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儒家子思學派的性情論與法思想

      2019-02-13 02:40:56
      文史哲 2019年1期
      關鍵詞:子思禮法法家

      馬 騰

      作為孔門后學的重要派別,子思學派是理解先秦由儒入法、禮法演進思想史之關鍵,然而立足于出土文獻研究子思學派法思想的著述仍付之闕如。郭店儒簡的研究多著眼于子思性情論對孟荀人性論的奠基意義,多囿于儒法對立觀點,難從法律思想史視閾闡明子思學派對戰(zhàn)國法家的影響;中國法律思想史的研究鮮有述及孔孟之間的儒門后學,雖曾有學者述及子思對法家的具體影響,但未及《性自命出》等郭店文獻,以致忽視子思性情論與法家思想關系的基礎層面。筆者認為,結合傳世文獻與郭店儒簡來看,子思學派博大精深,復雜多方:在人性論說方面,其學長于性情論說,而未斷言人性善惡;在政治理想方面,其學崇尚傳統(tǒng)而主張功利,既思慕“周禮”又傾心“管法”;在德刑治術方面,其學既主重德輕刑之旨,又倡賞刑爵祿之策。合言之,在這些議題上,前一方面反映子思學派對儒門宗旨的傳承弘揚,后一方面則展現(xiàn)學隨術變之創(chuàng)見,從論述人類性情之好惡出發(fā)思考社會秩序,從而主張牧民以利、任法以治,申言刑賞之道,對法家思想不乏影響,試分述如下。

      一、人之性情與規(guī)范體系的建構

      《五行》仁,義禮(帛書本作“禮智”)所由生也?!缎宰悦觥沸宰悦?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凡道,心術為主。仁,性之方也,性或生之。忠,信之方也。信,情之方也,情出于性。《語叢一》刑生德,德生禮,禮生樂,由樂知刑。禮因人之情而為之。知禮然后知刑。《語叢二》情生于性,禮生于情。愛生于性,親生于愛,忠生于親。欲生于性,慮生于欲。惡生于性,怒生于惡,勝生于怒,惎生于勝,賊生于惎。強生于性,立生于強,斷生于立。

      從法思想的視角來看,在這種關乎政治治理與社會規(guī)范的論說范式中,當一切規(guī)范被歸原于人之性情,又作用于人之性情時,則德禮與刑法孰先孰后、孰本孰末的法思想論說,是依循“知禮然后知刑”的儒家邏輯,抑或倒置為法家“刑生力,力生強,強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注]蔣禮鴻:《商君書錐指》卷二《說民》,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38頁。的法權命題,均可在性情敘述中左右逢源。既然各種社會規(guī)范形態(tài)都統(tǒng)合于“性情—治道”范式中,子思學派的“好惡”性情論就可能流衍為善惡諸說,并導引對道德禮法的各所取舍。

      一方面,《性自命出》昭示著人類應致力于“心術”,開啟“即心言性”的門徑,曰“凡道,心術為主”,從而潛藏著孟學“內圣”與“性善”的線索[注]有論者認為,《性自命出》論性是多層次的,包括以人論性、以天論性、以氣論性、以心論性、以情論性、以習論性以及以善惡論性等。它從普遍性原則出發(fā),一步步指向超越性,最后以孟子超越性與普遍性的統(tǒng)一完成了儒家性善論的奠基。參見丁為祥:《從〈性自命出〉看儒家性善論的形成理路》,《孔子研究》2001年第3期。。孟子主張人性有善端,人之為惡不在于先天的本性原因,而是后天的習染與陷溺,這無疑是為告誡世人,無論從個體修身還是從國家治理的角度,勘落習氣祛除惡念,擴充善端達致善德都是可能且必要的。故孟子樂言“持志”“養(yǎng)氣”,極而言之乃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注]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卷二十四《告子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810頁。。對個人修身而言,自然要通過“反求諸己”“盡心知性”的自覺倫理修養(yǎng)而獲致善德、踐行仁義;于國家治理而言,社會秩序的混亂、犯罪的滋生,直接根源于人性善端的壅滯[注]參見馬止戈、付鴻棟:《禮法融合的人性基礎》,《法學評論》1999年第2期。。要拯救時弊,重建秩序,就必須激發(fā)人的善端,張揚人的善性。這種社會秩序的建構模式訴諸仁義道德,使人無奸邪違法之心,以收潛移默化之效。

