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珊
摘 要:在留學生課堂中融入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以下簡稱“非遺”)教學,可幫助留學生豐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知,理解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及特殊性,有趣的“非遺”體驗也有助于留學生充實語言學習及文化生活的內(nèi)涵,并消除其在人際交流中的文化障礙。文章通過對義烏高校留學生“第二課堂”文化教學進行研究,兼及“非遺”文化教學及傳播實際,分析“非遺”融入留學生漢語及文化學習現(xiàn)狀及問題,探索對外漢語“非遺”教學有效途徑和長效機制,豐富高校國際漢語文化教學內(nèi)涵。
關鍵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第二課堂”;對外漢語;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H195;G12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1-09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08-0122-02
“非遺”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特殊且重要的“文化符號”與“文化身份”,“非遺”更是留學生深入了解當?shù)貧v史及現(xiàn)實生活的活態(tài)教學資源。自2007年以來,義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校”)已累計培養(yǎng)7000余人次留學生。為豐富留學生漢語學習及體驗的文化內(nèi)涵,我校在留學生“第二課堂”中積極融入義烏“非遺”元素。本文以義烏高校留學生“第二課堂”教學為實踐案例,結合“非遺”文化的傳播應用理論,探討對外漢語“非遺”教學實踐現(xiàn)狀問題及解決途徑,以期對高校留學生文化教學有所啟發(fā)。
一、對外漢語“非遺”文化教學現(xiàn)狀
(一)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非遺”文化因素
參考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公約》定義,可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非遺”文化因素定義為: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所有精神文化因素,如民間長期口耳相傳的詩歌、神話、傳說等;民間表演藝術如傳統(tǒng)音樂、舞蹈、皮影等;民眾世代傳承的各類傳統(tǒng)歲時活動、節(jié)日慶典、民間體育和競技、習俗以及傳統(tǒng)的手工藝技能等[1]。教學實踐中,文化因素對學習者理解運用語言起到重要的規(guī)約作用,如果對文化因素避而不談,不利于準確運用該種語言。漢語學習者對“非遺”文化因素不了解,甚至因不理解而采取回避姿態(tài),可能在跨文化交際中產(chǎn)生文化沖突和交際上的心理障礙。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適量、適時地融入當?shù)亍胺沁z”文化因素,對高校留學生的漢語語言及文化體驗非常必要。
(二)對外漢語“非遺”文化教學現(xiàn)狀及問題分析
目前“非遺”文化體驗主要伴生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驗課程,對于大部分高校而言,單以“非遺”為主的文化教學還未形成專門的教學體系,且“非遺”項目進入高校較晚,易出現(xiàn)一些問題:
一是“非遺”教學內(nèi)容及形式設置不夠合理?!胺沁z”種類廣、數(shù)量多,并非全部適用于留學生漢語文化課堂?!胺沁z”教學因其內(nèi)容的特殊性,不同于傳統(tǒng)的漢語語言學習,因此還需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合理設置。
