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飛
摘 要:在互聯網時代,高校要充分認識到網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必須將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使之成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更要充分發(fā)揮網絡文化的育人功能,建設大學生網絡育人質量提升體。本文就該體系的建設進行探討,首先了解大學生處在網絡時代的現狀,其次探索網絡育人質量提升體系的建設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育人;質量提升;體系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誰贏得了互聯網,誰就贏得青年”,“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备咝5乃枷胝谓逃ぷ髂壳坝龅降淖畲筇魬?zhàn)就是如何利用互聯網開展網絡育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始終保持與時俱進,走在新時代的潮流前端,充分利用互聯網高速發(fā)展的時期,結合大學生的特點來開展網絡育人工作。應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關于網絡強國戰(zhàn)略思想為指導,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傳播與弘揚,推動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強化網絡育人功能。
一、互聯網發(fā)展對大學生影響的現狀
“90后”已經成為當今高校大學生的主要群體,成長于寬松環(huán)境中的他們擁有更加開闊以及活躍的思維,而接受互聯網全球化的快速發(fā)展所提供的新鮮事物也更易更快。中國互聯網的發(fā)展伴隨著當今高校大學生的成長,從購物娛樂、社交和獲取信息等方面的表現就能夠知道當代的大學生們依賴網絡的習慣。現在大學生的生活已經被網絡滲透了方方面面,從價值觀以及生活的方式潛移默化地被網絡所改變就可以窺探網絡的力量[1]。信息爆炸的網絡影響大學生的判斷力;過度自由的網絡世界會影響大學生獲取信息的程度;真假難辨、魚目混雜的信息在網絡空間讓大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同時,在高校大學生缺乏和社會互動時,網絡卻賦予了大學生較高的話語權,沒有人生閱歷的大學生很容易針對社會現狀進行發(fā)難、批評,甚至會發(fā)起一些不好的社會運動,這十分讓人擔憂。
二、建設大學生網絡育人質量提升體系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高校要加強主題教育網站、“兩微一端”建設,制作傳播貼近大學生特點的新媒體內容產品,運用大學生喜歡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體便捷、高效、交互等優(yōu)勢,形成網內網外的教育合力,讓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增強思想政治工作時代感和吸引力。大學生利用網絡開展學習在互聯網便捷的今天已經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了,更不用提作為交往載體正逐漸被社會所接受的網絡正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ヂ摼W作為網絡思政工作的載體,網絡育人質量提升體系的建設內容應該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網絡平臺建設;二是網絡內容建設;三是校園網絡平臺的互聯互通;四是實施保障建設。進而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引導師生強化網絡意識,創(chuàng)造網絡思維,提升網絡文明素養(yǎng),創(chuàng)作網絡文化產品,傳播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守護好網絡精神家園。
(一)網絡平臺建設
網絡平臺作為網絡育人的載體,其建設是至關重要的,要將傳統(tǒng)媒體現代化、現代媒體矩陣化。矩陣化的網絡育人平臺又包含四個方面:一是要建設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為核心的思政網站群,包括“十九大”專題網站、“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專題網站等。二是要建設本科生、研究生工作服務平臺、“青年之聲”互動社交平臺等數字化平臺群。三是建設高校新媒體平臺群。構建以微博、微信、手機APP客戶端為核心的“兩微一端”校園網絡新媒體群,推選展示以全國輔導員年度人物、十佳思政課教師、十佳輔導員、優(yōu)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為代表的校園網絡名欄。四是建設思政網絡課程平臺。借力新媒體技術,達成師生平等交流、協商對話、及時互動體系。最終將思政網站群、思政數字化平臺群、校園網絡新媒體群和思政網絡課程平臺打造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絡矩陣,建立信息發(fā)布、工作交流和數據分析平臺,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統(tǒng)共建與資源互享。
