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楚州博物館
內(nèi)容提要:2009年4月,楚州博物館在淮安如意里小區(qū)搶救性發(fā)掘了一口唐代磚井(編號J1),共出土可復原器物63件,包括大量瓷器、帶“汲”字銘文的銅壺以及刀、鉤、矛等鐵質(zhì)兵器。該井結(jié)構(gòu)奇特,腹徑巨大,在淮安地區(qū)尚屬首次發(fā)現(xiàn)。
如意里小區(qū)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原楚州區(qū))老城東南郊閘口村,當?shù)厮追Q三里塘,處于城東地下文物埋藏區(qū)。2009年4月,在淮安如意里小區(qū)建設施工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口古代磚井(圖一)。楚州博物館于當月12日至27日對古磚井(編號為J1)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清理。共出土可復原器物63件。
該井位于如意里小區(qū)27號樓地基南側(cè),井的上層已被破壞,現(xiàn)存井口距離地表2.2米。井口以上堆積大致可分為三層:第一層為近現(xiàn)代擾亂層,灰褐色土,約厚0.6米,夾雜近代建筑用磚、垃圾等;第二層為明清時期地層,厚約0.9米,土色為黃色,土質(zhì)較松,含部分青花瓷片;第三層為灰褐色黏土層,厚0.7米,土質(zhì)較硬,有少量唐宋時期的陶瓷片。
圖一//如意里唐井遺址位置示意圖
井內(nèi)填土分為三層:第一層為灰黃色淤泥,厚1.5米,土質(zhì)粘軟,內(nèi)含少量瓷片;第二層為灰褐色淤泥,厚1.2米,含水量增大,土質(zhì)較粘稠,瓷片增多,有少量罐、壺;第三層為青灰色泥漿,含沙量增大,厚2.1米,大部分瓷器、金屬器、錢幣等遺物都是在該層發(fā)現(xiàn)的。
井壁均為磚砌,井身由上、中、下三部分壘砌。井身上部被毀壞的部分約高2米,主體保存尚好,上口直徑2.3、殘深4.8米。井身上部磚豎立橫置,兩磚之間約155°首尾相接,上下兩層之間錯縫相砌,旋砌呈直壁圓筒狀,最寬內(nèi)徑2.35米?,F(xiàn)余留13層,每層用磚18塊,通高2.42米。從斷面觀察,井壁為單磚砌筑,使用青磚尺寸為37×19×6.5厘米。井身中部逐層內(nèi)收,其開口部分內(nèi)徑2米,由上而下呈臺階狀,每層略似呈圓環(huán)形臺面。井磚順丁結(jié)合砌筑,共砌8層,通高0.46米,與下部上層連為一體。井的下部亦為圓筒狀,但尺寸明顯減小,最小內(nèi)徑1.4米。磚呈立面豎砌,共4層,每層用磚23塊,上下層磚縫相錯,通高1.48米。井底為夯土,向下微凹,平面為圓形。井的剖面略呈倒置的棒槌形(圖二;封二∶1)。
該井共出土可復原器物63件,以瓷器、金屬器為主,有少量的錢幣和牛角,還有大量不可辨別器形的腹片。
1.瓷器
共出土瓷器45件,器形主要有執(zhí)壺、罐、碗等。
圖二// 如意里唐井平、剖面圖
執(zhí)壺 共16件。根據(jù)口沿、頸、流的形制差異分為三型。
A型 10件。撇口束頸,圓豐肩,弧形鼓腹,最大腹徑偏上,下部漸收,平底微凹,口徑小于底徑,肩部有圓短流,頸部至肩堆接壺把及對稱雙系。J1∶1,壺身施黃釉,外部施釉不及底,內(nèi)部施釉至頸部下??趶?.4、底徑9.2、腹寬15.6、通高25厘米(圖三∶1;封二∶2)。J1∶7,壺身施黑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內(nèi)部施釉至頸部下??趶?.6、底徑8.3、最大腹徑14.5、通高22.5厘米(圖三∶2)。J1∶15,器身施白釉至足上部,釉上以綠彩繪寫意長尾鳥紋。腹寬13、底徑9.5、殘高16.4厘米(圖三∶5)。
