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天亮
【摘 要】語文閱讀教學建議
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以讀為本,激發(fā)學生情感體驗;掌握閱讀方法,學會自主閱讀;營造自主合作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探究閱讀。養(yǎng)成閱讀習慣.提高學生閱讀水平。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豐富知識儲備,知行統(tǒng)一。擴大學生閱讀量;走出校門,走向生活在大自然,在社會中陶冶性情、豐富閱歷、延伸自己的感悟。
【關鍵詞】閱讀能力;教學培養(yǎng);養(yǎng)成習慣;知識儲備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185-02
閱讀能力是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閱讀可以開闊學生視野,陶冶學生情操,增長學生知識,啟迪學生智慧。因而,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最根本的途徑。
一、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
1.以讀為本,激發(fā)學生情感體驗。
面對—篇新的課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可采用以下四個步驟:首先感讀課文,只有通過初讀課文,才能疏通字詞,讀通課文,知道這篇課文有幾個自然段,進而初步感知課文寫了些什么,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形成—個整體輪廓;其次,解讀重點部分,有了第一次讀課文,此時應通過再讀,明了課文的結構,課文的詳略,進而知道課文重點寫了什么;再次,品讀詞句,把握重點詞語,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從而感悟詞句所包含的深刻內涵;最后,析讀課文,也即積累,運用,熟讀成誦的階段。此時學生入情入境,在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了他們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掌握閱讀方法,學生自主閱讀。
首先,培養(yǎng)學生對一篇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如學習《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以題目入手,抓住“神圣”二字,提問:為什么這片土地是神圣的?以此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認識到土地和人類息息相關,最后再以“神圣”收束全文,引導學生品味課文意境,感受西雅圖人對土地勝過對生命的愛,從而激發(fā)學生珍愛土地,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體現(xiàn)了“整體——局部——整體”這樣一個完整學習過程。
其次,重點訓練學生快速閱讀,選讀重點及學生概括的能力,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從較多的語言文字信息中篩選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從而達到省時高效的目的:如學習《—夜的工作》—文時,先讓學生快速閱讀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概內容:然后選讀了2—5自然段,了解周總理工作的勞苦和生活的儉樸,并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后進行概括,并結合課文后兩段,進一步感受周總理的偉大人格。
3.營造自主合作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探究閱讀。
我們不是說,讀了《紅樓夢》,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黛玉嗎?對同一段話,對同—個主人公,每個學生的生活體驗不同,自然其個體感悟就千差萬別。教師在課堂上應給學生一個相對充分、自主思考和交流的時間,通過小組辯論,求同存異,而后得出他們認為合理的答案,在這樣一個充分自由,民主黨討論氛圍中學生沒有了羞澀膽怯,沒有了人云亦云,有的是澎湃的激情和智慧的碰撞。如學習《一夜的工作》一文,因為每個人在閱讀過程中會獲得許多個性化的感悟,有的著重感受到總理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有的著重感受到總理簡樸的生活態(tài)度,有的著重感受到了總理平易近人……我在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文章主旨——總理工作勞苦,生活儉樸的甚礎上,創(chuàng)設機會讓學生交流各自的讀后感,并在時間上給予充分保證,鼓勵學生探究閱讀。
二、養(yǎng)成閱讀習慣,提高學生閱讀水平
1.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
課前充分預習是上好課的關鍵,教師在布置預習時不僅要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還應教給他們預習的步驟。面對一篇新的課文,首先應認識并初步理解文中字、詞,讀通課文,然后,借助工具書了解課文作者及寫作背景,最后結合文后思考題再次感知課文,只有學生明確了預習時間怎么做,那么閱讀課文才會思路清晰、有的放矢,久而久之,才會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2.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淡墨水。學生閱讀時隨意性很大,往往是想起來看一會,書一合就忘掉了。我要求學生準備了一個好詞佳句摘抄本,每天閱讀適量的書籍,將認為好的詞語,警句或感悟深的句段進行摘抄,并寫出簡短評論或體會,通過做讀書筆記,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悟,儲備語言,提高分析和理解能力。
三、豐富知識儲備,知行統(tǒng)一
1.擴大學生閱讀量。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大量閱讀名著名篇,熟練背誦經典詩詞,可以最大限度豐富學生知識儲備,由量變而質變,學生對詞句的理解,感悟和鑒賞能力也在這種潛移默化中逐漸提高,厚積而薄發(fā)。
2.走出校門,走向生活,在大自然,在社會中陶冶自己性情,豐富自己的閱歷,延伸自己的感悟。
學生的閱讀感悟,僅限于文本,沒有深厚的生活底蘊,很難把握文章,詩詞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果在春光明媚的日子漫步鄉(xiāng)村、田野??谥姓b讀:“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我想心中感受到的就不僅僅是花、是鳥, ?更是滾滾而來的春意,是知覺、味覺、觸覺都承載不了的大自然春光。我們讀了《跨越百年的美麗》,知道居里夫人不僅外表美麗端莊,更永恒的是她執(zhí)著的科學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態(tài)度。當我們走入社會,走進生活還能感受到許許多多這樣看得見,摸得著的美麗,農人的純樸,爽直,老大娘的熱心助人,小姑娘邊操持家務邊勤奮學習的身影……這種美麗更具體、更生動,在知行統(tǒng)一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才會不斷有質的飛躍。
總之,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學應把閱讀教學放在首位,把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提高學生語言素質的重要一環(huán),最終達到使學生熱愛讀書,學會學習。
參考文獻
[1]陳娉舒.《看看博導們在讀什么書》《中國青年報》.
[2][美]珍妮特.沃斯[新西蘭]戈登.德萊頓著,顧瑞榮,陳標,許靜譯.《學習的革命》
[3]《勸學》(《古文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