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航萍
【摘? ?要】“用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所涉及的知識、技能比較多,容易出現(xiàn)教學手段受限制、課堂氛圍僵化的現(xiàn)象。為了解決這些困惑,教師可以參考多種不同版本的教材,對教材在內(nèi)容編排、情境創(chuàng)設與應用和核心句式三大環(huán)節(jié)進行比較,吸納其中精華為課堂所用,并可嘗試設計數(shù)學情境創(chuàng)設生動、課堂細節(jié)把握到位、練習層次豐富的課例。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教學;自主探究
一、問題緣起
“用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位置與方向(二)”的內(nèi)容,涉及的知識、技能比較多,因此教學手段常受限制,課堂氛圍容易僵化,是眾多教學研究論壇中討論的熱點。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和一些教師的困惑羅列了以下三點。
(一)怎樣有效的鞏固和延伸?
這是在學生學了“四面八方”和“角度的測量”知識基礎上的內(nèi)容,那么怎樣有效的鞏固和延伸到更深層次的知識,是解決教學難度的一個首要條件。
(二)怎樣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教材主題圖(天氣預報中臺風中心的行進)是一個連續(xù)情境,編者的意圖是為了聯(lián)系日常生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位置與方向的知識,在日常生活及航海、軍事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運用。怎樣有效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教學,并適當普及定向的知識,是一個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怎樣構建三要素的支架?
“確定物體的位置”需具備三個要素:觀測點、方向(角度)、距離。讓學生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去發(fā)現(xiàn)和總結出描述位置的三要素有難度,必須搭建一定的“支架”。那么,怎樣構建理解三要素的支架,讓教學有遞升的梯度,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二、比較不同教材,確定教學方向
為了了解這個內(nèi)容更多的教學信息,筆者選取了人教版、北師大版、蘇教版三套教材,對教材在知識起點與延伸、情境設置與應用、要素構建與呈現(xiàn)三大環(huán)節(jié)進行了比較,試圖尋求各套教材的共性和個性,發(fā)現(xiàn)一些規(guī)律性的經(jīng)驗和結論,以便吸取各套教材之長。
(一)知識的起點與延伸
不同教材的“用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的教學目標有所不同,在教材編寫時往往呈現(xiàn)不同的編寫順序,進行縱向、橫向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的學習序列。
三個版本知識起點一致,都是在學習了“角的度量”和“四面八方”之后再進行這一內(nèi)容的教學。稍有出入的是蘇教版,它是安排在“比例尺”教學之后再學習,便于學生在繪制物體的位置時,對“距離”這一要素可以把握得更明確,練習的綜合性可以更強。人教版和北師大版的教學用書上雖有比例尺的出現(xiàn),可能教材是有意在此作為知識的一個延伸。筆者認為,這可以不做具體要求,只需要學生明白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多長即可,待到六年級下冊學習也無妨。
(二)情境設置與應用
人教版選取了臺風中心的行進為素材,具有很強的生活氣息,可使學生充分感受生活和數(shù)學的緊密聯(lián)系。主題圖的下半部分,是一個十字方向標,臺風的行進已有路徑顯示。同時小精靈提供幫助,提出問題,如:東偏南30°是什么意思?如果只有這個條件,能夠確定臺風中心的具體位置嗎?臺風多少小時后到達A市?一系列問題的提出,推動學生思考。因此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生可循序漸進地掌握根據(jù)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的方法。
