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喬
[摘 要] 高校青年教師已經成為新時期的教學主力軍,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yǎng)關乎大學教育質量。本文淺析了新時期教師特點、學生特點及教學環(huán)境特點,并從教學內容的準備、教學形式、教學過程中課后的反思和總結、教學理論學習等方面,對新教師教學能力提升途徑提出了可行性建議,希望能對高校新教師快速適應高校工作環(huán)境、提升教學能力有所幫助。
[關鍵詞] 高等教育;新教師;教學能力;青年教師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9) 01-0036-02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底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并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而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8年工作要點明確指出:高校教師隊伍建設要把好入口關、強化培訓關和健全考核關,推動形成優(yōu)秀人才爭相從教、教師人人盡展其才、好老師不斷涌現的良好局面。在此方針指引下,各個高校將對新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作為學校的工作重點來抓,如何迅速提升新教師教學能力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新晉青年教師快速融入新的工作環(huán)境,縮短其心理上由非教師到教師的轉變時間,為新教師開展教學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教學能力關乎所教授課程的教學效果,快速有效提升教學能力將大大提高新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控,進而為實現高水平教學奠定基礎。新教師亦必須把快速提升教學能力當成是入校后的首要任務。然而,新教師的能力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循序漸進。
一 新時期教師的特點
據教育部發(fā)展規(guī)劃司2017年數據顯示,全國高校共有160.2萬專任教師,35歲以下53.41萬人,占33.3%,40歲以下88.09萬人,占55.0%,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的教學主力軍。從年齡構成上看,新教師80后居多,一些學科中90后的新教師也不鮮見。這個年齡層次的新教師出生在改革開放以后,成長環(huán)境和生活學習環(huán)境和60后、70后的教師有很大不同,世界觀上也有很明顯的時代特征,普遍對自我價值的實現有較高訴求。同時,新教師群體的學歷層次博士研究生占主體部分,博士后及海外留學歸國人員亦日益增多。新教師群體的科研能力較之以往有很大提升,但對教學工作普遍存在經驗不足的現象,但值得欣慰的是,新教師群體將講臺作為自己展示的舞臺的愿望促使他們在教學工作中投入極大的熱情,對教學工作的熱情很高,這是新教師快速提升自身教學能力最大的內因。
二 新時期學生的特點
當前大學生普遍為95后,00后的大學生已然開始走向大學校園。當前的大學生更加注重個性的凸顯和個人化理想的實現。在培養(yǎng)計劃提前制定的授課模式下,如何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是教師面臨的難題之一。學生存在學習目標多元化:例如,有畢業(yè)后留學計劃的學生會把取得較高的考試成績當成日常學習的首要目標;而計劃畢業(yè)后直接就業(yè)的同學則對分數訴求不高,而將在學期間多考取技能證書以增加就業(yè)籌碼當作自己的首要任務;另外,計劃考研改變專業(yè)學習方向的學生,存在對專業(yè)課不重視的現象,等等。2017年底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強調,在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亦對教師提出了強化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在此局面下,面對有不同學習目標的學生,如何高質量地完成授課并能在思想上對其正向引導,這對有經驗的老教師都絕非易事,更不用說教學經驗相對欠缺的新教師了。
三 新時期教學環(huán)境的特點
在互聯網+的時代,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方式向多元化發(fā)展,除了傳統(tǒng)的課堂授課外,教師和學生還可以通過郵件、手機、微信等通信方式進行溝通。教學手段也從傳統(tǒng)的板書+教具等向多媒體教學轉變。對新教師的要求也從單一的教學要求轉變?yōu)榻虒W科研并重,這就對教師本人的時間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 新教師教學能力提升途徑
1 教學內容的充分準備
筆者認為,教師本人對教學內容的充分了解和把握是教學能力提升的基礎。新教師接到教學任務后,首先要認真?zhèn)湔n,并對自己的授課內容充分把握,充分理解。這里所說的充分是指每一個公式的推導過程都要清楚,每個概念定理定義都要準確無誤,同時,對公式相關的應用也要有所了解。對于一門新課程的備課,即使是對教學內容很熟悉的課程,也要謙虛謹慎,對備課過程的細節(jié)準備不能有一絲懈怠。
