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高校課堂教學模式于外國存在巨大差異。本文探討了中外高校課堂教學模式的差異,在中外教學差異的比對基礎上提出高校教學改革的目標和重點,力求為高校課堂有效開展提供智力支持。
【關鍵詞】中外對比;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作者簡介】李枘洺(1985.05-),女,本科,漢族,廣東信宜人,廣州工商學院。
一、探究式教學模式
國外特別是西方國家的高校課程教學中非常注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和發(fā)散性思維,強調探究式教學模式。國外教學講求層層遞進、逐漸深入,探究式教學模式非常普遍,而我國高校普遍缺乏探究式教學,也沒有相對成功的教學范式。現(xiàn)在高校教學不斷得到深入的開展,其教學質量的好壞也成為很多人關心的問題。現(xiàn)有高校教學多為照本宣科的素質教育,強化知識記憶,但是教學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如何更加有效率的進行教育,這也成為教育界急需解決的問題。在現(xiàn)有高校課堂教育教學中,傳統(tǒng)方式的教學已經不能充分適應時代的需要和學生的需求。探究式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應運而生,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tǒng)教育的缺陷。將探究式教學融入于高校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中,可以很好地的幫助我們高校生進一步的發(fā)展以及成長,提升高校生們探究水平,提升文化素養(yǎng)和知識面,而在具體的針對高校生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這些過程常常在課堂中有不錯的參考價值。我們可以借鑒國外探究式教學模式,開展有效的探究教學,可以采用問題式探究和研究式探究模式。問題式探究是在學生之間形成合作、實現(xiàn)探究目的,簡單點說,就是就是經常用在課堂教育教學中的課堂討論。問題式探究在具體運用過程中往往會有五步:第一,依據(jù)教學目的、教學設計,創(chuàng)設特定情境,進而在情境中提出相應的問題;第二,確定問題的關鍵與困難之處,對既定問題進行分組思考;第三,經過搜集與閱讀相關材料,對已有的疑問進行合理的推敲與論證;第四,針對問題,集體展開廣泛的討論,并形成答案;第五,進行基礎評價與進一步總結。研究式探究方式是把學生進行分組,進行合作探究。此探究方式往往是要求學生充分使用空閑時間進行相關知識的交流與探討。組內人數(shù)不可過多,四到六個人最佳。研究式探究一般來說有以下步驟:第一,發(fā)現(xiàn)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合作,廣泛查閱相關資料,每個人獨立完成其中一部分工作或一個環(huán)節(jié)。第二步,小組內合作,篩選資料、整合資料,在課堂中集中展示。
二、心育與德育工作
國外特別是西方國家的高校課程教學即注重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提升,更重視學生的心育與德育。不片面強調學生專業(yè)能力的提升,而是注重專業(yè)素養(yǎng)與個人素養(yǎng)齊頭并進。而我國的教育太多的將重心放在培養(yǎng)專業(yè)素質過硬的人才方面,忽視學生心育與德育工作。一方面,不少大學生出現(xiàn)心理問題,跳樓的事情也屢有發(fā)生。另一方面,我們高校也培養(yǎng)出一批有才無德的人,危害社會。我們必須強化心育與德育工作。大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不斷健全以及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階段的學習是養(yǎng)成優(yōu)良習慣十分重要的時期,同時也是容易養(yǎng)成不好習慣的時間點。作為大學的老師,應當充分結合大學生在這個年齡段的心理特征和思想活動特征提升我們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滲透式心理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了對大學生的德育與心育教育的結合,是一種整合式的教學模式。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剖析學生心理,以抓住我們大學生的心理為主線,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將康教學與的日常班級管理工作相結合,共同幫助學生塑造精神品質和健康心理,更進一步的從學習能力以及道德素質兩方面提升教育模式。在大學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教師的任務是負責協(xié)調和組織本班級所有教育教學工作的合理開展,對于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心理活動中、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在此基礎上,采取與之相應的有效、合理由可實施的措施及方法解決學生們在學習生活中、心理活動中、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在各個方面為我們的學生排憂解難,以學生為本,為我們的學生全心全意服務,在一定的范圍內可以增進學生對老師的感情、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增加大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大學生對老師的信任也反過來為老師在班級有效組織集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老師與其他課程的教師不同,其他科目的教師往往承擔好幾個班級的教學工作,而老師往往是只擔任某一個班級的教學工作或某一課程的教學任務,這種老師與其他課程的教師差異意味著老師可以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和大學生接觸、認識,加深對學生了解。老師通過觀察學生們的言行便可以洞察到自己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即使加強溝通,通過溝通了解該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心理問題,采取有效方式給予及時的指導。除此之外,在日常管理中,老師加強與學生的溝通,通過溝通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個性特征、個人能力及優(yōu)勢、家庭狀況和其他情況等等,這些工作又推動了育人工作的開展。在此背景下,老師基于對學生各方面的了解因材施教,根據(jù)每一個大學生的不同特征和能力實施不同的教育,幫助學生實現(xiàn)人生目標和人生價值,引發(fā)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動力。
三、結語
本文探討了中外高校課堂教學模式的差異,在中外教學差異的比對基礎上提出高校教學改革的目標和重點。本文認為中外高校課堂教學模式的差異存在于探究式教學模式、心育與德育工作兩個方面。我們需要將探究式教學融入于高校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中,強化心育與德育工作。
參考文獻:
[1]張慧婧,張靜.中外對比視野下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創(chuàng)新探討[J].世界教育信息,2017(12):62-65.
[2]熊穎,趙惠娟.中外高等院校外語課堂教學模式對比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