      二、傳統(tǒng)治道倫理朝現(xiàn)實功利的權衡

      子思學派從人之性情構建了包羅禮法規(guī)范的治道體系。由于性情論富有廣闊的言說空間,因而其對治道的審思亦不乏倫理與功利、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的權衡,在子思“從周復禮”的傳統(tǒng)姿態(tài)與“牧民以利”的功利主義敘述反差中得以呈現(xiàn)。

      (一)從周復禮的傳統(tǒng)姿態(tài)

      《孔叢子·雜訓》載子思言:“夫子之教,必始于《詩》《書》,而終于禮樂,雜說不與焉?!盵注]傅亞庶:《孔叢子校釋》卷二,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11頁。對于治學,子思主張恪守傳統(tǒng),秉承師學,擯棄雜說[注]“雜說”或注解為諸子百家之說,參見王鈞林、周海生譯注:《孔叢子》,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75頁。。對政治亦如是,孔子畢生從周復禮,子思亦思慕周公之治。《孔叢子·公儀》載:

      穆公問子思曰:“吾國可興乎?”子思曰:“可?!惫唬骸盀橹魏??”對曰:“茍君與大夫慕周公、伯禽之治,行其政化,開公家之惠,杜私門之利,結恩百姓,修禮鄰國,其興也勃矣?!盵注]傅亞庶:《孔叢子校釋》卷三,第165頁。

      按說,其時李悝興魏、吳起強楚,戰(zhàn)國富國強兵之勢已風起云涌。執(zhí)掌弱國,魯穆公之問可能流露出一種對興國爭霸的悲觀態(tài)度。周禮崩壞日久,子思尚侈談行周政化,修禮鄰國,則無不展露一種從周復禮的原儒姿態(tài)。而后子思居衛(wèi),衛(wèi)君或許逐于時興而萌生棄“道”學“術”之念,子思即以“體道者逸而無窮,任術者勞而無功”[注]傅亞庶:《孔叢子校釋》卷三《抗志》,第178頁。令其打消。其時君王權術論甚囂塵上,子思之鄙夷態(tài)度可見一斑。

      (二)“牧民以利”的功利主義

      然另一方面,子思言“牧民以利”,越出仁學藩籬而以政治功利為旨。這種“牧民以利”之義利觀,蓋與孔孟言談之習相左??鬃釉唬骸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注]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文點校:《論語集釋》卷八《里仁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267頁。“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盵注]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文點校:《論語集釋》卷二十七《子路下》,第921頁。孟子申義利之辨,以“王亦曰仁義而已,何必曰利”[注]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卷二《梁惠王上》,第36頁。為開場白,呼吁“仁政”,乃至極言“舍生而取義”之理[注]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卷二十三《告子下》,第783頁。。荀子也說:“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盵注]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整理:《荀子集解》卷二《榮辱》,第58頁。儒家以“重義輕利”為教義,子思確也曾勸君主去“貪利之心”,有時卻不諱言“以利為先”?!犊讌沧印るs訓》記載一段關于“義利”的思辨:

      孟軻問牧民何先。子思曰:“先利之?!痹唬骸熬又越堂?,亦有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子思曰:“仁義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則下不得其所,上不義則下樂為亂也,此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義之和?!衷唬骸冒采?,以崇德也?!私岳笳咭??!盵注]該段文字各本頗有歧異,參見傅亞庶:《孔叢子校釋》卷二,第114、128頁。

