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斐
摘要:華裔文學(xué)作品是一種較為特殊的文學(xué)作品類型,其中包含有大量富含中國元素的文化名詞,在漢譯過程中回譯現(xiàn)象尤為明顯?;刈g即是將A語言的譯文B翻譯成A語言。華裔作者把自己理解的中國文化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譯者則需要再加工這種“二手”語言,于譯者而言這是一大挑戰(zhàn),此時回譯就顯得尤為重要。《喜福會》是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代表作,是杰出的華裔文學(xué)作品。這部小說一經(jīng)問世便受到了極大關(guān)注,讀者數(shù)量居高不下,不僅因為原著高超的文學(xué)造詣和出色的家庭矛盾敘事手法,更是與譯本獨有的文化承載力息息相關(guān)。田青譯本出現(xiàn)較早且廣為流傳,本文將以《喜福會》田青譯文為例,分四部分淺談華裔文學(xué)作品中文化名詞的回譯現(xiàn)象。第一部分背景概述,第二部分研究目的,第三部分回譯現(xiàn)象分析,第四部分結(jié)論。
關(guān)鍵詞:文化名詞;回譯;《喜福會》
一、背景概述
華裔文學(xué)作品較為特殊,其漢譯過程不僅是語言表達層面和意義表達層面的過程,更是文化回譯的過程。《喜福會》作為優(yōu)秀的華裔文學(xué)作品,涵蓋的中國文化現(xiàn)象尤為豐富,譯本中回譯策略的運用也十分明顯。 作者譚恩美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奧克蘭城,是杰出的華裔作家,父母均為中國移民,自小積累的成長經(jīng)歷包括與父母之間文化沖突的碰撞,給她后來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chǔ)。她以描述華裔族群的生活為社會目的,創(chuàng)作了《喜福會》?!断哺芬运膶δ概墓适聻橹骶€,重點描述了她們之間的沖突、親情、爭吵以及進退維谷的情境,每一對母女的故事都是作者與自己母親關(guān)系的寫照,同時也是不同代際、不同文化背景之間沖突的寫照。鑒于作者譚恩美族裔背景關(guān)系,《喜福會》中出現(xiàn)了大量有關(guān)中國文化的表述,大部分以拼音代指,這里面包括吃食、家具、地名和中國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田青在翻譯時大部分都使用了回譯策略,有效且精準,貼近讀者,極度吻合中國文化表達方式。
二、研究目的
近年來對于華裔文學(xué)作品的翻譯研究多立足于研究譯文是否忠實原文,這更多是側(cè)重于語言層面,而對翻譯背后要承載的文化現(xiàn)象探討較少,而回譯這種針對華裔文學(xué)作品行之有效的翻譯策略則能夠傳達出翻譯背后的文化現(xiàn)象,使譯文更加貼近讀者,這也符合尤金·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翻譯觀,他強調(diào)把中心放在譯文讀者的反應(yīng)上,強調(diào)譯文對譯文讀者或聽眾所起的作用,與原文對原文讀者或聽眾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同。田青譯本針對文化名詞則大量使用回譯策略,譯本很能為中國讀者接受,這也對《喜福會》這本小說的傳播做出了極大貢獻,在這個譯本中,中國讀者能夠清楚地體會到華僑和第二代華裔之間在生活中由于東西方文化身份和價值觀問題所爆發(fā)的沖突。本文旨在通過分析田青譯本中的文化名詞,指出回譯這種策略在華裔文學(xué)作品中的有效性,同時也應(yīng)明確譯者的責任不僅是要忠實原文,更應(yīng)該對于翻譯行為的復(fù)雜性有清楚地認知。翻譯活動是一種兼具歷史性、社會性和文化性的活動,譯者會受到不同環(huán)境的制約,每個譯本都會打上時代的烙印,也會有作者的個性體現(xiàn)。
三、回譯現(xiàn)象分析
回譯是指將已經(jīng)翻譯成特定語言的文本譯回到源語的過程(Shuttleworth and Cowie 1997:14)。需要指出的是回譯并不等于重譯,譯者使用此策略時需要把華裔作家理解的中國文化翻譯成中國本土居民能都理解的中文,這顯得頗有難度,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已經(jīng)考慮到了目標讀者的耐受度,或多或少的扮演了譯者的角色,或許單獨回譯一個詞匯并不難,但要把作家已經(jīng)處理過的詞匯后隱藏的文化內(nèi)涵譯出就頗具難度了。
回譯策略在華裔文學(xué)作品中不可或缺,必不可少,在田青譯本中也處處可見。文化名詞在原文中大多以拼音形式呈現(xiàn),本文將這些文化名詞分為吃食和與本土文化相關(guān)的名詞表述。下面將一一舉例加以闡釋。
(一)吃食
dyansyin
原文:The hostess had to serve special dyansyin foods to bring good fortune of all kinds-dumplings shaped like silver money ingots, long rice noodles for long life, boiled peanuts for conceiving sons, and of course, many good-luck oranges for a plentiful, sweet life.