二是“非遺”教學傳播者主體意識不夠強?!胺沁z”體驗時除了聘請“非遺”傳承人進行講解,還可以帶領學生到“非遺”場所體驗實踐,要提升教職人員對相關知識及技藝的認知,進一步強化“非遺”主體意識。
三是受制于漢語文化與學生母語文化間的矛盾沖突,傳播受眾的多樣性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學習者對“非遺”的理解及學習需求不盡相同,且學習時間較短,教學時易忽略個體真實需求和文化差異。
四是“非遺”文化傳播缺乏健全的監(jiān)督與評價機制。當前很多高校在“非遺”文化教學及傳播應用等方面還處于初級階段,有待形成合理的監(jiān)督評價機制。
二、基于“第二課堂”的義烏“非遺”文化教學及傳播實踐
(一)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義烏“非遺”文化因素
據(jù)《流風遺韻》載,義烏非遺文化項目名錄已有80個[2]。如體現(xiàn)義烏“味道”的“義烏紅糖制作技藝”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紅曲傳統(tǒng)制作技藝”為浙江省級非遺項目;“節(jié)日”方面的“抬閣蹺”為省級非遺項目;“表演”方面的“金華道情(義烏)”為國家級非遺項目;還有如“故事”類的“傅大士傳說”為省級非遺項目等。將義烏“非遺”應用于對外漢語教學中,極大限度地豐富了留學生漢語學習文化內(nèi)涵,幫助其了解義烏民情、民俗及經(jīng)濟發(fā)展歷史,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人文精神,也有助于保護與發(fā)揚義烏“非遺”文化,鞏固多元文化溝通橋梁。
(二)基于“第二課堂”的義烏“非遺”文化教學形式
“第二課堂”不受教學大綱限制,教學內(nèi)容及形式較豐富,支持不同層次和需求的留學生參與多模式體驗學習,傳播形式多樣。將“非遺”文化因素納入“第二課堂”,留學生可利用多層次的學習時間與空間有組織地進行校內(nèi)外文化體驗與學習,彌補“第一課堂”實踐性不強、形式單一等不足,擴大了參與度,提高了傳播有效性。
義烏“非遺”對外漢語教學也主要呈現(xiàn)在“第二課堂”中。當前我校開設了若干傳統(tǒng)文化體驗課程,便于留學生們進行“非遺”學習體驗,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及教學形式主要可歸為以下幾類:
一是“非遺”項目體驗式學習,寓教于樂。在課堂中留學生們體驗了富有義烏“非遺”特色的文化項目,觀摩活字印刷、剪紙、義烏麻糍、糖人、百子燈等制作,并在觀摩過程中親身參與實踐,感受“非遺”技藝的歷史積淀,以“非遺”趣味體驗為載體,提升對傳統(tǒng)文化的好感。
二是“非遺”場所實地參觀,豐富認知。把“非遺”課堂搬進義烏“非遺”場所開展實地教學,如組織學生前往義烏紅糖加工廠了解紅糖加工技藝、義烏缸窯村參觀古法制窯工藝、義烏文博會“非遺”展館參觀學習等。通過親身參與和互動交流,留學生們了解了義烏區(qū)域民俗特色,豐富了義烏傳統(tǒng)文化認知。
三是組織“非遺”文化宣講,加深理解。以“孔子講堂”系列講座為載體,向留學生們傳授“非遺”文化知識,如邀請義烏文化名人介紹“傅大士傳說”,邀請《雞毛飛上天》作者講述“挑雞毛貨郎擔”的經(jīng)商故事,使留學生感受義烏創(chuàng)業(yè)精神,進一步理解義烏人文精神。
四是多元互動教學模式,拓寬邊界。報紙、電視臺等媒體提供了多維度“非遺”學習素材,如留學生參與電視臺“挑戰(zhàn)非遺傳承人”欄目,借助微信公眾號、微博、網(wǎng)絡平臺等媒介進行互動交流,多渠道感受“非遺”魅力;與義烏非遺保護中心、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合作,在學校圖書館、教學樓等公共區(qū)域開設“非遺”展覽,組織學生觀看并拓寬文化視野。多元互動教學模式打破了對外漢語教學固有的時空局限,營造了“非遺”氛圍,加大了“非遺”傳播力度。
(三)義烏“非遺”文化教學的傳播效果