      對話之事雖多視為偽言,思想表達則不無其旨。在此,“子思”直言利益為先,固有孔子“先富后教”之義,但在這一與孟子的對話語境中與“仁義”形成對立,又可見其無意于“義利之辨”。一方面,“先利之”神似管仲“倉廩實”“衣食足”之說,子思表達出對物質基礎的優(yōu)先關注,對社會民生的切切關懷;另一方面,“仁義固所以利之也”形似墨家“兼相愛,交相利”之論,子思揭示了“仁義”學說的最終歸宿在于廣義的“利”,即一種著眼于使民眾“得其所”的“秩序之利”。將利害關系視為所有道德倫理的根本基礎或終極依據,乃古今中外功利主義思想家之通理?!鞍采怼薄暗闷渌庇诖朔俏╆P切物質,自有其精神安頓之意。然子思仁義不止于心性概念或道德要目,而是將之擴及于民眾生活安頓與社會秩序的構建,讓人民得其所即是仁,不亂即是義,即所謂“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秶Z·晉語一》有一名言見“仁”之義:“為仁者,愛親之謂仁;為國者,利國之謂仁?!盵注]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264頁。儒家“外王”之面從未模糊,思想與權力須臾不離,意味著“利國之仁”正是中心要義。故致力于使義利不相悖,或許才是儒家治道推衍之途。子思終以“利之大者”釋疑,便是要打破功利的狹隘界定,將其擴展為宏富的價值標準,且在實踐考量上合致道德仁義學說。這是對儒家仁義道德的政治闡釋,實用理性的率真表達,更足以表明法家式功利政治的基本姿態(tài)。蒙文通謂:“孟子斥言利,而子思氏之儒,飾為此言,以明利之與義調和而不相背?!盵注]蒙文通:《古史甄微》,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第234頁。至于孟子因“牧民以利”之說生疑,可謂合于其義利之辨,觀孟子斥梁惠王“何必曰利”,正足以反襯子思功用旨趣與孟子仁義立場的差異。不過,孟子以利民詮釋仁政,則又表明子思的實用性學說的潛在影響。子思告誡魯穆公以“惠百姓之心”,“除非法之事”,“毀不居之室以賜窮民,奪嬖寵之祿以振困匱”[注]傅亞庶:《孔叢子校釋》卷二《雜訓》,第113頁。,不亦有如“仁政”題中之義?即使子思的詮釋與孔孟具有實質性差異,那也意味著“儒分為八”之趨勢與儒學多元解釋的余地,反映學術思想與時代背景的密切關聯(lián),及儒學對戰(zhàn)國時期功利政治的影響[注]儒門發(fā)展及其與戰(zhàn)國政治之關系,尚有子夏氏之儒西河學派的影響問題,參見馬騰:《禮學傳承與君權政治——子夏氏之儒對法思想史的影響》,《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

      法家崇尚功利,以為富國強兵之本,主張“利出一孔”,以農戰(zhàn)政策稱霸于“爭于氣力”之世。商君曰:“國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盵注]蔣禮鴻:《商君書錐指》卷五《慎法》,第138頁。韓非曰:“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于人,故明君務力?!盵注]王先慎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韓非子集解》卷十九《顯學》,第461頁。由此,韓非構建出一套體系化的以“功用”為“的彀”的功利主義理論。誠然,法家的功利主義與強力理論已與儒學大相徑庭。然而,這更多是言說重點與姿態(tài)選擇的差異,正如子思言論所反映,儒門中確有后學洞悉經世致用顯揚事功之意義,持一種朝現(xiàn)實功利權衡的治道理念。這是理解戰(zhàn)國由儒入法以至后世儒法合流的基礎。

      三、德禮規(guī)范對任法賞刑的統(tǒng)合

      與對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倫理與功利的權衡有關,子思學派的法思想也呈現(xiàn)出熔道德規(guī)范與賞刑治術于一爐的特征。主張道德教化,批判戰(zhàn)爭刑罰,推崇管仲而并言禮法,以至承認“以法資仁”,論述“賞刑之道”,都是子思學派這一特征的體現(xiàn)。

      (一)主張政治德性與批判戰(zhàn)刑觀點

      今本《緇衣》載:

      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故君民者,子以愛之,則民親之;信以結之,則民不倍;恭以蒞之,則民有孫心?!陡π獭吩唬骸懊缑穹擞妹?,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是以民有惡德,而遂絕其世也。[注]今本末句畫龍點睛,為簡本所無。至于其余文字,郭店楚簡《緇衣》及上博簡《緇衣》文字略同,可為印證。參見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第130頁;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第190頁。

      在德刑關系上,子思之儒忠實于孔門德政教旨。作為歷史的反面教訓,苗民弗用“命”(或“靈”),制定虐刑奉為治理手段,不僅喪失合法性根基,還毀壞社會道德,顛覆社會秩序,導致族群瓦解。故而,為政之根本就在于君主正身以展現(xiàn)一種道德正面姿態(tài),此處刻畫的“愛”“信”“恭”諸品格,均經由教化之政逐一顯現(xiàn)。同樣,《尊德義》亦彰明為政以教化為先的理念:“善者民必眾,眾未必治,不治不順,不順不平。是以為政者教導之取先。”[注]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第173頁。

