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華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加快,高中歷史教學滲透五大素養(yǎng)的發(fā)展道路逐漸明確,教師圍繞五大素養(yǎng)知識和內容對歷史教學進行了優(yōu)化和設計,取得了豐富的教學實踐成果。本文以家國情懷為例,分析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的滲透策略,為提高歷史教學效果、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出謀劃策。
【關鍵詞】家國情懷;高中歷史教學;滲透策略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滲透家國情懷教育,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感受家國情懷的內涵,通過歷史學習了解家國情懷的必要性,努力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有擔當、有抱負、有責任的新時代人才,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合格接班人。
一、家國情懷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的必要性
社會思想文化、價值觀多元的今天,如何幫助高中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是高中歷史教學必須要思考的問題。高中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一方面學生心智發(fā)展尚不成熟,對任何文化類的內容都有濃厚的興趣;另一方面網絡時代,高中生對外了解信息更加便利,更容易受到各類思潮的影響。在此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顯得尤為必要。
滲透家國情懷的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高中生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必須要做好家國情懷的教育工作,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的認同,將自身發(fā)展與國家發(fā)展融合在一起,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讀史使人明智,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學會從歷史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培養(yǎng)學生唯物史觀,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國家千年發(fā)展與變遷,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的認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責任意識,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國家發(fā)展與自身的責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堅持以身作則的原則,切實做好家國情懷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滲透工作,讓學生了解到自身發(fā)展與國家發(fā)展的關系,從而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樹立民族榮譽感。
二.家國情懷教育在高中歷史教育中滲透策略
1.深挖教學教材內容,滲透家國情懷教育
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家國情懷教育的滲透離不開教學教材的挖掘,要進一步提高對文化教材內容的重視,通過歷史文本進行引申,以此來幫助學生樹立家國情懷意識。高中歷史教材中,無論是近代史還是現代史,課本內容在組織過程中都滲透濃厚的家國情懷,字里行間體現出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人的主觀能動性。歷史是由人創(chuàng)造而來,各國的歷史是由各國人民創(chuàng)造而來,因此作為個體在學習歷史時必須要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國情,了解中國發(fā)展的過程,形成對祖國的強烈認同。當前社會文化思潮具有復雜性,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流的同時也存在很多的腐朽思潮,這些思潮隱藏很深,腐蝕著當代青年人的思想。以歷史虛無主義為例,其通過“戲說”“惡搞”歷史的方式,歪曲歷史史實,妄圖否認歷史真相。而通過教學教材內容的挖掘,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歷史中堅持以史實為本,在抵制歷史虛無理論的同時,滲透愛國情懷教育,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思想。
以人教版《抗美援朝》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時通常會以抗美援朝的歷史背景、歷史意義為重點開展教學工作,通過歷史背景的介紹讓學生了解出兵朝鮮的必要性,以歷史意義的介紹幫助學生了解朝鮮戰(zhàn)爭勝利對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性,以此來幫助學生樹立家國情懷,而對于朝鮮戰(zhàn)爭的具體細節(jié)、具體過程講解比較淺。這種方式,學生對朝鮮戰(zhàn)爭的理解只有“頭”和“尾”,對歷史史實沒有足夠了解,加之學生對當時的年代理解比較淺顯,很難樹立對朝鮮戰(zhàn)爭的正面評價。因此,部分學生在面對惡搞朝鮮戰(zhàn)爭英雄時,缺乏歷史定力,很容易被錯誤思想所引導,被否認英雄人物所引導,進而對朝鮮戰(zhàn)爭的歷史背景、歷史意義和性質產生質疑,出現歷史虛無主義苗頭。因此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對朝鮮戰(zhàn)爭教材的挖掘,注重歷史史實、史料的補充,特別是邱少云等戰(zhàn)斗英雄的事跡介紹,讓學生在課下整理邱少云等戰(zhàn)斗英雄的事跡內容,讓學生主動整理朝鮮戰(zhàn)爭的相關歷史素材補充到教材當中,可以幫助學生在整理素材的同時加深愛國主義思想,加深對國家的認同。
2.注重言傳身教,滲透家國情懷教育
