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迪力·阿布力孜
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龍形玉佩
在中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玉文化代表著中國古老文明的精髓,“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種不屈的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傳承至今。從3000 多年前,甚至更早和田玉進入中原地區(qū)起,即受到人們的喜愛。人們將這些純?nèi)惶斐傻氖^雕琢成他們喜歡的裝飾品,陳設(shè)在室內(nèi),或隨身攜帶,點綴著他們的生活。與此同時,人們把玉器作為一種精神寄托,要像玉一樣堅韌不拔,像玉一樣緘默,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
玉不琢不成器。和田玉產(chǎn)自新疆和田,對中華民族玉文化的形成、發(fā)展功不可沒。和田玉只有進入中華民族文化視野,被雕琢成精美的玉器時,才能體現(xiàn)它的價值,才能使和田玉散發(fā)出迷人的光彩。2018年自治區(qū)博物館舉辦的《解憂故里——徐州漢代文物精品展》展出了漢代楚國117 件珍貴文物,其中最值得關(guān)注的是金縷玉衣在內(nèi)的20 余件和田玉琢磨的玉器,這些玉器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每一件都十分精美,代表了中國漢代玉器制作的標高、水平。
用和田玉制作的金縷玉衣,是漢代帝王們夢寐以求的,而自治區(qū)博物館展出的金縷玉衣,正是用和田玉制作的。這件獅子山王墓出土的金縷玉衣被陳列在突出的位置,使觀眾能近距離觀賞到這件江蘇省徐州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從有關(guān)資料獲悉,2000 多年前,不遠萬里從新疆和田到江蘇徐州的玉石,被銳利的工具切割成玉片,再對每片玉鉆孔,打磨,然后用一條條金絲將這些玉片連接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金縷玉衣。共使用了4000 多塊玉片。玉片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半圓形、月牙形等形狀,最大的鞋底片近9 平方厘米,最小的手套片不到1 平方厘米,有的厚度還不到1 毫米。
為什么帝王們死后希望用用玉,特別是和田玉隨葬,而且被包裹在嚴嚴實實的金縷玉衣里呢?漢朝人相信美玉凝聚了天地之精華,只有包裹在玉衣里,才能使身體長久的完好保存,永遠不朽才能使自己的靈魂依附在身體上,在另一個世界也就是陰間也能過正常的生活。但是,被“金縷玉衣”包裹的帝王們,并沒有如愿以償,他們的尸骨早已腐爛成泥。據(jù)說全國各地出土過70 余具玉衣(有金縷玉衣、銀縷玉衣和銅縷玉衣),絕大部分都被盜墓者破壞過,完整的極少,這件獅子山王墓出土的金縷玉衣也未幸免于難。楚王下葬100 多年后的王莽時期,一群盜墓賊在陵墓上挖出一個洞,抽走了玉衣的全部金絲,玉片被散落一地,楚王的尸骨也被擱置一旁。2000年多年過去后,當?shù)匚奈锕ぷ髡?,用新做的金絲將這些散落的玉片重新編織起來,使楚王的玉衣恢復(fù)如初,才使我們得以在現(xiàn)代化的展廳里觀賞到2000 多年前的金縷玉衣。
楚王墓出土的龍形玉佩有單體龍形佩和復(fù)合式龍形佩兩類。單體龍形佩依據(jù)佩掛方式和造型的不同,又可分為橫式龍形佩和豎式龍形佩兩種。橫式龍形佩的龍身呈多曲狀,龍尾內(nèi)卷,龍身中部上方有穿孔,佩帶時作橫直狀。這種龍形玉佩流行于春秋戰(zhàn)國至西漢前期,西漢中期以后雖偶有發(fā)現(xiàn),但已不是主要的玉佩了。豎式龍形佩的龍身呈“S”形,頭部上方有穿孔,佩掛時作豎立狀。
這件龍鳳紋玉璜,是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眾多玉璜中最為精美的一件,出土于甬道中。系用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璜體上下兩側(cè)和兩端皆減緣形成牙槽,而中部較大部分減緣則與一般玉璜不同。玉璜兩面紋飾相同,毎面以穿孔為中心,中間為一獸面紋,兩側(cè)各雕一龍,龍首一側(cè)為鳳喙,龍身旁布滿鳳羽。龍身外各雕4 條相互虬曲盤繞之龍。整件玉璜全部采用淺浮雕,兩面共雕飾20 條龍、4 只鳳鳥和2 個獸面,即使穿系孔的周邊亦浮雕出圓廓,不留空白,雖構(gòu)圖飽滿,卻密而不塞,給人以龍鳳呈祥之感。構(gòu)圖奇妙,工藝精湛,令人叫絕。
金縷玉衣 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西漢)
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璜
江蘇獅子山楚墓出土的玉帶鉤
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沖牙,形似玉觿但較粗鈍。此件玉沖牙作龍形。龍身飾勾連谷紋,內(nèi)側(cè)有透雕的龍鳳卷云紋附飾,構(gòu)思新穎,紋飾流暢。沖牙為古代成組玉佩的組成部分,位于佩飾的最下方,一般為左右各1 件。
