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泳輝
摘要:時代的發(fā)展需要教育的進步。因此,我們迎來了新課改。新課改的實施對初中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課改下的初中數學課堂上,教師要運用情境教學法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實現(xiàn)新課標的目的。在情境的創(chuàng)設時,教師要做到和學生的實際相結合并注重情境的趣味性,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
關鍵詞:情境教學;新課改;生活實際; 趣味性
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對課堂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我們進入了新課改時期。在課程下的課堂教學不同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在新課改之下,新課標中指出,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善于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只是單純的向學生講授知識,讓學生在教師的講解之下對知識進行理解和記憶,而忽視了學生主動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實踐證明,由學生經過主動探究和自主學習獲得的知識比教師單純的講授獲得的知識印象會更加深刻,記憶會更加長久。學生在知識的運用上也會更加靈活。因此,在新課改的形式之下,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認識到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性,并通過新的教學方法的采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許多教學方法應運而生,對新課改的順利實施,以及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作用。情境教學法就是順應新課改的需求所產生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數學是初中的一門基礎學科,許多數學知識都來自于生活,最終又回到生活當中接受生活的檢驗。數學又是一門嚴謹、抽象的學科,在數學學習中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要求較高。許多初中生都放映數學是一門比較難懂、難學的學科。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要想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的熱情,就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出發(fā)組織課堂教學。在數學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把數學知識的學習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效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究,在對數學知識進行清晰透徹的理解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提高學生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真正做到學有所用,以使學生能夠把所學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和今后的工作當中。
筆者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對情境教學法形成了自己的認識,現(xiàn)結合初中教學實踐,就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情境教學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數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
數學知識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過程當中,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以提高生活的質量,促進經濟的發(fā)展。在數學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要把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并做到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只有通過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才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實用性和重要性,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在這種情況之下,學生數學學習的主動性會更高,他們在情境當中,經過自己的思考、探究和討論,會得到更多的數學知識。
在運用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時,教師在創(chuàng)設出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之后,就要敢于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教師不能夠讓情境教學流于形式。有些教師為了快速的達到教學目的,在創(chuàng)設情境之后,沒有給學生留出必要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問題的探究,在學生充分考慮之前就快速說出問題的答案。有些教師在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情境之后,就讓學生進行討論,而自己置身事外。這些情況都不利于問題情境的有效運用。教師在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生活情境之后,就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知識的探究。但是,教師也要在其中發(fā)揮出自己的作用,引導學生向著正確的方向進行探究,以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操作。教師讓學生自己剪出一個任意三角形,然后讓學生把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拼成一個平角。再如:在學習《統(tǒng)計》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自己身邊所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統(tǒng)計調查,可以是本班學生的年齡身高等情況,可以是本班學生的興趣愛好等等。
二、通過趣味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讓學生對學習材料充滿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如果學生對學習無興趣,他們就不會主動進行知識的探究,思維也不會活躍。因此,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對學習效果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在運用情境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也要注重所創(chuàng)設情境的趣味性。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要深入研究教學內容,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fā)點,將數學知識融入到趣味性的教學情境當中,在引起學生興趣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投入到數學知識的探究當中。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授這樣一個故事:古希臘哲學家泰樂斯去埃及旅行,有一天埃及伊系神殿的司祭長陪他去參觀胡夫金字塔,他問司祭長金字塔有多高。司祭長回答說沒有人知道。泰樂斯馬上進行了測量。他從白長袍上取下一條結繩,在助手的幫助下很快測出了塔高。學生們聽完故事之后都充滿了疑問,也感到十分好奇。接著教師引入相似三角形判斷方法的知識。在進行了知識的講解之后,教師讓學生思考泰樂斯是怎樣測出金字塔的高度的。通過趣味性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們都積極進行問題的思考,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知識的運用能力,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有效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為學生提高大量感性的教學材料,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知識的探究,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