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的方法,提出教學建議:以興趣為主,激發(fā)自主學習動機;問題驅動,擴大自主學習參與面;閱讀感悟,訓練自主學習思維;教給方法,充實自主學習過程;轉變模式,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 自主學習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3A-0098-02
一直以來,“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因為極其沉悶和不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而受到學生的排斥。對此,一線教師一直致力于探究一種教學行為,期盼可以轉換教與學的關系,充分迸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結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筆者認為,自主性學習的行為就是一種啟發(fā)式的教學行為,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自主探索學習方法。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開展自主學習,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有著重要作用。
一、以趣為主,激發(fā)自主學習動機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是對未知事物和較為抽象的事物充滿好奇,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在開課環(huán)節(jié)就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此激發(fā)他們的自主學習動機。
比如,教學馬克·吐溫寫的《金錢的魔力》一文時,考慮到很多學生對明星比較感興趣,所以筆者在開課伊始就出示王寶強、鄧超、撒貝寧的肖像漫畫圖片,并讓學生大聲喊出他們的名字。對此,學生十分激動,課堂氛圍頓時活躍起來。然后,筆者出示一幅描摹自己的肖像漫畫圖片,讓學生猜一猜是誰。由于這些肖像漫畫是學生所熟悉的,因而學生都能猜出這些肖像漫畫中的人物,這時,筆者再提出讓學生讀課文《金錢的魔力》,然后嘗試畫出托德、老板和“我”的肖像漫畫圖,并提示學生“肖像漫畫即是以夸張和變形的手法來表現(xiàn)杰出的人物(也有反面角色),畫畫時最好能突出其特征,體現(xiàn)其明朗的性格”。這樣,學生就會興致盎然地研讀課文,并掌握文中不同人物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征,最終輕松掌握“根據(jù)課文內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點,體會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這一學習重點。
二、問題驅動,擴大自主學習參與面
學啟于思,思源于疑。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還應該引導學生思考,并學會質疑提問。學生質疑提問的過程也是一種自我嘗試、自我思考、自我提問的過程。學生在質疑中進行了思維的碰撞,進行了主動探究,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再用學生提出的問題喚起其他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就有助于擴大學生的自主學習參與面,促使學生從自身的角度思考和研究新的問題。
例如,學習《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時,學生雖然可以借助課文插圖理解詩意,但是,不一定能夠依照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地感受詩歌語言的意境美。對此,筆者采用問題驅動法提問:“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然后,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進行自主學習。最后,讓學生提出讀書過程中的質疑。很快,學生就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廬山在什么地方?”“什么是瀑布?”“怎樣才能讀出這首詩的韻律美?”“詩人為什么把廬山瀑布的特點歸納為‘飛和‘直?”“瀑布的水流真有那么快、那么陡嗎?”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打破了串問串解的教學傳統(tǒng),促使學生在“問題堆”里討論,主動釋疑解疑。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始終是課堂學習的主體,體現(xiàn)了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
三、閱讀感悟,訓練自主學習思維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毙W生因為成長環(huán)境和經歷的不同,對閱讀文本的理解會出現(xiàn)差異。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個性化閱讀,讓學生從不同的出發(fā)點和不同的角度理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形象。
比如,教授《翠鳥》第二課時之前,筆者先讓學生復習回顧文章主要寫了翠鳥外形的美麗、翠鳥捕魚動作的敏捷這兩個方面的特點,細細品味這兩個特點就是這篇文章的關鍵,也是第二課時的學習目標。隨后,筆者提出問題:請你選擇翠鳥的一個特點進行自主學習,用橫線劃出相關的句子,用三角符號標出相關的詞語,并在旁邊寫下體會。如此一來,學生可以選擇自己的學習目標,一邊默讀課文,一邊開展探究式學習。對于學生的閱讀體會,筆者還鼓勵他們在小組內或班級上分享,而不是把文章的情感強加到他們的身上。教師放手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發(fā)點品悟文章的語言,從而加深自主學習的體驗。長期以往,學生在這樣的自我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就會形成一種自我構建知識的習慣,這也是訓練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過程。
四、教給方法,充實自主學習過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中,學生雖然產生了學習興趣,但是,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就無法學得輕松、愉快。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弊灾鲗W習最重要的是學法指導,因為只有擁有學法作為學習的保障,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才會長期持續(xù)下去。
《桂林山水》一文中分別用一段話描寫了桂林的水靜、清、綠和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段落的構造和寫法大致相同:首先段落都是由三個句子組成,其次在段落的開頭運用了對比開頭,表現(xiàn)作者對桂林山水的喜愛和贊美,接著運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山和水的特點。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教給學生歸納段落的方法(讀課文—找寫法—品特點—誦句子),然后放手讓學生運用這樣的方法學習桂林的山這一段,從而達到自主讀書、遷移學法的目的。久而久之,學生便能掌握方法,內化知識,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不僅是閱讀課上,在習作課上也可以進行學法指導。記得一次在教學《餅干童話》習作比賽課時,筆者播放輕柔的音樂背景,用餅干作為道具,擺出了一個小熊在海中劃船的圖,然后讓學生觀察圖片,編一段童話。隨后,筆者通過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歸納編寫童話的方法:發(fā)揮想象,擬人手法,有所啟示。最后,讓學生在課外通過自主學習收集童話片段,進一步感受課上所領悟到的編寫童話的方法,以及嘗試寫一篇簡短的童話故事。通過布置課后自主學習活動,學生經歷了“感知—歸納—鞏固—運用”的過程,這也是一種自主學習能力的內化過程。
五、轉變模式,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教育學認為:最有魅力的教學,就是使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打破一般的閱讀教學常規(guī),如可以在閱讀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或者突破課堂40分鐘的局限,延伸至課外,或者打破文本的限制,使文本內容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進行重組,讓學生的思維與知識產生共鳴,從而促進學生形成真正屬于自己的閱讀能力。
教學《梅花魂》一課時,由于學生無法親身感受外祖父無法回國的痛苦,同時受到語言文字局限、理解想象能力不強、生活體驗貧乏等限制,因而無法通過課文抽象的語言文字深切感受梅花的精神。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轉變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閱讀課堂教學模式,利用“從哪看出外祖父愛梅花?梅花的精神是什么”這兩個問題促使學生在課前或者課中利用平板進行自主學習。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課文、自行查閱資料等方式學習文中的描寫外祖父的五件事,以及結合收集到的梅花的圖片和資料,感悟、想象,在腦海中再現(xiàn)梅花的精神。隨后,鼓勵全班學生開展學習交流活動,可以結合自己搜集到的梅花圖片談談梅花的精神,或結合自己搜集到的梅花的視頻、歌曲和有氣節(jié)的中國人的視頻談中國人的精神。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只需要提醒學生抓住“梅花魂”這條主線,就能使學生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與文本展開對話,進而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
總之,語文學習應該是體現(xiàn)學生閱讀個性化的過程,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既可以為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搭建平臺,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作者簡介:顏斐(1982— ),女,壯族,一級教師,南寧市教學骨干,西鄉(xiāng)塘區(qū)優(yōu)秀教師,曾獲得自治區(qū)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課比賽二等獎、南寧市小學語文教學技能比賽一等獎、南寧市習作教學比賽一等獎,現(xiàn)為南寧市秀田小學教導處主任,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