《詩經(jīng)·鄭風·女曰雞鳴》:“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泵珎髟疲骸半s佩者,珩、璜、琚、瑀、沖牙之類?!庇駴_牙出現(xiàn)于西周,而盛行于東周。陜西長安張家坡西周墓中曾發(fā)現(xiàn)形似沖牙的玉龍紋觿。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江蘇吳縣嚴山春秋吳國玉器窖藏以及河北平山戰(zhàn)國中山國墓都曾出土玉沖牙。兩周時期的沖牙多作龍形或簡化的龍形,獅子山楚王墓所出玉沖牙龍頭更為形象化,龍身一側(cè)加上透雕的附飾,造型更為優(yōu)美。
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這件玉璧,直徑22米,青玉制成。璧面紋飾以同心圓繩紋分為兩區(qū),內(nèi)區(qū)為渦紋,外區(qū)為四組變形夔龍紋紋結(jié)構(gòu)奇特,龍頭雕出額頭及鼻梁,嘴不明顯下部兩側(cè)各有兩條粗陰線,兩個飄帶狀角向延伸,將龍身纏繞。根據(jù)該玉璧的尺寸和質(zhì)測,應(yīng)屬殮玉。
經(jīng)專家們考證,金縷玉衣的主人是西期第三代楚王劉戊。劉戊的祖父叫劉交,高祖劉邦的弟弟,劉邦建立了漢朝以后,把劃分為幾個諸侯國分封給自己的兄弟,劉封為楚王,也就是第一代楚王,劉交的子孫王位,劉戊作為第三代楚王,和當時中央政皇帝——漢景帝是堂兄弟,地位非常顯赫戊參與“七國之亂”謀反未果,楚王家族為身利益,權(quán)衡利弊,勸其自縊,以死謝罪贏央王朝的諒解。他自殺后,楚國宮廷考慮是反國之王,一旦朝廷下詔書,必然不能享者之禮,于是匆忙將劉戊下葬,給中央政府“即成事實”,結(jié)果漢朝廷接受了這一事實從劉戊死后,劉戊家族敗落下來,皇親國戚住地沒有他們的一寸地盤,皇族宗籍里找他們的名字,王侯將相都不敢和他們打交道戊的后代消聲匿跡。
劉戊畏罪自殺時,劉戊的孫女還未出生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又將罪臣之后的劉解擔起出使西域的重任,一雪祖輩留下的恥辱.5 厘內(nèi)外。龍,鼻兩側(cè)地推
漢時是漢天下交被世襲府的。劉保自得中到其受王一個。自的居不到,劉。太憂承。
烏孫與漢朝的關(guān)系比較密切。公元前121年(漢元狩二年),匈奴渾邪王歸降于漢,漢先后設(shè)河西四郡,對前往西域?qū)嵤┬姓芾怼h武帝劉徹為了進一步削弱匈奴的勢力,“斷匈奴右臂”,并與西方大夏等國開展外交和貿(mào)易,于公元前119年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同烏孫進行聯(lián)系,公元前110—105年(元封)中,烏孫昆莫王以1000 匹馬為聘禮,向漢皇室求婚。漢武帝封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為公主,嫁與烏孫昆莫獵驕靡。后來,漢朝又將第三代楚王劉戊的孫女解憂封為公主,嫁給繼位的昆莫軍須靡。通過兩次和親,烏孫與漢朝的關(guān)系日益親密。公元前60年(漢神爵二年),匈奴西邊的日逐王歸降漢朝。漢朝命鄭吉為西域都護,管理天山南北的廣大地區(qū)。
解憂公主生性潑辣,為完成漢朝使命,竭心盡力。解憂公主在烏孫長達半個多世紀,對烏孫和西域“城郭諸國”的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都有重要影響。公主和烏孫昆彌一起連續(xù)上書,要求漢朝發(fā)兵和烏孫一起夾擊匈奴,終于大敗匈奴,并使之衰落。公主的長子元貴靡、孫星靡、重孫雌栗靡和孫伊秩靡等,世代相繼為烏孫大昆彌(王)。解憂公主一生經(jīng)歷了漢武帝、漢昭帝和漢宣帝三代,在烏孫生活了50年。她是老楚王劉戊的孫女,17 歲左右接替細君公主遠嫁烏孫國王軍須靡,后嫁于翁歸靡和泥靡,先后生下元貴靡、萬年、大樂和弟史等兒女。泥靡在位時聯(lián)合匈奴違反與漢朝結(jié)好的政策,解憂公主和侍女馮嫽毅然協(xié)同西域都護府等漢軍將領(lǐng)平定了內(nèi)亂,確保了烏孫和西域的穩(wěn)定,為漢朝和烏孫的世代友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與解憂公主一起前往西域的侍女馮嫽,也是位杰出的使者,與劉解憂相互慰勉,立志安居烏孫,為解憂公主出謀劃策、奔走斡旋。后來馮嫽遵朝廷之命,以使節(jié)身份代表劉解憂訪問鄰近各國。向各國國王贈送禮品,宣揚漢朝政策。各國君臣見漢朝以女子為使,大方謙恭,善于辭令,尊稱她為馮夫人。
烏孫國自狂王以后,漢立解憂公主長子元貴靡為大昆彌,烏就屠為小昆彌,均賜以漢朝的印綬。常惠將三校屯田赤谷,劃分烏孫的人民和地界,大昆彌領(lǐng)6 萬多戶,小昆彌轄4 萬余戶。烏孫的大吏、大祿、大監(jiān)等高級官員亦均佩漢朝的金印紫綬。
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這些玉器,表現(xiàn)出濃郁的楚文化特征,反映了漢代玉器雕刻的高水平。與此同時這些精美絕倫的玉器背后,反映了張騫出使西域之前,漢朝就與西域有著密切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和田玉石沿古老的玉石之路,被輸送到內(nèi)地,雕刻成具有深厚中華文化內(nèi)涵的藝術(shù)品,供人們欣賞、收藏。這些和田玉器,構(gòu)成和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獨特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