(二)網絡內容建設
創(chuàng)作豐富的網絡文化作品。文藝形態(tài)的改變受到網絡新媒體的影響,也相應催生了新類型的文藝形式。抓住網絡內容的創(chuàng)新才能夠適應新形勢的發(fā)展,分別從手段、形式、內容等三個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而最根本的是內容的創(chuàng)新。以思政網站群、思政數字化平臺群、校園網絡新媒體群和思政網絡課程平臺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絡矩陣為載體,及時發(fā)布各級各類思想政治工作動態(tài)及豐富的思想教育、校園文化活動信息,開展系列網絡主題活動,傳播主旋律,弘揚正能量。
開展“大學生網絡文化節(jié)”“網絡育人優(yōu)秀作品推選展示”“網絡文明進校園”等網絡育人質量提升建設活動,推廣展示一批“網絡名篇名作”,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網絡文化建設。網絡文明的建設需要積極推動。網絡失去晴朗的環(huán)境就無法達到文化教育等目的,相反的,能夠成功推動文明建設不僅可以為培養(yǎng)人才營造良好環(huán)境,并將發(fā)揮時代和社會的正能量??偨Y和推廣網絡上的優(yōu)秀、典型的作品。定期對優(yōu)秀的網絡作品進行推薦,主要包括文學、時事政治、熱門微博、學術論文以及精要評文等,同時還有網絡文化中的優(yōu)秀的“微”作品包括微視頻、微電影、微課堂等。另外,要促進對網絡的公眾平臺、社團、在線課堂上的優(yōu)秀作品等在高校網絡文化建設中的利用。
加強師生網絡素養(yǎng)教育,編制《師生網絡素養(yǎng)指南》,引導師生增強網絡安全意識,遵守網絡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文明網絡生活方式。
(三)校園網絡平臺的互聯互通
綜合性的門戶網站已經在各高校建設成功,另外還有專業(yè)的學術網站、互動的學生社區(qū)網站、主題的教育網站等。不過高校之間只是單獨地在自己的網絡平臺進行宣傳和利用,并未實現高校之間互通互聯,如此就失去了高效率的集團優(yōu)勢。各高校的校園網絡平臺的互聯互通能夠將網絡的資源進行整合,在有效溝通和協調的情況之下形成網絡文化的強勢輿論,對高校網絡宣傳的效果以及利用網絡進行育人工作都積極的作用。
在推動各高校中的媒體融合發(fā)展之后,就需要從用戶的體驗優(yōu)化和有效管理網絡平臺等方面進行發(fā)力[2]。網絡平臺的用戶體驗需要優(yōu)化,這是一項技術,也是一種藝術。首要的便是網站視覺優(yōu)化,網站的設計思維要體現主題內容,同時需要從架構的風格、技術、美工等網站創(chuàng)建步驟中投入研究,不能夠利用千篇一律的網站模版,只有更加友好的界面以及良好的召喚感才能夠讓高校的大學生對其有點擊、了解甚至深入閱讀的興趣。對網絡平臺的管理需要同步強化。網絡教育以及傳播的環(huán)境非常復雜,這就需要深化在安全方面以及管理方面的改進工作,明確平臺的管理由專門部門來負責,對網絡平臺行為進行統(tǒng)籌協調,建立網絡工作負責機制,加強對網絡運管理的責任化。
(四)實施保障建設
1.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fā)揮高校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育人質量提升體系建設。在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下成立網絡育人質量提升體系建設協同育人中心,聯合多個職能部門和相關院系共同參與,努力打造網絡育人質量提升體系建設的大格局。
2.完善工作機制。出臺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網絡宣傳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意見、網絡安全管理辦法、新媒體平臺管理辦法及系列配套文件,健全網絡發(fā)布的審核制度,著力構建校園網絡育人提升體系建設長效機制。
3.加強隊伍建設。培養(yǎng)網絡力量,建設一支以網絡思政教師、宣傳干部、學工干部、網絡技術人員、學生骨干為主要力量的政治強、業(yè)務精、作風硬的網絡育人工作隊伍。
4.納入考核評價。優(yōu)化成果評價,制定網絡文化成果評價辦法,推動將優(yōu)秀網絡文化成果納入高校科研成果統(tǒng)計,作為單位和領導干部考核評價、教師職務職稱評聘、師生評獎評優(yōu)的依據。
三、結語
大學生是我國的未來,快速發(fā)展的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他們的生活之中,當前國家非常重視互聯網對大學生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并出臺相關意見對大學生網絡育人質量提升體系的建設進行指導和說明。本文即綜合相關意見和國家政策,為高校思政工作者利用網絡對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建議。
參考文獻:
[1]楊龍.高校網絡育人體系下大學生培養(yǎng)的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2(07):269-270.
[2]朱林.新時期大學生國學教育研究[J].文教資料,2017(16):166-16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