧洪泰,字來白。纘次子。清初人,生于明崇禎十六年(1643),卒年未詳。邑庠生。資性機警,具經(jīng)緯才。表兄徐乾學聘至京中管理家事,頗能勝任。徐氏罷官家居,洪泰亦杜門絕跡,囊橐蕭然,然吟誦不廢。為炎武堂次侄(本次侄)。配王氏,生子一,世棟,又名梁,武學生。[22]856

      顧詒榖,又名林元。炎武子。清初人,生于順治七年正月初五(1650年2月5日),卒于順治十年,四歲殤。嗣子一,宏佐。[13]110,121

      顧洪慎,字汝嘉,號學圃。紓子。清初人,生于順治九年六月十九日(1652年7月24日),卒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弱冠游京師,補國子監(jiān)生,屢試太學名列第一,以資授州同知職。時表戚徐乾學、徐元文兄弟為當朝巨宦,謂可超擢,而洪慎不愿也,以親老辭歸。性伉爽拔塵,喜結(jié)賓客,傾家弗顧。于淞南湯墩房舍西隙地數(shù)畝,疏泉壘石,雜植竹木,結(jié)屋三楹,治為園圃,以娛老母。并日與諸名士分韻拈毫,壺觴竟日。后家益困氣益豪,視世俗無足當意,耕讀詩酒以終。有《學圃詩草》若干卷。卒年四十九歲,與妻合葬光圩祖塋。為炎武堂三侄(本三侄)。配趙氏,生子七,宏佐(出嗣堂兄詒榖)、世棠、王槐、夢頎、世桂、世業(yè)、世榕。[22]853

      顧衍生,譜名洪瑞,字茂引(一作應(yīng))。炎武嗣子,炎武吳江族弟鼎文(字闇公)子。清初人,生于康熙五年(1666),卒年未詳。配曲沃靳氏(為炎武六十九歲時請媒四人與衍生議婚者),民國顧心毅纂修《顧氏重匯宗譜?世系考》作“王氏”,未知孰是。后代失傳。清潘道根補輯《淞南顧氏世系》時其后代已失考。[13]179-180

      第八世

      顧世楷,字允伯。洪善子。清初、中葉人。十七歲補府庠生,自以簪纓世胄,立志科舉,益奮力于學,早夜淬厲,足不出戶,然屢躓省闈,遽病瘵卒。[22]859為炎武堂侄孫(本侄孫)。配邵氏,生子一,炯綿。

      顧宏佐,原名世樞,字復(fù)呂,改名宏佐,字榮緒(由亭林先生命名)。詒榖嗣子①民國顧心毅纂修《顧氏重匯宗譜》作“洪瑞嗣子”,但顧炎武致弟顧紓信中提出將侄孫世樞(后改名宏佐)為亡兒詒榖嗣子,并得到顧紓同意。,洪慎長子。生于康熙十五年(1676),卒年未詳。天姿英爽,風度凝然,十三歲補松江府學增廣生。長洲名儒何焯頗贊其文,惜年未二十患肺病卒,葬昆山縣六保香字圩。[22]859為炎武嗣孫(本侄孫)。配周氏,嗣子一,炯詩。

      顧世棠,字思召(由亭林先生命名),號甘園。洪慎次子。生于康熙十六年(1677),卒于乾隆五年(1740)。幼穎敏,十三歲游庠,以太倉州庠生入國子監(jiān)。喜搜羅先世文稿,抄錄以藏。長兄宏佐早逝,析產(chǎn)予長子炯詩嗣兄后。并在原址重筑遺清堂,儲藏堂伯祖炎武部分遺稿,以俾世守。建別宅二,一為鄰雪軒,供先賢祀事,納石刻碑記于壁,以志舊德;一為學為圃,桿四時花卉,時與知交寄懷詩酒,觴吟其中,四壁多書先人詩,告誡子孫勿忘。書法秀勁絕倫。著有《甘園詩集》四卷。[23]990為炎武堂侄孫(本侄孫)。配陳氏,生子四,炯詩(出嗣長兄宏佐)、炯書、炯禮、炯易。

