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沾亮
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幼兒階段是健全人格、培養(yǎng)良好道德品質的關鍵階段,所以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1]。
傳統(tǒng)民間故事是指人們通過故事的形式,記憶和傳播具有民族的特色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念,主要通過記敘的方式講一個帶有寓意的故事[2],是幼兒德育豐富的精神財富。
幼兒由于年齡限制,較難真正理解事物的對錯,更多的是出于自身的情緒。研究表明,5~6歲幼兒已能從對方的角度較為客觀地體驗他人的情緒情感[3]。美國教育學者基爾帕特里克認為,故事能夠創(chuàng)造對善的情感依賴,激發(fā)學生成善(be good)的渴望,幫助學生認識他們的生活,熟悉他們需要知道的行為規(guī)范,這種情緒情感認知的發(fā)展有助于促進幼兒的社會化進程。所以故事能激發(fā)幼兒的共鳴,使他們產生“我想成為誰”的想法,這種代入感正好吻合了5~6歲幼兒在該年齡段的情緒認知發(fā)展,使故事法成為發(fā)展該年齡段幼兒良好品德的重要方法。
圖1 利用故事法進行德育
中國幼教奠基人陳鶴琴先生極力主張要在國情及本土化基礎上,推動幼稚教育不斷得到發(fā)展。但目前,很多經典民間故事已被西方童話故事取代,甚至有人宣稱傳統(tǒng)文化已與時代脫節(jié),失去教育意義,應當被淘汰。面對這樣的質疑,民間故事對5~6歲幼兒形成良好品德的影響是很有價值的課題。
長安鎮(zhèn)一所幼兒園中選取128名5~6歲幼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68名,女生60名。M年齡=5.78歲,SD=0.19。隨機抽簽分為A、B兩組,每組64人,A組為實驗組,B組為對照組,進行雙盲對照研究。
1.文獻研究法。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為本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2.問卷調查法。為了解幼兒主要撫養(yǎng)人(父親或母親)對民間故事的看法,及幼兒家中成年人閱讀民間故事的情況,設計了針對幼兒父母的調查問卷。2017年2月對A、B組研究對象的父母發(fā)放128份問卷。利用問卷分析結果,為研究提供依據。
3.實驗研究。(1)實驗設計。前測。分享行為實驗:為A、B兩組幼兒每人提供2個糖果,告知他們糖果可自主分配,可獨用,亦可分享,并安排幼兒在場地中自由活動。觀察活動中幼兒間的互動,記下每個幼兒的情況。愿意分享記1分,不愿意分享不計分。前測進行3次統(tǒng)計;助人行為實驗:讓A、B組幼兒與中班幼兒混齡參加課間游戲。游戲難度略高于中班幼兒水平,中班幼兒游戲時會出現(xiàn)反復失敗、行動緩慢等,觀察被測幼兒,能協(xié)助的幼兒記1分,否則不計分,前測進行3次統(tǒng)計。
實驗組進行干預。在一個月(4周)內,4次將A、B兩組分開進行教學活動。A組講兩個與“分享”和“樂于助人”相關的民間故事;B組進行普通教學活動。
后測。前測一個月(4周)之后進行第二次測試,測試項目、方法與次數(shù)同前測。
(2)數(shù)理統(tǒng)計。獲得數(shù)據建立數(shù)據庫,利用軟件與數(shù)學公式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調查問卷共發(fā)放128份,回收128份,其中有效卷116份,無效卷12份。
問卷統(tǒng)計結果表明,81.03%的孩子“喜歡聽故事”,其中62.07%的孩子“經常聽故事”,但僅有3.4%的孩子“經常聽民間故事”,另外86.20%的孩子只是“偶爾或者很少聽民間故事”。
在家長對民間故事的態(tài)度方面,96.55%的家長覺得“民間故事是中華文化的良好傳承,應該推廣”,93.10%的家長覺得民間故事對孩子“有所促進”,甚至是“改變很大”,但在民間傳統(tǒng)故事具體對孩子哪方面影響更大的看法上,53.12%的家長認為以“品德”為主,28.13%的家長認為以“想象力”為主,另外,有9.38%和6.25%的家長認為主要的影響在“創(chuàng)造力”和“智力”上。
1.實驗統(tǒng)計數(shù)據。(如表1)
前測中,在分享行為方面,對照組略好于實驗組,助人行為指標則無顯著差異。實驗后,兩各項指標均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實驗組在分享和樂于助人方面的行為數(shù)值明顯高于對照組。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前后差異