據(jù)拉斯韋爾“5W”傳播理論,傳播過程包含傳播者、傳播內(nèi)容、傳播媒介、傳播受眾及傳播效果五類構成要素。結合當前義烏“非遺”文化教學來看,傳播媒介因“第二課堂”內(nèi)容與形式不受限制而顯得格外豐富,留學生們可以“身臨其境”現(xiàn)場交流,開展多元互動,其形式的多樣性、內(nèi)容的豐富性,有助于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留學生們在校內(nèi)外學習并體驗各類“非遺”項目,前往義烏“非遺”場所參觀“紅糖”“麻糍”“紅曲”“古法制窯”等傳統(tǒng)制作技藝,豐富了傳統(tǒng)文化認知。過程中中央電視臺、新華社、浙江日報等媒體對留學生活動進行了宣傳報道,也極大提升了傳播有效性。
結合傳播內(nèi)容來看,留學生們聽取“孔子講堂”《雞毛飛上天》等講座,了解義烏傳統(tǒng)文化及傳統(tǒng)技藝,有助于義烏“非遺”文化的進一步保護、傳播與傳承。同時借助“紅糖”載體留學生了解義烏“雞毛換糖”商貿(mào)文化,了解義烏從“敲糖換雞毛”到“世界商品之都”的經(jīng)貿(mào)變革,更深刻地感受義烏開放、包容、與時俱進的城市文化以及義烏人開拓創(chuàng)新的奮斗精神。通過學習與體驗義烏“非遺”,學習者們可以更好地了解義烏當?shù)孛癖姷纳?、藝術與智慧,更好地融入本土生活,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體會文化魅力。
然而也需注意到,對外漢語“非遺”教學傳播受眾為留學生,不同文化背景的傳播受眾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易產(chǎn)生誤差,影響“非遺”傳播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傳播者除校內(nèi)教師外還有“非遺”資深人士(如“非遺”傳承人),“非遺”教學語言以漢語為主,留學生們的漢語水平差異也反映了傳播效果差異,如校外“非遺”人士進行文化宣講,高年級留學生聽得饒有興致并能提出見解,但低年級留學生則接受起來有難度。在前往“非遺”場所學習時,部分學生因?qū)Α胺沁z”不理解,僅能將其當作一堂手工課進行體驗,無法體會“非遺”深層次文化內(nèi)涵。
三、對外漢語“非遺”文化教學建議
一是“非遺”文化教學需把握“調(diào)適”策略。根據(jù)學生的興趣需求及學習實際情況,把握好“調(diào)適”尺度,在學習義烏“非遺”文化時,還需合理設計“非遺”文化課堂中的教學語言與教學方法,盡量減少不同文化主體間的矛盾,在強調(diào)學習以“非遺”文化為主體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核心地位的基礎上,倡導彼此尊重與欣賞,鼓勵多元文化的共同發(fā)展。
二是“非遺”文化課程設置需遵循層級式、漸進式原則。結合留學生語言能力層級及興趣差異,對納入“非遺”元素的課程體系進行合理架構,科學設置相應的義烏“非遺”學習內(nèi)容,同時兼顧“非遺”體驗的趣味性特點,讓富于親和力、感染力的“非遺”文化能真正激發(fā)留學生的漢語學習興趣。
三是“非遺”教學者需強化文化修養(yǎng)及傳播能力。留學生“非遺”教學需要教學者具備相應文化理論及本土“非遺”知識并掌握必要的傳播方法。在“第二課堂”中,對外漢語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非遺”文化素養(yǎng),還要提升跨文化交際意識,盡可能減少學生理解“非遺”知識的語言障礙及文化沖突,做好“非遺”教學及課堂協(xié)助,提高傳播有效性。
四是構建“非遺”文化教學長效機制。在優(yōu)化文化教學評估機制的基礎上,以“非遺”保護為主導,學校、地方政府及非遺保護部門、企業(yè)、媒體多方合作,共同構建“非遺”多元互動模式,組建以對外漢語教師、“非遺”傳承人及相關行政人員為主體的團隊,明確教學內(nèi)容及崗位職責,健全考核制度及監(jiān)督辦法,如完善教學評估體系、實施教學滿意度調(diào)查等,強化“非遺”文化教學長效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林國立.構建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因素體系——研制文化大綱之我見[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1):17-28.
[2]義烏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流風遺韻[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