關于具體的備課過程:
從課本的目錄著手可以快速地把握課程的主干框架,對照本科生培養(yǎng)計劃要求確定授課內容,對照授課學時編寫教學計劃。在充分的掌握了授課內容以后,開始編寫教案,教案是課堂授課內容提綱挈領的記錄,認真編寫教案有助于新教師對授課節(jié)奏的把握,可以幫助新教師明確教學重點和難點,使課堂教授更有針對性。PPT的制作需放在教案編寫之后,教案就像是綱領性的文件,PPT課件則是用來輔助教師的教學過程。PPT課件需要避免滿篇的文字,教師亦不可對著PPT照本宣科。PPT應更多應用于一些語言描述比較復雜的內容的直觀展示。另外,還可以借助FLASH等其他多媒體手段來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高校普遍舉辦過多媒體課件大賽等活動,青年教師可從中學習和吸取多媒體課件制作的方式方法,以提升自己的講授水平。
2 教學形式及有效課堂互動
教學形式改進及有效課堂互動是教學能力提升的必要條件。
當前的教學形式主要是老師講學生聽,采用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授課教師對教學效果不能做到實時把控。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最初只能通過批改作業(yè)來了解學生對于重點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與此對比,在課堂授課結束前15分鐘,讓學生通過講解或做題的形式來展示他們對知識點的掌握,能更加高效的暴露出授課過程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即時發(fā)現學生還需要著重講解的知識點。
在課程結束后也不要馬上離開教室,通過課后答疑幫助學生掌握授課重點難點,同時還有助于了解課堂上存在的問題。曾有個學生在課后提醒我,授課時使用的便攜話筒需固定在教師衣服的恰當位置,否則會導致部分后排同學不能聽清授課語音。這是一個很小的問題又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很感謝這位同學,此后以筆者在每次上課前都仔細地檢查話筒的位置,確保不再發(fā)生類似的事情。
增加課前回顧和課后總結。筆者在每堂課程開始部分,都會有一個小結回顧上一節(jié)課的內容,在臨近課程結束的時候再用一個小結回顧一下本節(jié)課講授的重點難點。學生反饋這樣的安排很好,有助于他們理解課程的連貫性和系統(tǒng)性。
在和學生互動方面,除了面對面的溝通,筆者還嘗試過調查問卷的形式。與學校的教學調查問卷不同,通過開放型的問題,更能得到學生真實而多面的想法,例如,“你認為我做得好的方面有哪些”“你認為我做得不足或有哪些應該做而沒有做”“你會向別人推薦我的課程嗎”。這類問題更有助于教師了解自己的教學過程,揚長避短,不斷進步。
另外,和學生的溝通除了郵件和手機外,還可以借助于互聯網。筆者通過“藍墨云端課”“超星學習通”等手機APP軟件,和學生共享教學課件,學生可以及時了解課程相關的通知,此外還可以通過APP高效完成考勤、課堂實時測驗等實用功能。
3 教學過程中課后的反思和總結
對于教學過程的“復盤”是提升教學能力的保證。課程結束后,仔細回想課堂上的教學細節(jié),總能發(fā)現有些細節(jié)可以做得更好。反思的內容包括三部分,做得好的地方,做得不足的地方,中規(guī)中矩的地方。做得好的地方,包含教學手段、課件、問題設置等各個方面,在此間需要提煉出做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進一步提升;對于做得不足的地方,需要明確解決的方法和實現方案,補充到今后的教學中去,同時也要分析產生的原因,是否是可以避免的,如何避免;中規(guī)中矩的地方,基于對前兩部分的分析,能否進一步做到更好。每次教學課后如此做全面的反思和總結。對于總結下來的經驗,盡量應用到下次教學過程中去,再次檢驗是否為成熟的教學經驗。這樣就實現了教學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環(huán)。
4 教學理論的學習
對教學理論的學習會在各階段有效加速教學能力提升的進程,新教師教學理論的學習應一直伴隨教學生涯始終。北京建筑大學為新教師準備入職培訓和首師大的崗前培訓,為新教師迅速地適應工作環(huán)境、轉變心態(tài)提供了有益的幫助。
教學理論的書籍亦是教師增加教學素養(yǎng)的有效工具,可參考《給大學新教員的建議》《如何講授新課程》《高效能教學的七種方法》《最佳教學模式的選擇和過程控制》等優(yōu)秀的教學方法相關書籍,從理論層面對教學過程進行優(yōu)化和設計,并在教學實踐中加以印證。充實的教學理論知識可指導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嘗試多種教學方法,并通過評估選擇最適宜的教學實現過程。
參考文獻:
[1]羅伯特·博伊斯.給大學教員的建議[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2-116.
[2]特里薩.休斯頓.如何講授新課程[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
[3]詹姆斯·R·戴維斯.布里奇特·D·阿倫德,高效能教學的七種方法[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
[4]琳達·B·尼爾森.最佳教學模式的選擇與過程控制[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張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