北師大版為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教材設計了多次動手操作的情境,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積累感性經(jīng)驗,以便于他們在此基礎上進行抽象思維。如教材中設計的“練一練”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較充分的動手機會,教材在附頁中設計了一個有直角坐標系的小方向盤,意在課前讓學生剪下來,便于學生在課堂上操作。再如“練一練”第2題(見圖1),兩個小朋友從自己所站的位置觀察對方,其方向是相對的。這個情境的引入教師可以實際操作,讓學生親身感知,可降低學習難度。
蘇教版對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進行了巧妙整合與充分利用(見圖2)。例如:例1是要用“北偏東30°方向6千米處”表示燈塔1相對于輪船的位置。“練一練”以例題情境圖中的燈塔2為具體對象提出了兩個問題,先看圖說出燈塔2相對于輪船的方向,再算出燈塔2到輪船的實際距離。
(三)要素構建與呈現(xiàn)
要求學生準確描述出物體的位置,關鍵要抓住三個要素,即觀測點、方向和位置。三套教材在三要素的支架構建上,即核心句式的示范上可以看出側重點和考慮的因素各不同。
人教版的核心句式是:“甲在乙的__偏__? __°方向上,距離是__米”。通過與主題圖的結合教學,以遞進的形式,總結出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為起始軸的八個偏轉(zhuǎn)方向,分別是“東偏北、北偏東、南偏東、南偏西、西偏南、西偏北、北偏西、北偏東”,并測量出夾角度數(shù),配以實際距離來詳細描述。此核心句采用主謂式,并在語氣與語調(diào)上可以找到停頓與延續(xù)性,讀上去輕重緩急,饒有味道。缺點是觀測點是容易被忽略的對象。
北師大版的核心句式是:“以乙為觀測點,甲的位置是__偏___? __°,距離乙__米”。同人教版,也是使用八個偏轉(zhuǎn)方向來描述的。此核心句式描述了觀測點、方向和距離這三要素,并以三段語句進行,雖有些煩瑣,但是一種好辦法。
蘇教版的核心句式是:“甲在乙的__偏__? __°方向__米處。”教材選用輪船燈塔情境圖(見圖2)進行教學,以“南、北”為起始軸,抽象出用“北偏西或北偏東,南偏西或南偏東”來表示方位。此核心句表述簡潔,可謂一氣呵成,對學生思維的言語再現(xiàn)是個挑戰(zhàn),可在訓練有素的學生中推廣。
那么作為使用人教版教材的教師,如何吸納三種教材內(nèi)容之精華,筆者認為:不要拘泥于人教版提供的素材與資源,大可以借鑒其他教材編寫的特色之處。如:有目的地處理知識的起點;情境的選擇與運用必須牢牢抓住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在不同層次的情景、活動操作中不由自主地接受、鞏固、拓展知識;至于最終呈現(xiàn)的數(shù)學模型,可根據(jù)學生的程度,給予自主選擇的機會,也可采用填空形式降低語言表達的難度。
三、圍繞教學目標,引導自主探究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范本,通過橫向比較三種教材,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教材在知識起點與延伸、情境設置與應用、三要素支架構建上略有差異,但整體風格還是比較接近的。筆者就人教版這一內(nèi)容的教學實踐來談一些教學設計。
(一)緊抓知識起點,引起學生共鳴
課始,筆者有意設計一組復習“四面八方”知識的練習,緊接著提問學生:你在實際生活中,有出現(xiàn)過物體所在的位置用簡單的“四面八方”表達不出來的時候嗎?這時,根據(jù)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實際生活中物體的位置實在是太復雜了,僅用“四面八方”確實難以表達。這引起了學生的共鳴,以此入手課堂教學效果非常好。
(二)巧設數(shù)學情境,激發(fā)學習欲望
現(xiàn)實生活中有許多有助于學生發(fā)展空間觀念的教學資源,教學時不一定采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有一些教師反映這一課教得很枯燥,可能就是情境創(chuàng)設上出現(xiàn)問題。筆者在教學時,采用了三個場景素材,分別是校園平面圖(見圖3)、施教區(qū)平面圖(見圖4)和炮兵演習陣地地形圖(見圖5)。抓住兩條情境線:一是以校園平面圖為背景復習運用“四面八方”來辨認方向,延伸到以施教區(qū)平面圖為活動情境,用方向和距離來確定自己家的位置;二是以炮兵演習陣地地形圖深入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三)放手議說評辨,完善模型細節(jié)
