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麗 張文濤
【摘 要】我國作為茶之故鄉(xiāng),自然要將中華的傳統(tǒng)茶文化帶向世界。但眾所周知,中英文化存在本質(zhì)上的異同,如何更加準確、合適地向西方國家展示我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眾多語言翻譯者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本文將以中英文化異同為視角,探究茶文化術(shù)語的英譯。
【關(guān)鍵詞】中英文化異同;茶文化術(shù)語;翻譯
中圖分類號:H059?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4-0204-03
中英文化存在的客觀性異同體現(xiàn)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中英語言的習(xí)慣表達、文化禁忌、概念表述等等。這些異同給中國茶文化術(shù)語的英譯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所以如何減少文化異同帶來的障礙,將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語言美、意境美以及精神美(趙素娟、智文靜、朱琪,2017:248)帶到世界各地是譯者所要攻克的難關(guān)。本文將針對中英茶文化中的異同,探究茶文化術(shù)語英譯的策略。本文所指的茶文化術(shù)語,是指中國茶文化(包括茶葉命名、茶藝、茶道)相關(guān)的術(shù)語。
一、中英茶文化的異同
(一) 中英茶文化共性
1.日常茶飲。茶葉本身含有很多營養(yǎng)成分,具有藥用價值,中英兩國都認識到了茶的治療價值,并逐漸將茶發(fā)展成一種普遍的飲料。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自秦亡后,茶便成為日常的飲品,喝茶的習(xí)慣逐漸成為全國人民的一種風(fēng)氣(陳平原、凌云嵐,2009:26)。而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期,下午茶盛行,成為了英國人“不可一日無此君”的日常飲料,隨后這種下午茶習(xí)俗逐漸發(fā)展成多彩的西方茶文化。
2. 社交功能。在英國,有這樣一種說法,“At the time when the bell sounded looked, all the moments for the world of tea and stop”(當時鐘敲響四下時,世上的一切瞬間為茶而停。)由此可見下午茶對英國人的重要性。在英國文化里,下午茶的本質(zhì)便是聚會與交友。人們邀請幾位好友聊聊天,一起享受愜意的午后時光,這是英國人社交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茶在中國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中國古代,它不僅是友誼的象征,還是一種訂婚禮物。據(jù)記載,在公元640年的唐朝,文成公主把茶作為她的訂婚禮物,帶到古代西藏。從那以后,茶就成了彩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唐代和宋代尤其如此。到了清代,一些家庭仍然沿襲著這種傳統(tǒng)(Yang, Chunhua,2016:8)。
所以,無論是中國茶文化,還是英國茶文化,都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聯(lián)系。人們以茶會友,談天說地,兩者皆有異曲同工之妙。如今,飲茶已成為一種時尚,人們以茶為樂,放松身心。這種共同的休閑情趣,便是中英茶文化的共性。
(二)中英茶文化差異
1.宗教信仰差異。中國的茶道主要以儒、釋、道三家文化為主題構(gòu)成(李艷飛、熊欣,2017:28)。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對自然的追求以及佛家的禪宗,三家的思想無不滲入茶文化的發(fā)展史中,并為此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而大多數(shù)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在他們的認知中,世間只有一位真神,宇宙萬物皆由上帝創(chuàng)造(賈越明,2012:161),這種宗教文化在西方歷史中影響深遠,可能會使得部分西方的基督教信仰者排斥名稱中含有其他宗教意味的茶。所以,對“鐵觀音”“普陀佛茶”這類與宗教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的茶名進行英譯時要考慮到這點。
2.語言禁忌差異。世界各地的文化多種多樣,多元的文化在讓各國的文化底蘊變得豐富多彩的同時,也給各國之間的跨文化交流設(shè)下了障礙。其中便涉及到語言禁忌。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在自己國家被認為是很吉利美好的詞匯或句子,對于其他國家來說,可能就象征著邪惡(孫文統(tǒng),2017:279)。
