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廷
龔建新老師周三早上來我校上一節(jié)語文課——《窗》,周二晚上接到通知:預習要求是閱讀課文《窗》3遍以上,無他。
我們學校是一所普通的農村中學,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真的遠不及我們曾經聽課所在的縣市重點學校的孩子。早上第一課,沒有時間和同學們交流,也沒有預習案,會不會有冷場,我不禁為教者捏一把汗。
龔老師這節(jié)課的流程是這樣的:
一、直接導入新課,請學生板書課題和作者。
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小說講了個什么故事?;ハ嗾f說,你說給我聽聽,我說給你聽聽。
學生概括出:一間病房里住著兩個病人,一個靠窗一個不靠窗,靠窗的病人能看到外邊美麗的景色。一天,靠窗的病人被一口痰卡住,不靠窗的病人由于嫉妒,沒有按鈴,靠窗的病人死了,不靠窗的病人終于等到靠窗的那個位子,但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
三、結合學生所概括的故事追問不靠窗病人見死不救的原因。
文中第六節(jié)有一句“他的嫉妒心越發(fā)強烈,最后怒火在胸中燃燒”,告知學生這句話在舊版教材中沒有,新版教材加了此句,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討論交流:說說這句話有沒有必要加?即沒有這句話能否看到嫉妒心,能否看到嫉妒心已經強烈到了極點?然后引導學生反復讀,讀出不靠窗病人心理變化的過程。引導學生讀第七節(jié),讀出不靠窗病人“妒火”燒到了極點。
四、引導學生繼續(xù)探究。不靠窗的病人是不是一個大惡人?是不是一個需要打入十八層地獄的大惡人?引導學生討論,并提示學生:評價人物要從文本中找到依據(jù),哪怕一個詞,一個標點。
學生開始從第七節(jié)的“徹夜難眠”“難以自拔”等看出不靠窗病人內心的痛苦;在第九節(jié)的“紋絲不動”“他憑什么要占據(jù)窗口那張床位呢”中看出不靠窗的病人的殘忍、冷酷;在第六節(jié)中還寫到“他愈加克制,這種想法卻變得愈加強烈”,能看出他在不斷的克制自己……可見他不是天生的大惡人。
然后發(fā)問:文中不靠窗的病人是因為嫉妒而見死不救,那他為什么會嫉妒?引導學生到文章開頭去閱讀,并思考:當時的“你”最想要的是什么?外邊的世界為什么如此充滿誘惑?能否找另一扇窗?
在和學生交流后小結:其實你、我、我們都可能會是這個“病人”?!妒ソ洝防镎f:我們每個人心里都住著一個天使,但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個惡魔。所以我們要時刻反觀自己,對心中的惡魔懷有警惕,這樣人與人的關系才會變得友善和諧。
五、閱讀延伸指導。思考:從人物看,靠窗的病人心靈善良美好嗎?從靠窗的病人對窗外美景的描述中,你有怎樣的美的感受?
一節(jié)課結束了,通過這節(jié)課我發(fā)現(xiàn)我們這所農村初中的學生經過老師的引導,也可以走進文本,讀出深度。
聽了精彩的課,意猶未盡,不禁向執(zhí)教者討教。龔老師最在意的還是閱讀,是教者的深度閱讀;其次是學生的閱讀,要給足時間讓孩子們閱讀。有些孩子不能理解的,教者不要急,給足孩子時間,慢慢讀,一定會有收獲。反省自己,時常怕教學進度趕不上,對學生的不放心或是不信任,用自己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的閱讀,還心焦地說:“這孩子怎么這么簡單的東西都讀不出來?”尤其到了復習的時候,一問三不知的尷尬,折騰的何止是自己?殊不知我的焦躁和孩子沒有充分的閱讀,不僅降低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磨滅了他們學習語文的熱情。其實,我們《語文課程標準》實施建議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四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龔老師的這節(jié)課,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