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 周巍
摘要:社會語言學作為一個年輕的學科,是將社會學與語言學結合起來探索問題的一種新的研究理論和范式。因此,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可以并用社會學、語言學甚至心理學等多學科進行。本文闡述社會語言學研究中可以使用的多種研究方法,旨在總結與分析各種研究方法的使用范圍與利弊。
關鍵詞: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8-0094-01
社會語言學是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門邊緣科學。其善于運用社會學、語言學甚至心理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去研究語言的社會本質和差異。
由此可以看出,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方法不拘一格??傮w而言,其研究方法大概有以下幾類。
一、變語配對實驗法
1960年,蘭伯特等人采用變語配對實驗法進行了語言態(tài)度方面的研究。調查者給調查對象聽一些像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語言講的錄音片段,而后要求調查對象對說話者的身高、領導能力、相貌和可靠度等各種特征進行主觀評價。事實上,穿插在很多錄音片段中的兩個為同一人用不同的語言閱讀的兩段內容相同、措辭風格相似的法語和英語互譯文章。實驗結果是,調查對象中不論是英語使用者還是法語使用者,他們對說英語的人的評價都要好于對說法語的人的評價。而調查者得出調查對象對英語持更積極的語言態(tài)度的結論。
變語配對實驗法作為一種衡量語言態(tài)度的方法很有優(yōu)勢。然而,由于人耳可以分辨音色,難免會有聽眾調查對象能認出發(fā)言者為同一人。其次,調查對象很可能會認為講話者只是在朗讀,而不是在真實語境中進行日常交流,因此其給出的評分也可能會和他們在自然語境中做出的判斷不同。再者,調查對象可能會由于自己身處實驗環(huán)境,而給出并非發(fā)自內心的答案。除此之外,要找到能夠完美駕馭兩種語言的雙語者也并非易事,任何語音語調上的細微差別都可能影響調查對象的評分。最后,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用此類研究方法很難進行大規(guī)模的實驗,因此導致采樣較少,無法反映語言研究的全貌。
二、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是一個受到廣泛應用的跨學科研究方法。通過設計一系列與主題相關的問題,從理論研究的角度去探索與個人語言相關的因素并從應用研究的角度考察語言與其他社會學變量的關系,以期考察某些群體的語言現(xiàn)狀。
與其他研究方法相比,采用問卷調查法具有經(jīng)濟優(yōu)勢,可以達成大規(guī)模的調查研究。然而在實際調查過程中,在受訪者有政治覺悟的情況下,其可能有意或無意地避免一些對自己不利的答案,導致收集到不準確的答案③。此外,當調查者問一些比較奇特、比較難懂或比較專業(yè)的問題的話,受訪者可能無法理解問題的含義。最后,對某些問卷內容不感興趣的人可能會拒絕回答問卷,結果導致問卷收集到的答案都是來自持有相當積極或消極觀點的人,這可能會得到現(xiàn)實反差很大的研究結果。
三、觀察法
作為一種間接的調查方法,通過觀察特定群落的人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產(chǎn)生語言行為,觀察者可以快速地、便利地獲取信息。然而,觀察法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觀察者偏差”:觀察者自己的動機、期望和先前經(jīng)驗等因素有可能不知不覺地妨礙到觀察的客觀性。其次,觀察法偏向于確認觀察者的期望以及其對世界的看法,即,觀察者傾向于看到他們想看到的,這便是所謂的“證實性偏見”。這種偏見很難避免,因而導致結果的不準確。最后一個問題被叫做“路燈效應”,意思是當人們觀察某種事物時,傾向于看到其最簡單的一面,而忽略到難以察覺的問題的本質。
四、訪問法
在語言學研究中,通過面對面交談、電話交談、社交網(wǎng)站等形式進行一對一交談的研究形式,稱作訪問式調查。在此過程中,采訪人向被訪者提出問題,然后被訪者給出答案。同時,采訪者通過筆記、錄像和錄音等手段記錄信息,帶回并整理。此種調查手段因其特性很難進行大規(guī)模的調查研究,然而因為訪問式調查可以比較隨意的提出問題,不會將對話內容過于結構化而讓特定問題以特定順序出現(xiàn),所以能夠保證其收集到的結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也因此訪問式調查經(jīng)常作為一種輔助性的調查手段,受到廣大研究者的歡迎。
五、結語
社會語言學研究作為跨專業(yè)的研究,使用單一的調查方法得到的結論常常是有限制性的。將兩種甚至兩種以上的研究方法結合使用,使調查結果既能夠達到一定的規(guī)模性,也能保持其真實性和有效性,才是研究社會語言學的科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