“西湖龍井”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所以中國在茶葉對外貿(mào)易以及文化交流時必然有它的身影。在中國,很多茶名的翻譯仍未統(tǒng)一,“西湖龍井”就有很多英譯名稱,比如“West Lake Longjing Tea”“ Lung Ching Tea”“West Lake Dragon Well Tea”等等。而這里對于“龍”的解析,中英國家的人們持有不同的觀念??v觀中華歷史,龍一直象征著帝皇與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但是在西方國家,基督教傳教士將漢語的龍英譯為“dragon”,認為這是西方龍,而在他們的文化中,龍是邪惡的,這不免會帶來尷尬。所以,我們應(yīng)了解禁忌,避免禁忌,使中西合作交流更加成功。
3.風(fēng)俗習(xí)慣差異。在特定地域內(nèi),人們往往由于自然條件或社會文化的差異造成語言行為規(guī)范的不同?!鞍倮锊煌L(fēng),千里不同俗”,這正恰當?shù)胤从沉孙L(fēng)俗因地而異的特點。大多英國人喜歡飲冰茶、速溶茶,或是一些果干制成的茶,然后再加上牛奶白糖來喝,這與其下午茶的歷史密切相關(guān)。而中國人喝茶,至多只能加點香花進去,是絕不可以摻以牛奶和白糖的,否則就失去了茶味,不稱其為清茶了(陳平原、凌云嵐,2009:26)。
中國作為茶的發(fā)源地,對品茶的過程十分講究。在沏茶、賞茶、品茶中,各種茶具也是一應(yīng)俱全。想要品上一壺好茶,需要高超的茶藝技巧,要熟悉各種茶具的使用。如在鐵觀音的茶藝表演中,“投茶”被稱為“烏龍入宮”,泡茶過程被稱為“高山流水,春風(fēng)拂面”,大多譯者對其進行直譯,但簡單、直白的翻譯無法體現(xiàn)中國茶藝原有的歷史沉淀,不僅缺乏美感,也會讓目的語讀者覺得一頭霧水,難以理解。
4.命名差異。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的茶葉有上千種,要對種類如此之多的茶葉進行命名,就需要對此進行分類整理,分類見表1。
而西方人更崇尚直接的表達,他們直接以茶種或原料來命名茶葉,如加上橙片、茉莉等原料,制成所謂的伯爵紅茶 Earl Grey(Duke's black tea)、茉莉紅茶(black tea of jasmine)、果醬紅茶(black tea of jam)等。
二、從中英文化異同看茶文化術(shù)語的英譯策略
(一)異化策略
異化要求譯者盡可能使用貼近譯出語的語義、句法結(jié)構(gòu)將原文語境意義準確地表達出來(賈文波,2004:7)。
1.直譯法。直譯是指將源語的主要含義用譯語表達時,尊重譯語句法結(jié)構(gòu)的翻譯方法(Newmark, Peter,2001)。中英茶文化存在共性,人們以茶會友,飲茶作樂,雙方對這種閑情逸趣的理解是互通的。這時采用直譯法既不會偏離原文,也能在目的語國家理解中國茶文化內(nèi)涵的前提下,更好地體現(xiàn)中國茶文化的原汁原味。
在中國,有些茶名源于不同的典故或傳說,如“月光白”“白牡丹”等這些文雅脫俗的名稱,讓人們在只聞其名、未見其身之時,就深深沉浸在美感之中。雖然地域文化差異讓西方人對這些茶名的典故與傳說并不熟悉,但他們對茶文化有著相同的情趣理解。這時,譯者可采用直譯的方式,將這類茶名的字面含義傳達出去,如將“月光白”譯為“Moonlight white tea”,“白牡丹”可譯為“White peony”,如此,他們一樣可以感受到這類茶名中所蘊含的美好意境,體會中國人的審美情趣。
2.音譯法。中英文化存在異質(zhì)性(項東、王蒙,2013:104),譯者進行茶文化術(shù)語的英譯時離不開音譯。中國茶文化術(shù)語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和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即某些茶文化術(shù)語在譯入英語時不存在對應(yīng)項,導(dǎo)致目的語讀者難以理解或接受。這時若能恰當使用音譯,不但可以解決翻譯困難,還能保留原文濃郁的中華文化特色,如某些茶名翻譯,見表2。
這些茶名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而且在國際上享有盛名,音譯法可以使其保留源語的發(fā)音形式與文化特色,同時不會對目的語讀者的理解造成阻礙。
中英文化差異中的語言禁忌也是譯者需要考慮的一個方面。如上文所提到的“西湖龍井”的英譯,若將“龍井”直譯為“Dragon Well”,這會使本想傳達的祥瑞含義變味,讓西方人誤以為中國文化崇尚邪惡之物,與本義完全不符。這時,可直接將“龍井”拼音化,譯為“Longjing”,再者,西湖龍井本就是一個以地名命名的茶葉,這樣既保留了此茶原本的含義,也不會使西方人誤解中華民族的“龍”文化。在這種情況下,音譯法就能很好地避免因中英用語習(xí)慣或語言禁忌的差異而帶來的尷尬。
(二)歸化策略
歸化策略要求譯者英譯時要在堅持忠實原文的基礎(chǔ)上,對語言整體信息進行整合,使得譯文更符合目的語國家的審美,讓目的語讀者基本能以源語讀者的角度來理解和欣賞譯文文本(Nida,1993)。
1.意譯法。中英語言體系大為不同。在中文里,一個字或詞在不同的情境下所表達出來的含義不盡相同。此時,譯者應(yīng)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恰當合理地使用譯語解釋此詞在當前語境中的具體含義。如:
例1:泡好一杯茶,要做到茶好、水好、火好、器好,這叫“四合其美”。 (阮浩耕,2001)
例1譯文:To prepare a good cup of tea you need fine tea, good water, proper temperature, and suitable tea sets. Each of these four elements is indispensable.
