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琴芳
【摘要】導學案是一根無形的紐帶,密切連接著學生和老師。合理運用好導學案,是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因素之一。老師在進行教案設計時,一定要把學生的導學案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放進去。
【關鍵詞】初中語文;高效課堂;導學案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近幾年來,課程改革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語文老師在孜孜不倦地追求高效課堂。面對這些教育的新形勢,筆者經(jīng)過觀察思考并進行積極探索,嘗試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導學案作為解決課堂教學問題的有效途徑與方法之一。
一、優(yōu)質導學案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
語文就以閱讀為主,只有大量閱讀,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導學案設計上,如果僅是對句義和文本內容的解讀,就不可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學生在做導學案時,也往往不會去自主閱讀、獨立思考,而是通過“百度作業(yè)幫”查閱資料,一抄了事,根本沒有達到預設的提前預習、自主閱讀的效果。因此,好的導學案更應把設計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上,應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能力、感悟能力,表達屬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哪怕這些見解是不成熟的,或者是錯誤的,但這些都是學生思維的火花。只有這樣堅持下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認識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要構建高效課堂,必須科學編寫導學案;要提升學生能力與素質,必須科學編寫導學案。編寫者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在此前提下要探索出一些好的方法。導學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拐杖,導學案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自學質量,同時也決定著能否實現(xiàn)課堂的高效。
二、科學使用導學案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
導學案的中心詞是“導”,而不是“學”。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把導學案的內容備入課程,并研究如何利用好這個環(huán)節(jié),讓語文課生動、有趣,讓學生學有所得。那么,如何正確使用導學案呢?
1.自主學習法。課前,教師先將編寫好的導學案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先了解這節(jié)課要學習什么內容,學完后要求學生掌握哪些知識,文章里哪些是比較重要的內容,哪些問題可以在自己預習的過程中完成,等等。讓學生帶著思考去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有目的,有思路,有重點,久而久之,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會提高。
2.分組討論法。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對于自己自學過程中不會的問題,可以帶到學校來,與同學進行討論交流。教師要給他們機會各抒己見,讓他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上碰撞,這樣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也能得到提高。當然,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要注意引導,讓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緊扣文章內容,緊扣導學案中的問題,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展示交流法。這個方法能充分展示學生自己的學習成果,在充分討論和交流的基礎上,讓他們派代表來展示自己最終形成的共識、存在的分歧,或者還有哪些仍然不解的問題,等等。教師在這時需要做的就是要適時地進行評價、肯定他們的成果,幫他們概括、總結和升華,讓他們享受成果的美味,進一步激發(fā)孩子們學習語文的興趣,為打造高效課堂奠定基礎。
科學合理使用導學案,能幫助孩子們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了解學習語文的思路,掌握學習的方法,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都有幫助,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力水平,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三、課后鞏固延伸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后盾
一節(jié)課結束了,學習任務就結束了?沒有!課程結束并不意味著“曲終人散”。課后反思不僅是老師需要,更是學生需要,每天讓學生想想今天的語文課學到了什么知識,感悟到了什么道理……老師則反思這節(jié)課哪些地方方法得當,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導學案問題設計是否合理……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由內而外”,由課內向課外拓展延伸,運用遷移規(guī)律,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而這些能力也一定會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語文課除了課文內容,更重要的是要進行課外內容的拓展。用“一帶一路”的思想,學了這個作家所寫的這篇課文,我們就要了解他的其他作品、他的寫作風格是怎樣的、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背景等。比如學了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們就可以開闊視野,推薦學生去讀一讀《朝花夕拾》,讓孩子們更深入了解魯迅散文的特色;還可以推薦孩子們去讀他的《狂人日記》《吶喊》……這樣對魯迅的其他作品也有所了解,對魯迅這個作家的了解就會更全面。學了《在烈日和暴雨下》,就推薦學生看一看《駱駝祥子》,了解祥子車子為何“三買三賣”,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孩子們對祥子的命運就會有更多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認識。學了《小石潭記》,可找一找《永州八記》來讀,這樣會讓我們對柳宗元當時被貶的情況有進一步的了解。拓展延伸能開闊學生視野,讓他們更好地了解作品,使每一篇文章都變得豐滿起來,學生對作家和作品的印象都會比較深。這些需要我們去拓展的內容怎么呈現(xiàn)給學生呢?導學案就是我們可以利用的陣地,可以是留下線索讓學生去查找資料,也可以是老師提供資料,讓學生進行問題回答。學生完成后,教師要進行適當點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我們不能再進行以往的教學方式,不能僅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新課程標準一直在強調要以學生為本,強調“課程功能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yōu)橐龑W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所以,老師在進行教案設計時,一定要把學生的導學案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放進去,讓學生知道這堂語文課要學會什么、學會這些的目的是什么,學生都會有主人翁的意識,在課堂中發(fā)揮主體作用。
參考文獻
[1]孫艷平.對初中語文教學導學案的思考[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1(6).
[2]陶輝.語文“導學案”中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嘗試[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 2010(1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