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良玉
【摘 要】廣大農村的中小學教育,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推行素質教育阻力很大。這一態(tài)勢嚴重阻礙了新時期教育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和對全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因此讓素質教育的實施落到實處,農村廣大中小學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師是教育改革的執(zhí)行者和實踐者。
【關鍵詞】素質教育;轉變角色
素質教育已在全國實施多年,但一些農村學校仍沒有跳出應試教育的樊籬。這種情況嚴重的阻礙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全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因此,讓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是廣大偏遠農村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那么教育改革的執(zhí)行者和實踐者,最終要落到每一位一線教師的身上,最終要靠他們來完成。所以實施素質教育的改革,首先要改革教師,然后在再改學生,再改教法。教育體制和教材國家已經改革完成,而且正在施行。改革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策略已迫在眉睫。教師應做出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角色轉變。素質教育提倡民主、開放、科學的理念,強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強調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這些理念為教師在具體教學工作中的活動明確了努力方向,教師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學校、學生、教材等實際情況進行改革。這次我想和大家交流的是: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策略、教學方式、教學方法的改革實踐,即教師由應試教育的角色轉向素質教育的角色。它屬于策略技術層面上的,而不是思想理念方面的內容。
一、教師在備課中轉變角色
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備課講究“三備”,即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通過這“三備”,教師就能精準的把握教材的所有知識點,能確定出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備學生主要是指把握準學生學習該知識點之前的知識和能力的儲備狀況。備教法是教師采用何種方法手段去完成教學任務,已期達到最佳效果的策略。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教師備課在這“三備”中最重視的是備教材。因為,過去評價一名教師合格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是看他能否把教材吃透,把知識吃透。說白了就是能否把知識清楚有序、重點突出的給學生講出來,能就是好老師,否為不稱職。這種備課模式對后面的備學生、備教法、備環(huán)節(jié)則重視不夠。這樣的備課對學生情況把握往往是比較模糊的,教法單一,千篇一律。備課時,教師很少下功夫鉆研這些內容。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說,學生記。這便是放之四海皆準的金科玉律。每節(jié)課我都這么講,學生也這么學,你愛不愛學我不管,你有無興趣我不問。課上造老師“反”的學生一多,教師馬上改為“政治課”。什么遠大理想,什么勤學故事,什么名人啟示錄,一頓狂轟亂砸。學生聽得癡癡呆呆,如有所悟。下節(jié)課照常溜號、瞌睡、說話,真是記吃不記打。我說這么多,無非是想說教師在備課時要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一定要在設計活動環(huán)節(jié)上,教學方法和手段上下功夫。用這些行之有效的形式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參與整個課堂活動的熱情,達到學生在課堂上能全身心投入的狀態(tài),不溜號、不瞌睡,而且興致盎然。教師要把工作重點放在關注學生上,關注這個學習主人在課堂上的一切。為此教師備課時,一定要分出一些精力放到這方面來。這就是備課中教師角色的轉變,也是教師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工作中,我們常常采用這些方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比如:把競爭機制引入課堂。教學中我把全班學生按學習水平均衡的分成若干學習小組,上課時,根據學生在經歷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時的表現給每小組打分,最后評出優(yōu)勝者。也可以用師友互助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桌一組,一師傅、一個徒弟。師友互助激發(fā)全班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興趣和熱情。
二、教師在授課中轉變角色
首先,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形成能力的主陣地,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課堂的每項活動和環(huán)節(jié),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都有收獲和進步,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根據備課時的準備和學生現場的實際情況主動地運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利于學生參與、利于學生學習、利于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情境氛圍,激發(fā)其興趣。盡最大努力,使每位學生都能全身心的投入課堂的全部學習活動之中。其次,教師要努力做好適時的點撥和講解。應試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是課堂傳授知識的主要形式。而素質教育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絕不是這個樣子。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yǎng)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來完成。教師一定要從多講向少講精講,向點撥引導的方向轉變。要相信學生的能力,盡量學生發(fā)揮身上的潛能和優(yōu)勢完成學習環(huán)節(jié)中的目標和任務。而不是為了節(jié)省時間,教師直截了當的說出正確答案就完事大吉。那么學生在不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時,教師要抓準這個時機進行梯度式的點撥引導,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最終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只有準確捕捉這一時機,才能稱之為適時。對于學生真的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就應發(fā)揮自己的功力給學生講清楚,說明白。讓學生在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中走出來,豁然開朗心曠神怡。第三,充分利用評價機制,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評價機制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對評價策略重視不夠,對它的作用認識不足。不能很好地運用恰當的機制激發(fā)學生探究知識的熱情。常常習慣用思想教育的方法來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再通過端正態(tài)度促進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學習。這種方法在原則上講是正確的,但我們不妨想一想,光有態(tài)度沒有興趣的學習是很苦的差事。不少學生往往堅持不下去。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廣大的中小學生,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發(fā)育尚未成熟,他們的自我約束力還不夠強,他們克服學習困難的品質還尚未形成,他們的行動受環(huán)境和情緒影響的成分很大。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積極主動地做一件事時,他的注意力就不會分散,容易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快感。他的腦細胞興奮度也會增強,自然會思維活躍靈感迸發(fā)。對于廣大的中小學生運用評價手段能有效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學習的奴隸。這就是教師在素質教育理念下所做的角色轉變。
總之,我們要在素質教育思想的指導下,積極探索、扎實工作、轉變角色,創(chuàng)建素質理念下的新課堂。只有這樣做素質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我們的教育才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