      郭店簡《成之聞之》載:

      君子之于教也,其道民也不浸,則其淳也弗深矣。是故亡乎其身而存乎其辭,唯(雖)厚其命,民弗從之矣。是故畏服型(刑)罰之屢行也,由上之弗身也。昔者君子有言曰:戰(zhàn)與型(刑),人君之述(墜)德也。[注]末句從裘注,參見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第167、169頁。

      立足于對當時各國刑戰(zhàn)政策趨勢的批判,子思學派認為,統(tǒng)治者失德是民眾違法犯罪的根源,若訴諸戰(zhàn)與刑,則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故曰“戰(zhàn)與刑,人君之墜德也”。君主修身以德,百姓競相跟從,方為消弭戰(zhàn)刑之道。關于德禮與政刑之辨,子思學派仍秉承孔子德禮為先之說?!毒l衣》云:“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盵注]鄭玄注,孔穎達疏,龔抗云整理,王文錦審定:《禮記正義》卷五十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502頁。關于刑罰與赦宥之辨,子思學派嚴刑卻不反赦宥?!段逍小吩疲骸安缓啿恍?,不匿不辯于道。有大罪而大誅之,簡也;有小罪而赦之,匿也。有大罪而弗大誅,不行也。有小罪而弗赦也,不辯于道也?!盵注]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第150頁。大罪當誅,小罪可赦,確實符合儒家罪刑觀念[注]關于“簡”和“匿”,陳來說:“前者是義,后者是仁,前者是強,后者是柔,它們分別適合所對應的政治情形。能簡能匿,能兼掌握大問題上的原則性和小問題上的可變性?!?陳來:《竹簡〈五行〉篇與子思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尊德義》曰“刑不逮于君子,禮不逮于小人”[注]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第174頁。,更是《荀子》《禮記》禮刑分施論的先聲,成為中國古代正統(tǒng)的禮刑觀。

      綜觀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緇衣》《尊德義》《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等篇,心性論說、德目詮釋、禮教觀念俯拾皆是,注重血緣孝道、內心修養(yǎng)的理念旨趣,以王者之師自居、取道義而遠爵祿的人格精神一覽無余。子思還曾表彰孟子車“言稱堯、舜,性樂仁義”[注]傅亞庶:《孔叢子校釋》卷二《雜訓》,第112頁。,亦是孔門教旨的翻版,乍觀之下似與戰(zhàn)國法家思想判若云泥。

      (二)推崇“管法”及禮法同功論

      子思不僅祖述堯舜,還推崇齊管仲之“法治”,從社會規(guī)范功能的角度揭示禮法融通互補的關系?!犊讌沧印び泦枴份d:

      祖孫交談之實未能確證,禮法優(yōu)劣之辨則意義深遠。子思這番禮法“異用同功”論,可能折射當時“法取代禮”的法制態(tài)勢。對于子思“何必但禮樂”之問,孔子雖不反對“任法”可達致天下大治之“同功”的前提,但強調兩者之“異用”,在于仁義教化與寡恩任刑:教化精神的禮義,乃嚴而寡恩之“法”所望塵莫及。制定法律本身就需要足夠的見識智慧,此一錘定音之事須得“管仲之知”方足勝任。況且,法術之士往往聲稱可以垂法不變而治,然鑒于管仲身死法息,孔子指出在歷史檢驗中“禮”比“法”更具穩(wěn)定性與實效性。“禮治”憑借仁義之風而百世不輟,“法治”則寡言精神原則而未諳治本,過于注重規(guī)范形式而反易生變??磥?,孔子更多地詮釋禮法“異用”之關鍵。然而,子思的禮法“異用同功”論,實際上符合后世對禮法關系的基本認識。尤其所突出“同功”的秩序價值,正是厘清禮法之辨與詮釋儒法合流的基礎。

      首先,子思仰慕強齊之管仲,蘊含著一個緣于禮法斷裂時代的重要質疑:禮樂之治早已韶華不再,管仲之法乃能強國稱霸,夫子緣何常懷從周之心,因仍禮樂之治,而對法治興致索然?至如《禮記·樂記》曰:“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盵注]鄭玄注,孔穎達疏,龔抗云整理,王文錦審定:《禮記正義》卷三十七,第1085頁。子思“何必但禮樂”之問,多少符合“王道”對規(guī)范的統(tǒng)合訴求,反映其在時代趨勢推使下愈發(fā)重視刑政,盡管大體仍未脫離儒之德教主軸。