于其中的“好”字,譯者就不能僅僅將其英譯為“good”,原因一是遵照英文表達習(xí)慣,譯者應(yīng)避免用詞重復(fù);原因二是若用“good”來修飾“茶”“水”“火”“器”,原文的含義就不能傳達到位。譯者應(yīng)先解釋“好”所代表的具體含義,再使用目的語言進行傳達?!安韬谩薄八谩薄盎鸷谩薄捌骱谩狈謩e代表的是“優(yōu)質(zhì)的茶葉”“上好的泡茶水”“適宜的溫度”“相配的茶具”,所以將其英譯成“fine tea, good water, proper temperature, and suitable tea sets”更為恰當。
中英存在風(fēng)俗習(xí)慣差異,兩者泡茶飲茶文化各有特點。西方人鐘愛速溶茶,而中國人則喜歡使用復(fù)雜的茶具和茶藝技巧來品上一壺好茶。所以西方人對中式茶具及泡茶過程的理解會產(chǎn)生一定阻礙。這時,譯者應(yīng)采用意譯的手法,譯出整個概念,或者整篇情感。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時不僅僅是詞對詞或句對句,而要注意句以上的單位(王佐良,1989:7)。
例2:沖泡茶時,要做到高沖低斟。高沖使茶在水中翻滾,促使茶汁盡快溶于茶湯;低斟是為了茶香不易散失,茶湯不會外濺。(阮浩耕,2001)
例2譯文:When pouring water, hold the kettle high, so the down-pouring water can make tea leaves stirring in the pot and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dissolving, and keep the teapot close to the tea cup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loss of tea fragrance and the splashing of tea water.
這句話是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泡茶術(shù)語,譯者對此句中的“高沖低斟”采用了意譯的手法,概覽整段,譯出了整個概念。
2.加注法。由于中英文化的背景差異,在譯者進行意譯后也較難使目的語國家理解中國茶文化術(shù)語時,可以使用加注法來對源語言的文化信息進行補充說明。上文提到命名差異,在中國,以地名命名的茶葉有很多,比如“金壇雀舌”“敬亭綠雪”“遂昌銀猴”等。譯者在英譯茶名中的地名時,可以采用音譯加注的方法?!敖饓干唷敝械摹敖饓笔且粋€地名,可譯為“Jintan (Jintan is the place where this tea is produced and is located in Jiangsu Province.)”,先將地名音譯,后加注解釋這是此茶的生產(chǎn)地,具體位于何地,讓譯語讀者對此茶的背景有大致了解。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每一個茶名及茶藝術(shù)語的背后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背景,而西方國家的茶名來源更加直接。針對這種命名差異,譯者在英譯過程中可參考術(shù)語歷史來源,或請教相關(guān)研究人員,對英譯詞句加注,使英語翻譯達到更好的效果,從而促進中英文化交流。
三、結(jié)語
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與演變,已經(jīng)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產(chǎn)茶大國,我們將茶產(chǎn)品運送出去時,也應(yīng)傳播我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譯者應(yīng)完整準確地傳達茶文化的語言、意境與精神,這對中國茶葉的對外貿(mào)易以及茶文化對外交流有重要意義。譯者結(jié)合中英文化異同,使用最合適的方式英譯茶文化術(shù)語,讓身處西方國家的人們也能感受到中國茶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無窮魅力。
參考文獻:
[1]Newmark, Peter. 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3]Yang, Chunhua. Something You Dont Know About Chinas Tea Culture: A Case Study of Hongloumeng Translated by David Hawkes [J]. CSCanada, 2016(12): 5-9.
[4]陳平原,凌云嵐.茶人茶話[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
[5]賈文波.文本類型的翻譯策略導(dǎo)向——“異化”“歸化”討論后的思考[J].上??萍挤g,2004(03):6-11.
[6]賈越明.探討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翻譯的影響[J].南昌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12(06):161-165.
[7]李艷飛,熊欣.譯語話語權(quán)下的茶葉外宣英譯研究[J].中國科技翻譯,2017(01):26-28.
[8]阮浩耕.茶館用語百句[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1.
[9]孫文統(tǒng).中西茶文化及其翻譯對比研究[J].福建茶葉,2017(06):278-279.
[10]王燕,汪洋.淺論中西方文化差異與商標漢英翻譯[J].科學(xué)技術(shù)創(chuàng)新,2012(07):185+235.
[11]王佐良.翻譯與文化繁榮[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89.
[12]項東,王蒙.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文本英譯的音譯規(guī)范芻[J].中國翻譯,2013(04):104-109.
[13]葉荷.淺析茶業(yè)英文術(shù)語的特點和翻譯技巧[J].福建茶葉,2017(01):293-294.
[14]趙素娟,智文靜,朱琪.從中西文化差異看茶文化翻譯的缺失[J].福建茶葉,2017(07):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