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靜
【摘要】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基于已經(jīng)形成的語用圖式,因此語文教學需要優(yōu)化學習材料,促進學生建構語用圖式,并通過讀寫結合,促進學習的遷移,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關鍵詞】語言文字運用 圖式學習 遷移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前言”部分明確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性課程。這一方面指明了語文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另一方面也指明了獲得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途徑是語文實踐。有關研究表明,語言文字運用本質(zhì)上是語言學習者對自身所建構的語用圖式的一種“填空”,是學習的遷移。因此,語文教學需要在兩個方面著力:一是優(yōu)化語言學習材料,以利于語用圖式的建構;二是優(yōu)化語言學習活動,以促進學習遷移的發(fā)生。下面,筆者以《裝滿昆蟲的衣袋》的為例,談一談語文教學怎樣優(yōu)化學習材料和學習活動,以促進圖式的建構和學習的遷移。
一、課文教學價值
《裝滿昆蟲的衣袋》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記敘了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從小就對昆蟲非常著迷的故事。作者為了表現(xiàn)法布爾“迷戀昆蟲”的特點,選擇了兩個典型的事例,細致地描寫了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還把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結合起來。這樣寫人的方法具有綜合性和典型性,對于指導學生掌握如何描寫人物具有示范性,具有“如何傳播信息”的“教學價值”。因此,學習表達方式應該作為本文的主要教學目標。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閱讀典型事例,圈畫詞句
閱讀“抓紡織娘”和“捉小甲蟲”兩個事例,圈畫出表現(xiàn)法布爾對昆蟲非常著迷的詞句。
(二)品讀重點詞句,感悟寫法
1.人物的思想、情感,往往是通過其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表現(xiàn)出來的。這兩個事例中,為了表現(xiàn)法布爾非常著迷昆蟲,分別對他進行了哪些描寫?
2.作者是怎樣通過這些描寫表現(xiàn)法布爾對昆蟲癡迷的呢?我們來仔細讀讀這些句子。
(1)“媽媽,我在這兒呢!瞧,我抓到了那只會唱歌的蟲子!”
(2)“嗬,真漂亮!”
(3)他把這個小寶貝放進蝸牛殼里,包上樹葉,裝進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賞。
(4)夕陽西下,法布爾趕著鴨子,滿載而歸,心里甜滋滋的。
(5)法布爾難過極了,眼淚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愛的小寶貝放進了垃圾堆。
3.小結:作者為了表現(xiàn)“法布爾迷戀昆蟲”的特點,選擇了典型的事例,細致地描寫了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
4.這兩個事例中,除了直接描寫了法布爾的表現(xiàn),還寫了法布爾父母的表現(xiàn)。寫其父母的表現(xiàn)有什么作用?可不可以刪掉?抓住相關語句組織討論。
(1)一天傍晚,暮色籠罩了田野,爸爸媽媽忙完農(nóng)活正要回家,卻發(fā)現(xiàn)法布爾不見了。他們不由得著急起來,在田野上邊跑邊呼喊兒子。
(2)“你這可惡的小傻瓜!”法布爾一回到家,父親就怒氣沖沖地責罵他,“我叫你去放鴨子,你倒好,只顧自己玩,撿這些沒用的玩意兒!快給我扔了!”
(3)母親也在一旁厲聲地責備:“撿石子干什么?撐破了褲兜!老是捉小蟲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
5.小結:描寫人物時,有時還可以通過側面描寫來反襯,使其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三)補充閱讀材料,比較寫法
1.補充閱讀《“心正筆正”的柳公權》(選自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教材)。
2.討論交流:作者選取了哪兩個事例、從哪些方面對柳公權的“心正”進行了描寫?
3.《“心正筆正”的柳公權》和《裝滿昆蟲的衣袋》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從中學到了哪些有關寫人的方法?