      其次,對于管仲其人其政,孔子曾稱頌其仁,而子思則專揚“法治”。從齊桓管仲成王霸業(yè)的史事中,子思提煉出“任法以治”的精髓,這是對東周伊始“法取代禮”之法制現(xiàn)象的感知洞察。結合“牧民以利”之說,子思認為“以法而治”是“天下稱仁”的根本原因,只要能變法立制強國富民,最終就能獲得正面的道德評價,與是否遵行禮樂之治無必然聯(lián)系?!昂伪氐Y樂”有如后世漢宣“奈何純任德教”之叩問,是對純任儒學治國的大膽質疑,批判將“禮樂之治”奉為一元治道的狹隘觀念。甚至,子思學派還說“圣人不以權教,故立制垂法,順之為貴”[注]傅亞庶:《孔叢子校釋》卷二《雜訓》,第113頁。,“民淫僭上者為無法,無法者則君罪”[注]傅亞庶:《孔叢子校釋》卷三《巡守》,第152頁。,這些強調法律制度重要性的思想,則更是與法家思想毫無二致。

      再次,處于春秋早期,管仲不乏“業(yè)用”周禮,倡言“四維”,卻以佐成齊桓首霸而垂名后世。非如《國語》等書所述強齊霸業(yè),孔子著眼于華夏文化的保衛(wèi)而許之以仁。而子思對管仲之稱譽更多展露政治事功理念,政治權力及法制功效才是根本問題,“仁”要么用以自飾德性,要么立足富民事功。這種全盤肯定管仲事功的評述與儒家姿態(tài)有所疏隔,似乎更合于法家霸道法治之思維。畢竟,對管仲保留些許微詞(連荀子也批判管仲“力功不力義,力知不力仁”),乃后世純儒與法家色彩的功利、霸道劃清界限的必要表態(tài)[注]參見干春松:《儒家王道政治秩序的構建及其遇到的困境——以“管仲之器小哉”的詮釋為例》,《哲學研究》2011年第4期。。

      最后,子思意識到禮法融通與互補的可能,揭示禮法“異用同功”的關系,旨在闡明“正俗化民”的治理秩序應是禮樂政刑的最基本價值,以提煉對治道終極目的的認識。禮法之異用,是作為不同特征的社會治理規(guī)范使然;禮法之同功,則是作為社會規(guī)范本身所實現(xiàn)之秩序使然。這是儒門后學逐漸意識到變法、法治之重要性,而給予法術之士的啟發(fā)。戰(zhàn)國法家著作《管子·樞言》云“法出乎禮,禮出乎治”[注]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卷四,第246頁.,真可謂子思這段評論的最好注解,也是子思學派與法家思想所由通之明證。

      綜上,子思這番禮法思索至簡至真,“法與禮樂異用而同功”,蘊含由儒入法、儒法合流、禮法融合之端倪。后來意識形態(tài)化的禮法秩序觀,從國家法典“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注]長孫無忌等撰:《唐律疏議》卷一《名例》,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3頁。的禮法規(guī)范,至士人著述關于禮法“其本則合,其用則異”[注]柳宗元:《柳宗元集》卷四《議辯·駁復仇議》,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102頁。“循環(huán)表里,迭相為用”[注]白居易著,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卷六十四《策林三·五十四刑禮道》,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1352頁。等論說,即發(fā)端于斯言。

      (三)“以法資仁”與“賞刑之道”

      若“以法資仁”對法律制度基本功能的闡述仍未為足,那么子思學派體系中富有實用意義、立足性情觀點的“賞刑之道”,更能揭橥其性情論與功利觀的潛在路向?!读隆吩唬骸白鞫Y樂,制刑法,教此民爾,使之有向也,非圣智者莫之能也。”[注]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第187頁。子思學派將“禮樂”與“刑法”對舉,皆以為教民之方。以禮樂教民可以理解,以刑法教民,則恐怕對當時公布成文法潮流與刑治路線有所肯認。這就順理成章地牽涉賞刑之道的言說,細繹其言,實乃子思學派察見德禮與刑法治理模式所由通。《性自命出》言:“未賞而民勸,含福者也;未刑而民畏,有心畏者也?!逼渌髻p刑之論,亦有由外在規(guī)范求諸內在自覺遵從的路徑,清晰可見儒家式偏于主觀狀態(tài)陳說所予以流行賞刑話語的詮釋。郭店簡《緇衣》篇中更是凸顯“爵”與“刑”之要義,曰:

      政之不行,教之不成也,則刑罰不足恥。而爵不足勸也。故上不可以褻刑而輕爵?!犊嫡a》曰:“敬明乃罰?!薄秴涡獭吩唬骸安バ讨??!盵注]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第130頁。

      不管贊同與否,現(xiàn)實政治中“刑”與“爵”已不可逆轉地成為治理的實質手段。在此,子思學派非但不諱刑罰爵祿之說,反有陳其要領之旨。其所引《康誥》“敬明乃罰”之訓,彰顯“罰”的權威性與分明感,與法家“信賞必罰”有所相通;其所引《呂刑》“播刑之迪”一義,彰顯“刑”的傳播意義與教育功能,與法家“以法為教”殆相逼近。故而,極力申言刑罰爵祿的重要性,及其之于政治與教化的決定意義,子思學派的理念已與法家學說近在咫尺[注]上博簡《中弓》中亦載孔子有“刑政不緩,德教不倦”之理念,參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75頁。。至如《尊德義》云:

      賞與刑,禍福之基也,或前之者矣。雀(爵)立(位),所以信其然也。征侵,所以攻□□。刑□,所以□舉也。殺戮,所以除害也。不由其道,不行。[注]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第173頁。

      四、結 語

      概言之,子思本人自幼浸染于儒門家說,違背祖訓家學誠然不易,然其學派開“性情”范式,倡“牧民以利”,主“禮法同功”,論“賞刑之道”,此四端與后來法家人性好利惡害論、功利主義、“法治”路線、“賞刑”二柄之關聯(lián)又昭然若揭。

      一般認為荀子思想開儒法合流之先河,董仲舒之時儒法終得合流。其實在孔門弟子中,不管是西河重禮派之宗師子夏,還是洙泗心性派之代表子思,關于君主、禮法、德刑、性情的各種思想言論,皆可與后來法家專制思想、任法賞刑說、功利觀、人性論深加對觀。先秦諸子百家的學派劃分,固有其思想特質之根據,然而,各派言論學說的廣泛傳播與交流滲透,以及現(xiàn)實政治經驗的實用取舍與提煉總結,推使某些思想家或自辟源泉闡發(fā)新說,或兼收并蓄取合各論,終成其為“軸心時代”之思想圖景。因此,品鑒春秋戰(zhàn)國之際游移于儒法思想之間的思想家,審思其與孔孟之儒、商韓之法的接榫處抑或契合點,有助于洞悉中國法律思想史上“儒法分合”這一發(fā)展主線。探析子思學派法思想亦旨在于此,這種從人類性情之好惡出發(fā)展開治道言說,并權衡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審思倫理與功利、統(tǒng)合德禮與賞刑的法思想,對戰(zhàn)國法家思想不乏啟示效應與深刻影響,且是后世逐步圓融為官學抑或帝制意識形態(tài)之儒學的先導。

      猜你喜歡
      子思禮法法家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孔學堂(2021年3期)2021-11-07 23:56:57
      小小書法家
      禮法之治與泰始律令
      法律史評論(2019年2期)2019-05-21 01:01:24
      禮法文化中的“情實”問題及其巫術淵源
      法律史評論(2019年2期)2019-05-21 01:01:20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晏子論禮
      山東畫報(2018年7期)2018-05-14 15:16:25
      蘇軾的禮法融合及其意義
      法律史評論(2017年0期)2017-07-09 03:44:00
      小小書法家
      試析子思學派的“誠敬”論
      鄂托克旗| 高安市| 张掖市| 林周县| 香港 | 哈尔滨市| 江永县| 新安县| 青铜峡市| 扬州市| 邻水| 中西区| 孝义市| 龙陵县| 津南区| 赫章县| 昭苏县| 晋中市| 嵊州市| 钦州市| 荣昌县| 祥云县| 嘉峪关市| 阳高县| 慈溪市| 铜山县| 吉安市| 浦城县| 明水县| 宁国市| 紫阳县| 象州县| 渑池县| 铁力市| 抚远县| 大厂| 吴堡县| 杭州市| 博野县| 合阳县| 周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