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慧
【摘 要】核心素養(yǎng)時代已經來臨,我們可以大膽地預測,在今后的一段較長的時期內,核心素養(yǎng)都一定是課程改革、教材改革、高考改革的方向。因此,教師于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研究高考試題,通過對教學內容重新整合拓展,以重構歷史教學體系來提高學習效率,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教學內容;整合拓展
全國卷文科綜合命題不回避重點、焦點和熱點問題,因此,“與其大量做題,不如抽出時間認真研究往年的試題,社會上流傳的復習題往往粗制濫造,不得要領,不分良莠的抓著就做,最容易產生誤導。往年的試題是精雕細磨的產物,它反映了對考試內容的深思熟慮、對設問和答案的準確拿捏、對學生水平的客觀判斷。研究這些試題,就如同和試題的制作者對話?!痹谘芯咳珖頃r,應立足于試題的本身整合教學內容,把一些零散的歷史事實、結論通過某種方式而彼此銜接,通過教學達成教學目的,不應僅僅局限于試題的亮點與不足的評析,還要重視試題其他功能的挖掘。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嘗試,于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從高考真題中尋找知識整合拓展的突破點,無疑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備考方向。
一、教學整合拓展中采用的方法
(一)以概念教學為目的的整合拓展
高中歷史概念教學是在初中歷史學習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和深化,而現行高中歷史教材則更注重結論性闡述,史實部分有所削弱,因此不能過高估計學生的知識基礎,對部分內容要加以強調,才能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了解。以2018年全國卷Ⅱ第30題“中共抗日根據地的租佃關系”為例,王倩在《華北抗日根據地減租減息中農民與地主的博弈》(刊于《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中指出,中共在華北抗日根據地內開展減租減息(以下簡稱“雙減”)運動,是在斗爭與妥協和發(fā)動農民與維護和地主的抗日統一戰(zhàn)線的策略空間中運作的。通過對斗爭與妥協的動態(tài)調試,去獲得既可以動員群眾、改善農民生活、在經濟上弱化地主的封建勢力,同時又能夠鞏固統一戰(zhàn)線的雙重效果。
以上將“中共抗日根據地建設”的大致歷程作一簡單闡釋,教材中對“中共抗日根據地建設”歷史一筆帶過,“三三制”“雙減雙交”等概念在作為歷史背景介紹時略顯不足,經過整合、拓展,使學生能更好地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形成的政治形勢,并能培養(yǎng)史料實證意識。還可在此基礎上,把土地革命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中共土地政策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的土地政策”的微專題。然后通過歷年真題進行知識點的鞏固,取得舉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二)以把握階段特征為目的的整合拓展
全國卷很注重對階段特征的考查,二輪復習如何提升此題型解題能力?主要是利用學生已掌握的主干知識,對原有模塊的相關內容知識進行重新整合,構建縱橫交錯的知識體系,引導學生全面系統掌握歷史階段特征。歷史上重要的社會轉型期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精彩片段,它往往誘發(fā)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諸多方面的變革和革命,社會轉型期的階段特征也因此成為我們認識和把握歷史的關鍵。
甲午戰(zhàn)爭后至五四運動前(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社會轉型期之一,期間中國由傳統農業(yè)社會向近代工業(yè)社會過渡,近代化在各領域全面展開,但民族危機繼續(xù)加深。以“外交的近代化”為例,清朝外交制度的近代化經歷了一個相當艱難曲折的發(fā)展過程,從總體上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
從1861年到1875年的嘗試階段:1861年,總理衙門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外交近代化的開端。
從1875年到1894年的建立階段:由傳統朝貢體系逐漸向近代外交過渡,由被動到主動。
從1894年到1911年的發(fā)展階段:近代化在各領域全面展開。
【例題】1.(2018·全國卷Ⅱ28)19世紀70年代,針對日本阻止硫球國向中國進貢,有地方督撫在上奏中強調:琉球向來是中國的落屬,日本“不應阻貢”;中國使臣應邀請西方各國駐日公使,“按照萬國公法與評直自”。這說明當時(D)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強侵害中國權益
B.傳統朝貢體系已經解體
C.地方督撫干預朝廷外交事務決策
D.近代外交觀念影響中國
從以上題例可以看出,中國外交制度的近代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其歷史進步性是肯定的。不過當時的中國畢竟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國際社會地位低下,在當時的國際環(huán)境中,僅靠外交的努力是不可能挽救近代中國社會的危機的,在中外交涉中,外交制度近代化的社會效應也是有限的,這是我們應該認識到的。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到近代中國轉型之痛苦,以此堅定“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理想,從而擔當起社會責任,樹立起家國情懷。
(三)以加強時空觀念為目的的整合拓展