譯文:做東的主人必須準備一些特別的可以討口彩的食品——如可稱作金錢餅的燒餅,俗稱長壽面的面條,隱喻得貴子的落花生,還有,人稱福橘的橘子。
“金錢餅”、“長壽面”、“福橘”和 “點心”都是典型的漢語,承載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譯者為了更加貼近讀者采用回譯策略,直接翻譯成了帶有中國特色的吃食,需要指出的是dumplings shaped like silver money ingots,田青譯為了金錢餅。金錢餅是中國江蘇的一種小吃,而田青是中國南方人,所以無疑受當?shù)匚幕绊懀g為了金錢餅,這雖對北方讀者來說有些陌生,顯得有些欠妥,但依然是成功的回譯策略,只是受到了當時地域文化的限制。Dyansyin為漢語拼音,直譯為“點心”即可,中國讀者很是熟悉。
(二)與本土文化相關(guān)的名詞表述
1. mah jong
原文:Then we would sit down at the mah jong table. My table was of a very fragrant red wood, not what you call rosewood, but hong mu, which is so fine there is no English word for it. The table had a very thick pad, so that when the mag jong pai were spilled onto the table the only sound was of ivory tile washing against one another.
譯文:隨后各人在麻將臺邊各就各位。我的那張麻將臺用的是一種質(zhì)地上乘的紅色木料,當然不是你們見到的玫瑰木,而是紅木。這是一種十分華貴的家具,可惜在英語中找不到合適的專有名詞來表示它。桌上鋪著一層厚厚的墊襯,以使麻將牌倒上去時,只聽見象牙塊互相碰撞的聲音。
“mah jong”即“麻將”是中國特有的娛樂活動,不需做任何解釋,直接依照拼音即可。Rosewood 和 hong mu 則需做一番解釋。Rosewood依照字面意思直譯為“玫瑰木”, hong mu則是拼音“紅木”,翻譯時為盡量減少文化差異帶來的理解問題,譯者又將紅木做了一番解釋,中國讀者對于玫瑰木或許不太了解,但對紅木了解會多一些,在加上解釋,文化差異帶來的隔閡就更小了。
此外關(guān)于中國麻將中的一些特有詞匯,像“wash tiles”“East wind”“North wind” “the South” “the West”分別直譯譯為“洗牌”,“東風”“北風”“南”“西”這些麻將詞匯對于中國人來說非常熟悉,直接直譯即可,不需多作解釋。
“l(fā)ike a table with three legs, no balance”譯為“三缺一”,沒有采取直譯的方法,而是為了方便中國讀者理解,意譯為“三缺一”,簡單直白易懂。
2. Five elements
原文:The elements were from my mothers own version of organic chemistry. Each person is made of five elements, she told me.
譯文:她向來以“五行”的缺損來衡量周圍的人。
原文:Too Much fire and you had a bad temper.
譯文:“火太盛”,則脾氣大。
原文:Too little wood and you bent too quickly to listen to other peoples ideas, unable to stand on your own.
譯文:“木”少了的人,就不大會有主見,耳根子軟。
原文:Too much water and you flowed in too many directions.
譯文:“水”太多的人,流向也多,不易集中精力。
回譯策略使用的目的是為了接近目標讀者,同時盡可能多的譯出文化意蘊。此處幾例都采用了回譯的策略,“五行”是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xué)思想,記錄在《尚書》中,中國讀者相當熟悉?!癴ive element”直譯為了“五行”,而且五行中的元素也都采取了直譯方法,直譯為金木水火土。所以在采用回譯策略時,需準確理解作者的本意,無論是直譯還是意譯都應(yīng)按照目標讀者的文化習(xí)慣譯出。
結(jié)論
《喜福會》作為優(yōu)秀的華裔文學(xué)作品之一,傳達了移民家庭代際之間由于文化碰撞產(chǎn)生的沖突,和沖突之后經(jīng)過長時間的文化交融,代際之間最后又達成和解的主題。從文化層面來說,對《喜福會》的研究會對以后的移民家庭帶來一些思考和啟發(fā)。從翻譯層面來說,回譯策略對華裔文學(xué)作品的翻譯舉足輕重。在翻譯時,回譯策略是一個大范疇,即要準確理解經(jīng)過作者加工過的“二手”語言,采用直譯或意譯的方法盡可能多的貼近目標讀者群, 傳達出作品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近年來,隨著我國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文化走出去已勢不可擋,許多中國文化典籍被譯為英語,同時研究中國文化的專家學(xué)者也越來越多,中國文化的研究價值逐年提高,在這種大背景下,回譯研究前景會更加廣闊。在未來的翻譯活動中,譯者可能會接觸到更多華裔作品,使用回譯策略的次數(shù)也會增多,再兼顧直譯和意譯的具體方法,更地道的傳達出作品的文化內(nèi)涵便不再是無法企及的翻譯高度。
參考文獻:
[1]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2]譚恩美. 田青譯,喜福會.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1994
[3]許淵沖.翻譯的藝術(shù)[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