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藝
摘 要:對外漢語教學是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很重視漢語教學能力的實踐運用。本文以筆者親身經歷的一堂對外漢語綜合課教學為例進行分析,總結出一些實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以期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幫助。
關鍵詞: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案例分析
本文分析的對象是本校國際經濟貿易171班和172班初級班的一堂對外漢語教學綜合課,由阮蓓老師主講。授課對象是18-30歲的初到中國大學進行漢語學習的外國留學生,兩個班總共67人;授課語言是英語和漢語,所用教材是由楊寄洲編寫的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漢語教程》第一冊(上);授課題目是第十二課“你在哪兒學習”,內容主要包含生詞、課文、漢字、語法等;授課地點是本校聞理園A2-401教室;授課時長為90分鐘。
1 教學過程
對外漢語課程教學的最大特點是應用性,教師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盡可能把漢語言的知識及掌握方法傳授給學習者,學習者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獲得盡可能多的漢語言的知識并且能夠運用,這一特點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
在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步驟上,本堂課分為兩個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為復習舊課環(huán)節(jié)、第二環(huán)節(jié)為講授新課環(huán)節(jié)。復習舊課環(huán)節(jié)對前一次課即第十一課的詞匯、課文、語法等內容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復習,用時10分鐘左右;講授新課環(huán)節(jié)即第十二課的學習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是生詞的帶讀和操練,第二步是課文的帶讀,第三步是熟悉重點漢字的寫法,第四步是講解語法,重點是介詞“在”、“給”知識點的講解,學習新課環(huán)節(jié)用時80分鐘左右。
復習舊課環(huán)節(jié),教師采取了直接的引導式復習方法。首先教師帶讀第十一課的生詞,將學生讀得不太準的生詞進行重新糾正,并且引導學生說出課文中的句子,達到加強記憶并復習課文的目的。最后再延伸到生詞操練,將每個生詞在日常中的用法進行拓展,通過操練將生詞的實際用法輸入給學生。
講授新課環(huán)節(jié),第一步是生詞的帶讀和操練。本堂課共要求學生學習18個生詞。教師并沒有將所要教的十八個生詞直接展示,而是先帶讀了一遍課文后,開始按照課文的順序將生詞一個一個操練,例如其中“語言”和“大學”,老師主要運用提問法,“你說什么語言?”讓學生進行回答,“你在哪兒學習漢語?”回歸課文引導說出學校名字,最后將“語言”和“大學”結合起來,說出“北京語言大學”,目的在于回歸課文進行詞匯教學。在學習所有生詞之后,教師領讀學生復習剛學過的短語和例句(教師將每個短語和例句都展示在黑板上),學習和復習緊密連接能夠加深學生的記憶。接下來就是在熟悉了生詞的基礎上,進入第二步課文的帶讀,教師帶著學生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熟悉程度。第三步熟悉重點漢字的寫法,運用多媒體展示比較困難的漢字的具體寫法,在PPT上有具體展示的筆畫順序,并且讓學生到黑板上寫出老師所念到的字,檢查所寫的有沒有錯誤。最后一步是本堂課的重難點,講解語法,由于這堂課要講到助詞和介詞,所以老師首先將語法里的實詞和虛詞用中英文共同標注的方法展現(xiàn)在PPT上,然后逐個進行解釋和舉例;教師在講解介詞“在”和“給”的時候,先回到課文本身,以原文為例,緊接著將“在”和“給”書寫在黑板上,介紹兩個介詞表示的意義,然后用原文的句子延伸出兩個例句,例如“我在食堂吃飯”、“王老師給我們上課”;需要注意的是,在PPT上所展示了“在”和“給”的搭配,每個搭配成分是用不同顏色所標注,在例句中也是用相應的顏色所標注,這就能輕而易舉的表示出整個例句、每個成分所對應的搭配,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這句話的成分及搭配,最后讓學生進行自主造句來檢查學生掌握的情況。
2 教學分析