2.對“分享”行為的影響。在前測中,A組和B組出現(xiàn)分享行為的人數(shù)較多,這是由幼兒的年齡特征決定的。由數(shù)據統(tǒng)計得知,A組有14個幼兒在前測中一次分享行為都沒有出現(xiàn),一個月中,2次講述民間故事進行有關“分享”的滲透后,有12個幼兒在后測中至少出現(xiàn)了一次分享行為。B組在前測中有11個幼兒一次分享行為都沒有出現(xiàn),一個月后僅有4個幼兒在后測中至少出現(xiàn)了一次分享行為。通過數(shù)據對比,A組的前測與后測差異較大,后測中分享行為的比例有明顯上升(如圖2)。
3.對“助人”行為的影響。A組有30個幼兒在前測中沒有出現(xiàn)一次助人的行為,經過了一個月(4周)的實驗,2次講民間故事進行有關“助人為樂”的教育后,有13個幼兒在后測中出現(xiàn)了至少一次助人行為。而B組在前測中有13個幼兒出現(xiàn)一次助人的行為,在一個月后僅有5位出現(xiàn)助人行為,A組前后測差異大,后測中助人行為的比例有明顯上升(如圖3)。
圖2 幼兒分享行為對比
圖3 幼兒助人行為對比
實驗結果表明,用民間故事對5~6歲幼兒開展德育有較為明顯的效果。在教學活動中,幼兒會主動代入,思考故事中的人物關系和處境。他們開始關注他人的物質利益與情感需要,在具有公正權威的重要他人的行為和語言指導下,能通過移情和體驗習得社會公認的行為準則,這正是幼兒獲得道德規(guī)則與習俗規(guī)則認知的基礎[4]。故事能幫助幼兒認識自己的生活,當在生活中遇到與故事中相似的經歷時,會引起共鳴,使故事、情感、生活經歷三者相互影響,最終建立道德概念。講故事是一種能動的教學活動,是對作品再現(xiàn)的生活及作家在作品中表現(xiàn)的審美認識進行再創(chuàng)造和再評價的過程[5]。
相較于以情感培養(yǎng)為主的現(xiàn)代西方的故事,中國的民間故事對幼兒的影響更多集中在傳統(tǒng)美德方面。過去媒介、信息不發(fā)達,民間故事承擔著引導社會性格的形成、構建社會道德文化形態(tài)、實施德行教育和道德思想傳播的職能。根據威爾遜(Jame Q.Wilson)教授觀點,影響個人道德形成的方式有三種:傳遞道德信息;激發(fā)道德情感;擴展思想世界[6]。民間故事通過故事情節(jié)傳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樣的道德信息,同時用語言與情景使幼兒自我代入,激發(fā)其道德情感,最后通過教師總結,擴展幼兒的視野。民間故事切合了5~6歲幼兒的年齡特征,用充滿趣味性的故事情節(jié)生動地吸引著他們,引導其向善。同時,民間故事與西方故事相比,在生活背景、生活習慣、文化習俗等方面更貼近中國的現(xiàn)實生活,能夠更有效地影響幼兒的道德建構,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另外,民間故事有民間文化基礎,根據不同時節(jié)、氣候和實際教學情況靈活應用。
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家長認同民間故事對幼兒品德養(yǎng)成起良好作用,有利于幼兒智力發(fā)展。調查還顯示,僅有極少的家長會給幼兒講民間故事,這說明民間故事在宣傳方面還很欠缺,這就需要幼兒教師加強學習,學校向家長開展宣傳工作,使民間故事及傳統(tǒng)文化進入家長內心,改善社會文化基礎。民間故事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是新時期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脈相承的教育屬性。
利用民間故事對幼兒進行社會認知教育應當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通過講故事培養(yǎng)幼兒辨識事實的能力,進一步學會在日常生活中真實地表達自己,進而養(yǎng)成承認錯誤、勇于承擔后果的誠實品格,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及多樣化的情感表達方式,為今后的成長打下良好基礎。但是,由于時代的久遠,一些傳統(tǒng)美德故事或歷史杰出人物的故事在教育教學時不可一成不變、生搬硬造,故事的背景、人物及情節(jié)都需要根據時代的背景作出新的詮釋或賦予新的形式,才能使人類積淀的文化故事繼續(xù)滋潤新一代人的心靈,體驗那些永恒的生活原則和基本品質[7]。
綜上,講故事法是一種重視道德發(fā)展,利用情境性和特殊性培養(yǎng)幼兒良好道德觀的教育途徑。實驗證明,以民間故事為題材,在5~6歲幼兒的德育中效果良好。幼兒家長一般熟悉民間故事,也認可和接受其所傳揚的正能量道德觀。幼兒園及教師除了將民間故事應用到教學中,還需要做好宣傳工作,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加強教師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入了解,將其與教育教學更好地結合起來,開展長期實驗以進一步探究其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