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設法治國家,必然要求公民法治觀念、法治精神的培養(yǎng)與塑造。近年來,部分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意識淡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不高。而義務教育階段是青少年道德與法治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本文通過明確教學目標、改變教學方式,利用現(xiàn)代技術等手段改革《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以期進一步提高初中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
關鍵詞:中學生;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2-0066-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2.057
目前,我國義務教育取得了顯著的發(fā)展,人民綜合素質逐步提高。但由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生屬于未成年人,再加上城鄉(xiāng)、區(qū)域經(jīng)濟及文化等發(fā)展不平衡的原因,使得部分青少年的道德與法治意識不強,屢有校園欺凌甚至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等事件發(fā)生。這折射出了青少年道德與法治意識淡薄的現(xiàn)實問題。中學是青少年道德與法治思維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對現(xiàn)行的《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改革勢在必行[1]。
一、存在問題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標是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別是道德與法治觀念。然而,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本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比較模糊,在課堂上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輸,教學內容過于教條化,很容易造成學生課堂聽講精力不集中,學習效果不佳,無法提升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趣。
(二)學生參與度不夠
初中生感知事物本質的能力不強,家庭背景、自主學習能力及對知識的渴望程度等都存在差異,因而導致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忽略了學生的主觀感受,只是機械地進行教學活動,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沒有將學生的參與設計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在課堂中仍然居于主體地位。
(三)教學方式過于傳統(tǒng),實踐性不強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細節(jié)都是和人的思想意識息息相關的。初中學生的思想可塑性很強,但當前教材的素材不夠豐富,很多教師采用教學形式單一的理論化教育,脫離實際的道德與法治教學。
(四)教育懲戒功能退化,教師權威弱化
教育的職能除了傳授基本理論知識外,還有塑造合理高尚品格的重任。教育的正向引導是實現(xiàn)其職能的主要方式,但也不能忽視教育懲戒方式的作用與功能。
二、教學改革的實施策略
(一)明確教學目標,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
時代的發(fā)展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代條件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其核心素養(yǎng)。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學校育人的前沿陣地,肩負著加強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任。核心素養(yǎng)要求教學目標為“為能力而教”,這包括了對初中生理性思維的培養(yǎng)內容[2]。
(二)豐富教學方法
《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初中生的必修課,不僅在教學內容上做出了調整,對政治教材也進行了整合。因此,教師有必要開展體驗式和互動式教學,努力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效果。做到以生活為切入點,每一堂課的學習都加入生活的因素。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多引入學生家鄉(xiāng)或社區(qū)、學校乃至國家發(fā)生的具體案例,幫助初中學生認識法律的重要作用,培育法治信仰,增強憲法意識,引導學生學法、遵法、守法、用法[3]。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比較枯燥,針對這一特點,要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應多使用互動式教學法教授新教材,以調動初中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時事政治和政策就是時政教學的概念,時政教學在國家政治、文化、經(jīng)濟、科技等方面都有涉及,能夠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有大幅度提高[4]。另外,網(wǎng)絡資源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直觀性更強,能調動課堂的氣氛,促使學生的思維迅速進入課堂教學,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5]。
(三)適當實施教育的懲戒功能
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點本身是開放式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語言不但要簡明,更要幽默、風趣。比如,在討論七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課的“第四課情緒的管理中的如何合理調節(jié)情緒”這一知識點,答案是改變認知評價、轉移注意、合理宣泄和放松訓練。教師的幽默、風趣,不但是一種教學藝術,而且是一種能力。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不管在課堂內還是在課堂下,學校、教師和家長均要充分認識到道德與法治不僅源于課堂,更源于生活。
三、結語
《道德與法治》課程要以培育初中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改革課程教學方法,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適當發(fā)揮教育的懲戒功能,努力提高廣大青少年的道德與法治素質。
參考文獻:
[1]梁江濤.道德與法治,引領青少年走進生態(tài)文明[J].環(huán)境教育,2016(5):38.
[2]周佳青.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教學研究[J].大眾文藝,2018(9).
[3]任桂芬.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課堂的幾點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6(20):244.
[4]斯琴畢力格.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時政教學的應用及探討[J]. 中外交流,2017(49).
[5]張永輝,周蓉華.案例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運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8(11):58.
[責任編輯 薛曉靜]
作者簡介: 謝文旭(1976— ),女,仡佬族,貴州石阡人,中學一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