      顧王槐,字三佑。洪慎三子。清初、中葉人。太學生。為炎武堂侄孫(本侄孫)。配支氏,生子未詳。

      顧夢頎,字兆碩。洪慎四子。清初、中葉人。為炎武堂侄孫(本侄孫)。配徐氏,繼配范氏,生子二,炯忠、炯?。ǔ鏊玫苁拦穑?/p>

      顧世桂,字鈞五。洪慎五子。清初、中葉人。為炎武堂侄孫(本侄孫)。配張氏,繼配祁氏,嗣子一,炯恕。

      顧世業(yè),字劉授。洪慎六子。清初、中葉人。品題賢達赫赫,教育英才濟濟。為炎武堂侄孫(本侄孫)。配支氏,生子三,炯義(出嗣弟世榕)、炯碧(出嗣再堂弟世果)、炯續(xù)。

      顧世榕,字敷公。洪慎七子。清初、中葉人。遷居吳家堰。為炎武堂侄孫(本侄孫)。配古氏,嗣子一,炯義。

      顧世棟,又名梁,字直方。洪泰子。清初、中葉人。昆庠武生。遷居千墩谷家村。為炎武堂侄孫(本侄孫)。配盛氏,生子二,鶴林、祖衡。

      第九世

      顧炯詩,字正言。宏佐嗣子,世棠長子。清中葉人。太學生。潛心積學,馳譽國子監(jiān)。為炎武嗣曾孫(本曾侄孫)。配王氏,候選州同知同里王建女,十七歲嫁顧炯詩,勤于家務(wù),頗得婆婆陳氏鐘愛。六年后炯詩亡故,辛勤撫育遺孤。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依靠紡織積資,為夫嗣父營墓地,并附葬其夫。年四十六歲卒。乾隆十三年(1748)獲“節(jié)孝”題旌。[23]994生子二,堂承、堂啟。

      顧炯書,字克公。世棠次子。清中葉人。太學生。兄弟翕和,子孫孝謹,與族相親相遜,居家克勤克儉。為炎武堂曾侄孫(本曾侄孫)。配龔氏,生子二,堂廉、堂良。

      顧炯禮,字敬昭。世棠三子。清中葉人。國學生。為人樂易,性孝友。體質(zhì)羸弱,年二十七歲卒。為炎武堂曾侄孫(本曾侄孫)。配楊氏,二十六歲夫亡,扶孤守節(jié)三十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學憲李鶴峰旌表“貞范長垂”。生子一,龍光。

      顧炯易,字開羲,號效廬。世棠四子。清中葉人。太學生,候補縣佐。天生才俊,識時達務(wù)。性嚴謹不茍言笑,持身以節(jié)儉,治家以整肅,與人交不計較得失。侄龍光幼孤,偕二兄炯書對其哺育教誨,俾克成立。平素熱心公益,捐厚資修筑道路、橋梁,疏浚河道,樂輸不倦。卒年七十一歲,葬為區(qū)五圖積字圩祖塋再昭位。為炎武堂曾侄孫(本曾侄孫)。配許氏,生子一,鵬程,為候選布理問。[24]