“歷史上的時間和空間本身就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歷史性”,是歷史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教材編寫中,為了適應專題的分類,往往對具有因果關系的歷史事件進行切割再重新歸納。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看清歷史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先后關系,故按時間順序加以整合拓展。如2018年全國卷Ⅱ第35題“歐洲經濟一體化”,在教材中被分裂置于“必修一專題九、必修二專題八”兩個專題中。在教學中,同一個知識點在不同模塊不同專題中的整合,按時間順序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歐洲共同體”三個重要時間節(jié)點加以梳理重排,強調初始會員國為法、德、意、比、荷、盧西歐六國并配合相關地圖,使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時空觀念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還可把1993年歐盟成立、2001歐元流通整合進去,構成一個有關于“從歐共體到歐盟,從經濟一體化到經濟政治一體化組織”的微專題。時序整合有利于同屬一歷史時段內、具有前后關系的部分聯系起來,揭示因果。“在歷史分析時要重視資料文獻中時間的價值與作用;在時間的背景下把握歷史的變遷與延續(xù)、原因與結果”。
總之,高三備考復習重在基于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重構與整合,將分散的知識點聯結起來,構建和還原為理論體系,使學生把握知識聯系,形成學科思想,掌握學科方法。不過復習不是新知教學的簡單重復或濃縮,而是一種認知建構,是一種新知發(fā)現。因此,在形成經驗的同時,不可回避的是對過程中的不足與失誤進行反思,及時反省,并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加以糾正,以利于學生的學習。
二、教學整合拓展中的反思及應對策略
以概念教學為目的的整合拓展,對于歷史背景復雜而又未得到詳細介紹的事件來說,有一個良好的知識鋪墊,但其不足在于,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所引入知識的“量”和“度”,就會削弱所講授的歷史概念的重要性,學生就很難分辨課內外知識點的重要性,難以有效把握主干知識。
以把握階段特征為目的的整合拓展,容易脫離學生的實際能力。在整合的過程中,背景因素容易被忽略,往往只突出易混淆部分。但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有其原因,脫離原因的分析很難使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要將之導向深入仍然需要教師進行鋪墊。
以加強時空觀念為目的的整合拓展,有利于同屬一歷史時段內、具有前后關系的部分聯系起來,但存在的問題是容易造成教學內容的重復講解。同一內容反復強調固然有利于培養(yǎng)多視角分析的能力,但也造成了教學內容的前后重復。
針對以上高三復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著“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的目的,教師選材時的整合與拓展、學生自主學習時的學法指導尤其重要。在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下,教師選擇史料的來源廣泛,針對以上幾個問題,輔之紀錄片以彌補教材的不足。《國家相冊》《公司的力量》《故宮100》《正道滄?!鐣髁x500年》等等,都可以作為輔助教材來使用。比如,《國家相冊》中的《與時代共舞》《我是個體戶》《消失的行當》《外面的世界》《廣交天下客》等,都是有關于改革開放的內容,可單用亦可合并成一個專題,效果良好。如果再把《公司的力量》《正道滄?!鐣髁x500年》結合進專題,那就有了中外橫向比較,知識網絡就此逐漸建構起來。尤其可行的是,除了《公司的力量》,其他都是微記錄片,每集五到十五分鐘,很適合信息碎片化時代的可視閱讀需要。此外,還可選擇一些文本進行閱讀訓練,如雷頤的《社會重建:改革開放最重要的意義》、吳曉波的《激蕩三十年》《2018,改革的不惑之年》等等。
教材的整合與拓展中,使學生與教學活動建立聯系的一個有效載體即為導學案,導學案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手段,并且可以從文本閱讀入手培養(yǎng)歷史思維品質。因此,選題要注意把握好兩點,一是寧少勿濫:有目的地選題,不同的試題有不同的訓練目標,解決學生不同的問題或困難,老師要“心中有數”。如一輪復習時,按各節(jié)課知識點分布選擇歷年真題,輔以各地市質檢題,“點多面廣”,夯實基礎知識。二輪復習時,按專題知識點分布選擇歷年真題,仍輔以各地市質檢題。這樣一來,一輪做過的許多題目,二輪時仍可選用,在構建知識體系的同時又可滾動、進一步夯實基礎,并可減輕師生的課業(yè)負擔。二是圍繞學生的錯誤“選”,針對學生最容易錯的題型、知識點等選擇相關試題進行針對性訓練,訓練時選擇仿真性強的試題,每一類題型都要練到,注重解題方法的積累、解題模板的形成,切忌耗時、低效的題海戰(zhàn)術。做到經典試題反復練,核心內容變式練、拓展練,具體題型專項練,限時限量,培養(yǎng)解題的時間分配意識,提升解題技能,這有利于學生自主整理、構建知識體系,為最后的沖刺打下堅實基礎。
綜上,教師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整合,把重點知識學透、學活,堅持進行針對性訓練,幫助學生構建起歷史知識結構的完整體系,使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時序性和整體性的把握,從而提高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這便是高三備考過程中教材整合的意義?!敖滩恼系囊饬x不僅在于教師創(chuàng)造整合的方法,而更要關注整合背后的推動力量,即滿足學生的需求,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劉芃.考試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477
[2]王倩.華北抗日根據地減租減息中農民與地主的博弈[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2):125
[3]張慶海.時空觀念與中學歷史教學[J].中學歷史教學,2017(6):1
[4]何成剛,沈為慧,陳偉壁.歷史教學中時序觀念的培養(yǎng)[J].歷史教學,2012(1):18
[5]趙曉杭.這樣有效整合教材[J].學習方法報·理化教研周刊,2012(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