從教師的角度看,教師主要運用“句子中心”教學法和“提問法”進行教學。教師在講解生詞時,幾乎沒有直接講解生詞的本義,而是在結合課文原文基礎上快速把生詞代入例句中進行領讀。教師在講解語法時,除了進行必要的語義講解以外,也都是將語法代入例句進行講解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生詞操練時,要求學生通過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來進行生詞操練。這種方法具有很強的交際性,強調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要求學生課前預習,教師精心備課以熟練課堂流程。除此以外,教師還大量運用“提問法”進行教學。由于留學生在上課時容易對自己不感興趣的地方會出現(xiàn)走神的情況,為了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教師運用提問方式讓學生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不輕易脫離課堂教學內容。運用提問法也會讓學生覺得被重視,學習起來不枯燥,不是老師一味地講,而是將更多的話語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這也能促使學生對詞匯和語法知識進行靈活的運用,更為重要的是在不停的說的過程中讓學生理解所學內容所運用的場景,以達到交際的目的。
在教學用語上,由于留學生剛到中國接觸漢語沒有超過兩個月,所以教師在運用英語的同時,也大量用學生之前剛學過的漢語。雖說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用“沉浸式”的教學方法會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到漢語,但是也應該考慮到學生剛接觸漢語不能完全接受全漢語的教學方式,如果運用全漢語的教學方式可能適得其反,他們會聽得太過于“崩潰”,而不能更好地融入到課堂范圍內;相反因為多數(shù)學生通過了英語雅思考試,那么在排除其母語因素,用一種他們都能聽懂并接受的語言來解釋所講內容是可以讓其更好地學到漢語的。
從學生角度看,教師是自己所熟知的老師,已經接觸了大概兩個月的時間,那么在學習的過程中是有一種習慣的成分在里面,他們對于每次的新課其實是有一個心理準備的,并且在很多情況下,如果回答正確了老師的提問,也有比較自豪的心理在其中,當然他們更接受老師給予他們的肯定。這兩個班級的學生比較活躍,會很好地參與到老師的提問和活動之中,他們大部分人是真心喜歡漢語的,所以就能很好的融入到課堂氛圍中,跟著老師的節(jié)奏學習。
3 教學反思
首先,課堂教學案例非常重要。對于想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新教師來說,在未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之前,所掌握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大多來自于教材。這些概念性的知識無法實際描述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及其遇到的所有問題,即使背的滾瓜爛熟也不代表能夠上好一堂課。由于筆者之前沒有接觸過留學生,也未真正參與對外漢語課堂教學,從讀研開始的“語伴”到主動去聽留學生的對外漢語課程,這對于筆者自身而言是一個大的進步,也得到了真實的體驗和感受,了解了教學過程,熟悉了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步驟,學會了一些教學方法。
其次,課堂教學案例能提供重要的教學借鑒。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通過一堂課可以傳遞很多有價值的教學經驗。本堂課是筆者第一次正式聽的對外漢語教學課程,授課教師的英語基礎很好,教師能應對學生用不太標準的英語提問,并且在課堂上除了進行相關內容提問以外,還通過啟發(fā)留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提問來提高其學習興趣。教師在課間休息期間也會融入到學生之中,不僅僅是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會和學生討論一些事情,這是兩個班級學生很喜歡該教師的一個重要原因。在課堂上如果提問到一個學生比較感興趣并且和課堂相關的問題,一定要回應他,不能隨意回應就略過,這樣學生會覺得受到了尊重也能更好地融入到課堂的情緒之中。
最后,課堂教學案例必須要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本堂課是筆者第一次正式聽的對外漢語教學課程,目的明確、過程流暢、方法得當、氛圍良好、重點突出、針對性強,筆者受益匪淺。但這不是目的,本堂課所學到的教學理念、方法、經驗等,只有運用到教學實踐,通過親身體驗,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步驟和過程,提高對外漢語教學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