      第十世

      顧堂承,字左原。炯詩長子。清中葉人。太學生。為炎武嗣四世孫。配朱氏,生子二,錫服、錫晉。

      顧堂啟,字右原。炯詩次子。清中葉人。太學生。配王氏,生子一,錫乾。

      第十一世

      顧錫服,字心來。堂承長子。清中葉人。為炎武嗣五世孫。配錢氏,繼配沙氏,生子三,浩、潤、淵(出嗣堂弟錫乾)。

      顧錫晉,字懋昭。堂承次子。清中葉人。卒葬于崗四圖能字圩。配朱氏,生子三,湘、涇、泗。

      顧錫乾,字憲伯。堂啟子。清中葉人。配孫氏,繼配任氏、吳氏,無子,以堂兄錫服幼子淵為嗣子。

      第十二世

      顧浩,字其天。錫服長子。清中、末葉人。為炎武嗣六世孫。配陳氏,生子三,士松、士椿、士楫。

      顧潤,錫服次子。清中、末葉人。嗣子一,士椿。生平事跡失傳。

      顧淵,字文隆。錫乾嗣子,錫服三子。清中、末葉人。配陶氏,生子四,士楨、士翰、士橋、士柘。

      顧湘,字景韓。錫晉長子。清中、末葉人。配陸氏,道光七年(1827)學憲旌表“節(jié)苦風霜”。生子三,攀桂、攀椿、攀杏。

      顧涇,字維翰。錫晉次子。清中、末葉人。太學生。配陶氏,生子四,邦榮、邦材、邦棨、邦棣。

      顧泗,字萬安。錫晉三子。清中、末葉人。配施氏,生子三,曰杼、曰桓、曰棟。

      第十三世

      顧士松,字云萬。浩長子。清中、末葉人。為炎武嗣七世孫。配程氏,無子,以幼弟士楫長子燮為嗣子。

      顧士椿,字蔭南。潤嗣子,浩次子。清中、末葉人。配周氏,無子,以幼弟士楫次子煦為嗣子。

      顧士楫,字邦基。浩三子。清中、末葉人。配施氏,繼配程氏、張氏,生子三,燮、煦、振燾。①參見顧心毅纂修:《顧氏重匯宗譜》第29冊“六十六世至七十世世系考?天佐支章志派紹芾后(顧堂承至顧士楫,即本文第十世至第十三世世系)”,民國稿本,編年不詳,第128—130頁。

      第十四世

      顧燮,字克和,號超堂。士松嗣子,士楫長子。清末人。為炎武嗣八世孫。聘葉氏,繼配高氏、董氏,生子一,圻;嗣子一,治均。

      顧煦,字掌欲,號維卿。士椿嗣子,士楫次子。清末人。配李氏,生子二,問生、辨生。

      顧振燾,字贊卿。士楫三子。清末人。昆學庠生。配葉氏,繼配朱氏,生子二,治均(出嗣長兄燮)、清垚。

      第十五世

      顧圻,燮子。清末人。為炎武嗣九世孫。嗣子一,森林。

      顧治均,字際平,號誠生。燮嗣子,振燾長子。清末人。配范氏。

      顧清垚,字頌平。振燾次子。清末人。配周氏,繼配姚氏,生子一,阿毛。

      顧問生,煦長子。清末人。子二,森林(出嗣長堂兄圻)、二官(祧嗣弟辨生)。顧辨生,煦次子。清末人。祧嗣子一,二官。

      第十六世

      顧森林,圻嗣子,問生長子。清末民初人。為炎武嗣十世孫。生平事跡失傳。顧阿毛,清垚子。清末民初人。生平事跡失傳。

      顧二官,問生次子,辨生祧嗣子。清末民初人。生平事跡失傳。②參見顧竹海、顧秉懿主修:《顧氏匯集宗譜》“己部卷三?世系表?紹芾后裔孫?第六十九世至七十三世(顧燮至顧二官,即本文第十四世至第十六世世系)”,民國十九年(1930)刻本,第65頁。

      以上所考昆山千墩顧炎武支世系見圖7。因20世紀40年代纂修的顧氏宗譜遍尋不可得,第十六世后世系失傳,甚憾。

      圖7 昆山千墩顧氏炎武支世系圖① 此圖僅載長房謫傳。馬一平2017年11月12日編制。

      猜你喜歡
      次子顧氏生子
      “顧氏外科”師承教育融于中醫(yī)外科學住培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
      詩書傳家,名士風流
      藏書報(2021年26期)2021-05-30 07:24:16
      《魯迅全集》注釋一誤
      讀書(2020年5期)2020-05-13 14:20:55
      泛川派華陽顧氏古琴藝術(shù)的傳承
      黃河之聲(2019年7期)2019-12-15 22:03:51
      馬虎
      日本景區(qū)現(xiàn)駭人入室兇殺案,7人死亡
      處暑
      90后空巢老人
      清明
      小小說月刊(2016年8期)2016-08-11 16:07:05
      農(nóng)夫留下幾頭牛
      河南省| 舞钢市| 绥江县| 郸城县| 富蕴县| 博湖县| 西城区| 蓬莱市| 依安县| 嘉峪关市| 仲巴县| 安塞县| 刚察县| 阳高县| 图木舒克市| 灵山县| 江北区| 慈溪市| 衡阳市| 疏勒县| 息烽县| 无为县| 临桂县| 南安市| 清新县| 布尔津县| 赣榆县| 夹江县| 内乡县| 余江县| 泸水县| 司法| 盐池县| 涿鹿县| 罗城| 陈巴尔虎旗| 翼城县| 任丘市| 平舆县| 黄山市| 永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