B型 5件。直口,高直頸,撇肩,最大腹徑偏肩部,腹部以下漸收,平底微凹,肩部設圓短流,頸至肩部設執(zhí)把及對稱雙系,系與執(zhí)把均有楞。施黃釉,且有一層化妝土,外部施大半截釉,內(nèi)部施釉過頸部。J1∶10,口徑8.2、底徑9.6、最大腹徑14、通高25厘米(圖三∶3)。J1∶11,口徑8.6、底徑9.4、腹寬14.8、通高25厘米(圖三∶4;封二∶3)。
C型 1件。J1∶17,口沿殘缺,高束頸,圓豐肩,深鼓腹,壺腹制成四瓣瓜楞形,至下部漸收,足腳微撇,底根旋切,平底。肩部設一多面柱形長直流,流下堆貼雙魚紋飾,頸至肩部設一執(zhí)把及對稱雙系,系與執(zhí)把均有楞。器身施青釉,外部施釉及底,壺內(nèi)施釉至頸下。口徑6.8、底徑10.6、腹寬13.6、通高21.2厘米(圖三∶6;封二∶4)。
罐 24件。根據(jù)系的不同分為三型。
A型 14件。四系。圓唇,直頸,弧形肩,最大腹徑偏上,腹部下漸收至足部,平底微凹,口徑小于底徑,肩部堆接橫耳四對。J1∶19,器身施醬黃釉,外部施大半截釉,內(nèi)部施釉至頸下??趶?.6、底徑11.8、最大腹徑20.6、通高29厘米(圖四∶1)。J1∶41,施黃釉,器外施半釉,器內(nèi)施釉至頸下??趶?0.4、底徑11、最大腹徑17.6、通高25.4厘米(圖四∶2;封二∶5)。
B型 9件。雙系。撇口,束頸,豐肩深腹,最大腹徑偏上。足部微撇,底根旋切,平底微凹。J1∶27,侈口,施黃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內(nèi)部施釉至頸下。口徑20.4、底徑14.8、腹寬23.4、通高21.8厘米(圖四∶3;封二∶6)。J1∶37,直口,施黑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內(nèi)部施釉至頸下。口徑18、底徑12.4、最大腹徑22、通高25.8厘米(圖四∶4)。
C型 1件。環(huán)形雙系。侈口,折沿,耳孔相對,最大腹徑偏下。J1∶42,腹壁微鼓,施黃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內(nèi)部施釉至頸部??趶?0、底徑9.6、腹寬13.6、通高19厘米(圖四∶5)。
碗 5件。根據(jù)底足不同分為二型。
A型 4件。餅足。敞口,斜壁略弧。J1∶44,內(nèi)外施黃釉,外壁施釉不到底,碗心有三支釘痕??趶?3.2、底徑6.4、高4.2厘米(圖四∶6;封三∶1)。
圖三// 如意里唐井出土瓷執(zhí)壺
B型 1件。圈足。敞口,口沿外撇。內(nèi)外施青釉,碗心無釉。J1∶45,口徑17、底徑6、高5.8厘米(圖四∶7;封三∶2)。
2.金屬器
共出土14件,其中兵器8件,分為劍、矛和鉤;實用器5件,有罐和勺;另有1件錐狀器。
提梁罐 2件。均為銅質(zhì)。J1∶46,侈口,斜直頸,折肩,腹壁略鼓,平底微凹,肩部對稱接心形雙耳,耳上系外方內(nèi)圓,上扣穿銅提梁,雙耳面表均刻一“汲”字??趶?4.6、底徑16.6、腹寬20、通高20.5厘米(圖五∶1;封三∶3)。J1∶47,斂口,最大腹徑偏下部,平底微凹??谘夭拷訉ΨQ水滴形雙耳,耳上雙系扣穿銅提梁??趶?0.6、底徑13.5、腹寬24.5、高11厘米(圖五∶2;封三∶4)。
提梁(殘件)2件。J1∶48,銅質(zhì),殘長22.4、高10.4、厚1厘米(圖五∶3)。J1∶49,鐵質(zhì),殘長18.9、高10、厚0.4厘米(圖五∶4)。
勺 1件。J1∶50,銅質(zhì),銹蝕。橢圓形勺頭,扁長柄。殘長19.5、勺寬3.6、柄寬0.9厘米(圖五∶5)。
圖四//如意里唐井出土瓷器