本課內(nèi)容的重點難點,即物體位置的三個要素,學生能準確地進行描述。在突破重點難點的教學活動過程中,適時讓學生議一議、說一說、評一評,在不斷出現(xiàn)的“矛盾”中進行互相辨論,尋求結論,直至成功建構數(shù)學模型。
細節(jié)1:明確確定位置的基本方法
在教學時,讓學生在不斷的合作與交流中,提煉出確定位置的四個步驟:一畫十字方向標,二連接觀測點與目標,三測角度,四量距離。教師即可擇機總結出描述物體位置的核心句式為“甲在乙的__偏__? __°方向上,距離是__米”。
細節(jié)2:感知方向的偏轉(zhuǎn)
圖5中目標A是東偏北,目標B是北偏東,在比較兩個目標的方向上可以放手讓學生進行爭論,最后得出結論:東偏北,是從正東方向開始往北偏轉(zhuǎn),而北偏東是從正北方向開始往東偏轉(zhuǎn)。并使用手勢加以體會,在不斷的辨論與肢體感知中,逐漸提高學生的方向辨別能力。
細節(jié)3:滲透角度的測量
教學時可以滲透用量角器量角,利用小組合作分享經(jīng)驗的學習方式,提煉出量角技巧,即起始方向與量角器的0刻度線重合,半圓就朝著偏轉(zhuǎn)方向。如東偏北20°,量角器的0刻度線就與正東方向重合,半圓朝著北方。通過不斷的實踐,讓學生感悟經(jīng)歷。
在教學中,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只要教師在這三個細節(jié)之處把握得當,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位置描述的三個要素的建構難點就可迎刃而解,教學效益也能在自主合作、自信分享中提升。
(四)尊重學生生成,轉(zhuǎn)為教學資源
在圖5的課堂教學中,點A的方向要素的描述出現(xiàn)了兩種情況:“東偏北20°”與“北偏東70°”。當出現(xiàn)這種情況時,教師不要直接給出判斷,而應及時抓住此處生成,適時鞏固方向要素。這時,采用討論形式讓學生明白其實兩種描述都是正確的,都是同時發(fā)生在“正東”與“正北”兩軸之間的,只是起始與偏轉(zhuǎn)方向上存在區(qū)別。教師最后再來明確:從習慣上來說,一般都是以夾角較小的角來描述方向的。這樣做,既尊重了學生的生成,也為教學難點的突破提供了一個有用的資源。
(五)豐富練習層次,打開思維之門
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經(jīng)歷“從生活到數(shù)學再應用到生活”的建模過程,提供的素材是具有本土性、應用型強、呈現(xiàn)方式新穎及有思維含量的練習。
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利用了一幅施教區(qū)平面圖(見圖4),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第一層次是以學校為觀測點,描述自己家的位置。第二層次是提供老師家的具體信息,在圖上繪出老師家的位置。第三層次是幫老師找一找從家到學校應該一直朝著什么方向走。一種素材,三種練習,在難度不斷提高中,促進學生能力的不斷提升,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shù)學,抽象出數(shù)學知識打開了思維之門。
在教學中,教師可對教材中的例題、習題作研究與深化。習題設計上可進一步豐富形式和層次,兼顧多種題型,做好充分的預熱,讓新知識水到渠成地被學生接受;也可選擇切合的素材,大膽創(chuàng)新適合自己教學的本土素材,積極開發(fā)適合合作學習的經(jīng)典題型等,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能力。作為一名數(shù)學教師,要時刻養(yǎng)成在使用和教學人教版教材的同時多挖掘其他教材資源的習慣,并注重教材資源的二次開發(fā)。
參考文獻:
[1]周玉仁.小學數(shù)學教學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劉朝暉.關于小學數(shù)學教材編寫的幾點思考及構想[J].課程·教材·教法,2000(1).
[3]王鮮鳳.小學數(shù)學教材螺旋上升編排方式探析[J].教學與管理,2006(2).
[4]李俊.人教版與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5).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高禹小學? ?3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