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平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多種心臟病的臨床終末階段,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率加快,且隨著心率水平不斷提高,CHF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風險也會迅速提高。目前臨床多采用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拮抗劑等藥物降低心率,但上述藥物具有一定降壓和負性肌力作用,有加重CHF患者病情的風險[1]。伊伐布雷定是一種竇房結(jié)起搏電流選擇性抑制劑,可在不影響患者心肌正常收縮功能的基礎(chǔ)上降低竇性心律[2],但目前關(guān)于伊伐布雷定對CHF伴竇性心動過速患者療效的報道尚少。本研究以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鄭州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106例CHF伴竇性心動過速患者為研究對象,比較伊伐布雷定與比索洛爾在CHF伴竇性心動過速患者中的應(yīng)用效果。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鄭州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106例CHF伴竇性心動過速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A、B兩組,每組53例。A組男30例,女23例;年齡55~76歲,平均(66.48±4.71)歲。B組男29例,女24例;年齡56~78歲,平均(66.61±4.8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許可。
臨床資料完整;年齡<80歲;存在心衰史,左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35%,紐約心臟協(xié)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級Ⅲ~Ⅳ級;心率>100次/min;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存在心臟瓣膜??;心源性休克;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肺部疾?。淮嬖谛呐K手術(shù)史;合并惡性腫瘤;精神障礙;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
兩組患者均接受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改善心肌能量代謝類藥物治療。對于存在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給予對癥治療。A組患者口服富馬酸比索洛爾片(Merck KGaA,國藥準字J20170042),起始劑量為2.5 mg/d,根據(jù)患者病情每周可增加藥量2.5 mg/d,最大藥物劑量為10 mg/d。B組患者口服鹽酸伊伐布雷定片(Les Laboratoires Servier Industrie,國藥準字J20160093),初始用量為2.5 mg/次,2次/d,根據(jù)患者病情可逐漸加量,最大劑量為7.5 mg/次,2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xù)用藥2個月。
使用超聲心動圖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LVEF等心功能指標;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靜息狀態(tài)下心率和6 min步行距離(6 minute walking distance,6MWD);取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檢測其血清腦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
采用Excel、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定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LVEDD、LVESD、LVEF相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LVEDD、LVESD均減小,LVEF均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LVEDD、LVESD、LVEF相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 P<0.05
LVEDD(mm)LVESD(mm)LVEF(%)組別 例數(shù)治療前 治療后A組 53 64.61±4.27 59.63±4.07a 51.08±3.59 46.13±3.52a 31.75±3.18 41.69±4.63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前 治療后a B組 53 64.38±4.51 59.28±3.75a 49.82±3.74 45.84±3.66a 31.88±3.30 42.08±4.41a t值0.270 0.460 1.769 0.416 0.207 0.444 P值0.788 0.646 0.080 0.678 0.837 0.658
兩組患者治療前心率、6MWD相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心率均降低,6MWD均變長,B組患者心率較A組低,6MWD較A 組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率和6MWD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率和6MWD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 P<0.05
心率(次/min)6MWD(m)組別 例數(shù)治療前 治療后A組 53 113.64±7.28 68.95±5.44a 186.91±12.49 370.63±31.69治療前 治療后a B組 53 114.95±7.04 62.17±5.20a 187.15±12.63 395.19±33.52a t值0.942 6.559 0.098 3.876 P值0.349 <0.001 0.922 <0.001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清BNP水平相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BNP水平均下降,B組患者血清BNP水平低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BNP水平比較(±s,pg/mL)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BNP水平比較(±s,pg/mL)
注:與治療前比較,a 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A組 53 758.43±56.93 316.95±37.95 a B組 53 760.29±58.41 272.84±35.27a t值0.166 6.198 P值0.868 <0.001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顯示靜息心率是影響CHF患者預(yù)后的重要因素,心率過高會給患者心臟帶來較大負擔,易導致CHF患者病情惡化。李明臣等[3]研究結(jié)果提示,積極控制CHF患者心率可有效提高CHF的臨床治療效果,且對降低患者再入院率具有積極作用。隨著現(xiàn)代醫(yī)藥學的快速發(fā)展,目前臨床可供選擇的抗心率失常藥物種類也在不斷增多,比索洛爾就是臨床常用的降低心率藥物,但該藥物具有一定負性肌力作用,故在臨床應(yīng)用過程中限制較大,心源性休克、房室傳導阻滯、失代償性心衰患者均不適用,且比索洛爾控制心率效果有限,部分患者接受最大劑量治療后心率仍維持在較高水平[4]。
伊伐布雷定是首個用于臨床的特異性If抑制劑,可以阻斷竇房結(jié)起搏細胞動作電位0時相鈉離子通道,從而降低竇房結(jié)沖動發(fā)放頻率,延長靜息電位達到動作電位的過程,最終達到降低心率,減輕心肌耗氧量的作用。不僅如此,伊伐布雷定還能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心功能,降低心肌炎癥反應(yīng),調(diào)節(jié)竇房結(jié)自律性,預(yù)防異常竇性心動過速、竇房折返性心動過速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從而提高臨床整體治療效果[5]。本研究對比了比索洛爾和伊伐布雷定治療CHF伴竇性心動過速的臨床療效,研究結(jié)果顯示,接受比索洛爾治療的A組患者與接受伊伐布雷定治療的B組患者,治療后LVEDD、LVESD、LVEF等心功能指標均優(yōu)于治療前(均P<0.05),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B組患者心率和血清BNP水平均低于A組(均P<0.05),6MWD長于A組(P<0.05),心率低于A組(P<0.05)。雖然治療后兩組患者LVEDD、LVESD、LVEF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B組患者治療后6MWD較長,血清BNP水平較低,提示伊伐布雷定在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運動耐量、改善患者預(yù)后方面具有一定優(yōu)勢,且其降低心率作用更明顯。
綜上所述,伊伐布雷定在降低CHF伴竇性心動過速患者心率,提高患者運動耐量方面,效果優(yōu)于比索洛爾,可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