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合水縣西華池鎮(zhèn)中心小學 李小軍
新課改的實施與發(fā)展,對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中貫徹生本理念,加強師生互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以互動式的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同時也方便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并以此為依據,對教學內容和方案進行針對性的整改與優(yōu)化,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在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效果尤為明顯。那么,具體應該如何操作,才能實現互動教學在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呢?
互動式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討論,提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在目前的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中,雖然部分教師已經意識到了互動式教學的重要性,但依然有部分教師對其概念的理解不夠透徹。首先,教師在制定互動式教學方案的時候,容易忽略教學內容中具體知識點的凸顯,如此不合理的教學設計,致使互動式教學的優(yōu)勢難以得到體現。其次,教師對于互動式教學的理解過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僅僅停留在提問、回答和點評上,無法深入學生的內心,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致使互動式教學的有效性得不到提升與發(fā)展。
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理念的影響,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嚴重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的發(fā)展嚴重受限,雖然互動式教學能夠對此教學現象進行有效改善,但需要教師進行深入的挖掘與應用。然而就目前的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現狀而言,大多數教師在實現互動式教學的時候,都是采取對話機制,通過問答的形式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思考和探索,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導致互動式教學的側重點偏向于對答案的講解,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互動式教學無法進行深入拓展和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法得到有效的激發(fā)。
在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中應用互動式教學的最重要前提條件之一,就是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互動式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放松身心,從而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加強與教師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同時,教師也需要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明確自身的教學主導地位,以思維引導的方式,帶領學生積極發(fā)表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看法,從而有效加深學生的教學參與度,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效率。此外,教師還需要格外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學習態(tài)度,將學生由傳統(tǒng)教學中的“要我學”轉變成現代教學中的“我要學”,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有效動力。
在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中運用互動式教學,其關鍵點就在于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與優(yōu)化。首先,教師要注重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的開展,通過聯系實際生活,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關聯,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從而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并以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案例,降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難度,讓學生在互動的教學過程中能夠“有得說”,進而有效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其次,教師需要在互動式的實際教學中,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教學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由“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吸收”,從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積極思考和主動探索,并在交流與分享的過程中,汲取他人不同的意見和看法,通過取長補短,對自身的學習思路進行完善和拓展,進而有效加強學生在互動式教學中的學習質量與效果。最后,教師需要在互動式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鼓勵學生在教學中勇于質疑、大膽提問,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潛能,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學情境是目前小學數學教學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在開展互動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模擬真實的教學情境,加強學生邏輯思維及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還能夠活躍課堂的教學氛圍,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使學生能夠通過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對數學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理解與掌握,并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個性特點,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屬于自己的獨特見解,從而有效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綜上所述,互動式教學在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中的有效應用,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拉近師生距離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在加強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技術,為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全面提高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