(四)運用學習成果,遷移寫法
1.談話導入:法布爾是昆蟲迷,生活中,你最著迷的是什么?請舉例說說。
2.出示寫作要求:以“讓我著迷”為題寫一篇短文,要求:①選擇典型事例,寫好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②學習運用側面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的特點。
3.學生練筆。
三、學生習作成果
從學生的習作來看,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習作達到了預期目標和習作要求,教學效果明顯?,F(xiàn)舉例如下:
書讓我著迷
寂靜的夜晚,時鐘“當當當”地敲了十二下,媽媽的嘮叨聲也隨之而來:“快點睡覺!自己看看鐘都幾點了!”書房里,一個戴眼鏡的小男孩正在聚精會神地看著書。是的,那個人就是我——茆左旭。
我平時總是上蹦下跳的,一會兒蹦到這兒,一會蹦到那兒,誰也管不住我,老師和同學都說我是孫悟空的化身。可是我一見到書,就會猛地撲上去,如饑似渴地看起來,吃飯時看,上廁所時看,甚至連上課的時候也忍不住偷偷地看。
有一次,媽媽讓我去學友書城買鋼筆。我兜里放了幾元錢,懷里揣了本《西游記》,上車開始了“西游”。我一下子就進入了書的世界。中途,幾次報站我都沒有聽到,結果到了終點站,我還在津津有味地看著,不時還大笑幾聲。這時,駕駛員叔叔過來了,笑瞇瞇地問我:“小朋友,你到哪兒呀?”我一本正經(jīng)地說:“去西天?!笔迨逵謫枺骸叭ジ墒裁??”“去取經(jīng)?!笔迨骞笮Φ溃骸叭鐏矸鹱嬖诒边吥?!”我聽了十分驚訝,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坐過站了,只好帶著師徒四人開始了“東游”。
還有一次,媽媽有急事需要出去一趟,說:“飯在桌上,自己吃?!蔽掖饝艘宦?,便繼續(xù)看書去了。不知不覺中,我的肚子“咕咕”地叫了起來,就大聲嚷道:“媽,我肚子餓了!”過了一會兒,我見沒反應,以為媽媽午睡了,便又看了起來。下午五點,媽媽回來了,我卻渾然不知。她見桌上的飯菜一點兒也沒動,就知道我光顧著看書忘記了吃飯,狠狠地批評道:“以后不準再這么癡迷書了!”我朝她做了個鬼臉,匆匆吃完飯又鉆進了書房。
書,真讓我著迷!
四、教學分析反思
取得這樣的教學成效,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優(yōu)化了教學目標,指向于語言運用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既具有“原生價值”,又具有“教學價值”。所謂“教學價值”是指課文為學生提供的“如何傳播信息”的價值。語文課程的主要目標指向于語言文字的運用,因此語文教學應該努力實現(xiàn)課文的“教學價值”。本案例中,筆者沒有把理解、感悟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對科學的熱愛作為本文教學的重點,而是把領悟“抓紡織娘”和“捉小甲蟲”這兩個事例的寫作方法作為教學的重點。聚焦于語言文字的運用,目標明確,教學才能有效。
(二)優(yōu)化了學習材料,著眼于圖式建構
如前所述,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基于學生所建構的語用圖式,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促進學生對文章圖式、語用圖式的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圖式的習得至少要基于兩個圖式的例子,它是在兩個圖式例子的基礎上進行比較和概括形成的。本案例中,筆者在引導學生深入領會教材中課文寫法的基礎上,又補充了一篇閱讀材料,并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旨在促進學生文章圖式、語用圖式的建構,為語言文字的運用奠定基礎。
(三)優(yōu)化了學習過程,聚力于讀寫遷移
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形成離不開語文實踐,離不開寫作活動,寫作能力是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學生的寫作活動是對自身通過閱讀所建構的文章圖式、語用圖式的“填空”,本質(zhì)上是一種學習的遷移。本案例中,筆者在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建構文章圖式、語用圖式之后,及時安排學生進行練筆,將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實現(xiàn)了類比遷移,促進了讀向寫的即時轉化,因而取得了明顯成效。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基于結構映射理論的小學語文結構化教學研究”成果,課題編號:D/2015/0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