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是學生歷史情感的第一責任人,教師對歷史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歷史的態(tài)度,因此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教師的言傳身教,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思想。高中歷史教師一直是被學生稱為最有魅力和最憂國憂民的人,這是由歷史學科教育和背景所決定的,教師在教學過中要把家國情教育滲透教育當中,以自身實際行動感染學生,讓學生了解家國情懷的真正內容。
以人教版《鴉片戰(zhàn)爭》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常是以虎門銷煙為切入點,然后進行鴉片戰(zhàn)爭內容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了解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具體學習過程中,教師會采用中外對比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當時封建君主專制的落后和閉關鎖國的愚昧以及英國作為當時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性。但這種教學方式過于客觀,學生只是單純地學習理論知識,并沒有感受到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融入自己的感情,在言傳身教中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家國情懷,從而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在虎門銷煙中,為什么要禁鴉片,因為當時的鴉片嚴重危害了中國人的身心健康,削弱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損害了國人的健康(搭配史料圖片)。教師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要表現出對當時人們的憤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緒要滲透在語言和教學動作中,從而渲染整個教學氣氛,讓學生感同身受。通過這種方式,自然會引發(fā)學生對歷史的情感共鳴,在學生心理搭建起正確的歷史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同時,教師還可以以鴉片為引,分析現在的毒品對青年人的迫害,以新聞等事實告訴學生每年都會有緝毒干警因為緝毒而犧牲的消息,讓學生了解到“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因為有人為你負重前行”,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懷。
3.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滲透家國情懷教育
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擺脫傳統以說教為主的方式,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學生對歷史產生了興趣才會接受歷史,才能滲透家國情懷,才能讓學生真正認同祖國,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采用新的教學模式,包括翻轉課堂、微課等方式,從多個角度為學生呈現歷史,還原歷史,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發(fā)展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將所學的史實置于具體的失控條件中進行考察,從而了解在當時環(huán)境中人和事發(fā)生的必然性。
以人教版《辛亥革命》教學為例,學生在學習了辛亥革命內容以后,部分學生產生了疑問,辛亥革命發(fā)生前已經發(fā)生了很多次的起義,包括鎮(zhèn)南關起義、黃岡起義、黃花崗起義等,這些起義都以失敗告終,而且有很多人失去了姓名,那么為什么還會有武昌起義,這些人明明知道可能會死路一條,為什么還要進行起義,這不是傻嗎?特別是武昌起義,搞那么大,萬一失敗了多丟人?這些思想很符合當代青年人的想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不注重對這種思想的引導,很容易使學生思想產生偏差。因此教師在教學《辛亥革命》時,可以結合林覺民的《與妻書》,生動形象地為學生講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渲染家國情懷,讓學生在閱讀和學習林覺民的《與妻書》時,感受到林覺民對妻子深深的愛和對處于水深火熱中的祖國深沉的愛,闡述一個深刻的道理:沒有國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會有個人的真正幸福,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對武昌起義的強烈認同,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三、結語
家國情懷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滲透必須要充分考慮歷史課堂教學的結構,從教學教材、教學教師、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優(yōu)化,要本著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切實圍繞家國情懷教育做好教學安排,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只有這樣,才能讓高中生的青年夢更好地融入中國夢當中,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蔣軍.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19(02).
[2]唐曉杰.高中歷史教學中新情境的創(chuàng)設及其運用探究[J].考試周刊,2019(03).
[3]陳榮圣.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滲透——以《正面戰(zhàn)場的抗戰(zhàn)》為例[J].考試周刊,2019(01).
[4]夏美娜.用心上有溫度的歷史課——從“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說起[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