劍 2件。鐵質(zhì),單邊開刃,均銹蝕。J1∶51,長78、寬3.8、厚0.6厘米(圖六∶1)。J1∶52,長93.5、寬7.5、厚0.9厘米(圖六∶2;封三∶5)。
矛 3件。鐵質(zhì),前端尖銳,尾部平窄,中脊隆起,兩側(cè)有刃。J1∶53,長36.6、寬16、厚5.8厘米(圖六∶4)。J1∶54,長44、寬5.1、厚1厘米(圖六∶6)。J1∶55,長24、寬5、厚3厘米(圖六∶5)。
鉤 3件。鐵質(zhì),雙頭鉤,呈“S”形,一端大鉤,另一端小鉤,兩頭出尖,中部寬。J1∶56,長26.7、寬2、厚1厘米(圖六∶7)。J1∶57,中部帶一小穿釘,尾部多折一彎,總長21.8、寬2.6、厚1厘米(圖六∶8;封三∶6)。J1∶58,長18、寬1、厚1厘米(圖六∶9)。
錐狀器 1件。鐵質(zhì),長圓錐形,帶木柄,前段尖銳,器身鑲接一貫狀物。J1∶59,長62、錐寬10.8、柄寬7.4厘米,貫直徑10、厚8厘米(圖六∶3)。
錢幣 2枚。銅質(zhì),外圓內(nèi)方,正面陽文“開元通寶”,背面無紋。J1∶60,直徑2.5、厚0.1厘米(圖七∶1)。
3.其他
牛角 2件。前尖后寬,彎曲狀,鈣化嚴重,中心空。J1∶61,長25.1、寬7.6、厚3.8厘米(圖七∶2)。J1∶62,長22.8、寬3、厚4厘米(圖七∶3)。
淮安歷史上處于邗溝入淮河口,為水路交通樞紐。東晉義熙七年(411年),于淮安置山陽郡。隋開皇元年(580年),廢山陽郡,置楚州,開皇十二年(591年),楚州治所從壽張縣(淮陰縣)移治山陽縣。587年,隋文帝開江淮間運河(山陽瀆),北起山陽(今江蘇淮安),南至揚州市南入江。山陽瀆沿邗溝故道,溝通江淮,成為隋唐大運河的一段。唐宋時期,日益發(fā)達的運河經(jīng)濟使楚州成為航運要津。
圖五//如意里唐井出土銅器
圖六//如意里唐井出土鐵器
本次發(fā)掘的如意里磚井位于唐宋楚州城以東約1公里,隋唐運河也處于城東一帶。該井形制獨特,尺寸較大,在以往的考古發(fā)掘中并未發(fā)現(xiàn),難與其他考古資料進行類比,僅能根據(jù)井磚和井內(nèi)出土遺物的器形作出初步的時代判斷。該井所使用的井磚與淮安區(qū)運東村M09唐代磚室墓[1]所出的墓磚形制相似。井中出土的執(zhí)壺、罐等多以唐代的長沙窯(J1∶15)、壽州窯(J1∶1、J1∶2)、越窯系為主(J1∶17、J1∶45),其中C型青釉貼魚紋瓜楞形執(zhí)壺(J1∶17)與2012年江蘇東臺辭郎村遺址所出的XG10②∶7形制相同[2]。井底發(fā)現(xiàn)的兩枚錢幣均為“開元通寶”;井內(nèi)淤積層上部僅出土少量的北宋瓷器。此外,2006—2010年間,在該井300米之外的周邊區(qū)域發(fā)掘了大量唐宋時期的墓葬。根據(jù)以上幾點可推斷,該磚井的建造年代應在唐代中晚期,并沿用到北宋。
圖七//如意里唐井出土器物
如意里磚井建造規(guī)整、牢固,結(jié)構(gòu)獨特,蓄水量、汲水量都遠大于一般的民用水井。井中出土大量完整的瓷器、帶“汲”字銘文的銅壺,另有刀、鉤、矛等兵器,遺物豐富。如意里唐井無論是從井的形制結(jié)構(gòu),還是從出土文物,都能體現(xiàn)唐宋楚州的歷史風貌,對研究中國唐代水井的建造技術具有重要的價值。
發(fā) 掘:張 馳 趙 娟 董 記 汪家保
繪 圖:張 馳 薛玲玲
修 復:汪家保 張 馳 張 震
攝 影:陳 冬 趙 娟
執(zhí) 筆:張 馳 董 記
[1]張馳、陳冬、陳錦惠:《2006年楚州元明清墓地發(fā)掘簡報》,《大運河兩岸的歷史印記——楚州、高郵考古報告集》,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69頁。
[2]南京博物院等:《江蘇東臺辭郎村遺址發(fā)掘簡報》,《東南文化》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