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運志
[摘? ?要]圖片史料作為高中歷史課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教學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在運用圖片史料進行高中歷史教學時,應當尋求正確的運用策略,根據(jù)新課標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圖片進行適當調整,以發(fā)揮圖片史料的最大價值。
[關鍵詞]圖片史料;高中歷史教學;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16-0079-02
圖文結合,是高中歷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方法。對于學生來說,圖文并茂的學習方式,能夠激發(fā)其學習高中歷史的興趣,方便其記憶背誦;對于教師來說,在高中歷史課堂上借助圖片史料對相應歷史事件展開描述,能為學生提供一個情境交融的學習環(huán)境。圖片史料的存在大大提升了師生“教”與“學”的質量與效率,推動了高中歷史教研發(fā)展。
目前為教育者所認可并使用的人教、人民、岳麓等版本的高中歷史教材中,圖片所占的比例較大。以岳麓版(2009年版)必修一作為參考,其中插圖共156張,包括歷史名人圖18張、物類圖32張、事件節(jié)點圖80張、表格統(tǒng)計圖6張、漫畫10張、地圖10張。(注:物類圖泛指除歷史名人、事件節(jié)點之外的相關物品圖,如兵馬俑圖、勾踐劍圖、和氏璧圖等)這些插圖資料準確、內容翔實,能夠客觀地描繪出當時的歷史情景及人物關系,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們在進行教育教學時應當充分利用圖片史料還原歷史,提高歷史教學效率。
在如今的高中歷史教學當中,教師往往忽視了對圖片史料的正確運用。鑒于此,筆者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高中歷史授課的一些方法。
一、對圖片史料的解讀
圖片史料不同于文字敘述,后者注重邏輯表達,而前者則更傾向于將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某個場景、某個環(huán)節(jié)展現(xiàn)出來。黃牧航教授對圖片史料的研究相對透徹,他在《高中歷史教學與評價》中說道:“所有能夠解構、推演歷史的圖片都可稱之為圖片史料。反過來,所有能稱之為史料的圖片都能解構、推演歷史。圖片并非與生俱來,它跟文字、錄像、錄音一樣,都是由人們創(chuàng)造而成,且一經(jīng)出現(xiàn)便成為歷史。因此,圖片本身就具有附帶歷史信息的特性。例如一張圖書宣傳頁、一張電影海報、一張旅游路線圖、一張風景照片。以上圖片并非生而有價,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之后,如果它們還能被良好儲存的話,那么它們的歷史價值便可呈現(xiàn)給大眾?!谑俏覀冎溃瑘D片史料和圖片二者之間的差異便在于,前者彰顯了圖片的歷史意義,而且能夠教會我們用歷史的眼光去思考問題?!笨偠灾瑘D片史料即所有采用圖片形式記錄并反映歷史的材料。在課堂教學當中,我們應當從解構歷史的角度去解讀圖片,并且探索其中的歷史意義。
二、利用圖片史料,提升教學質量
根據(jù)心理學家的研究,人體所有感官中,眼睛和耳朵所能吸收并轉化知識的能力最為出眾,而視覺吸收又占所有感覺器官吸收能力的83%。從記憶效果上分析,人體依靠純粹聽力所獲取的知識,在3小時后的遺忘指標達40%,3天后的遺忘指標達85%,即僅余15%的知識量被人體吸收并記錄在大腦當中;而人體如果依靠純粹視覺進行知識記憶,在3小時后的遺忘指標僅達8%,3天后的遺忘指標為15%,即大腦可擁有85%的知識儲量。由此可知,若能將視覺與聽覺結合起來,人體對于知識的記憶能力將達到“1+1>2”的效果。高中歷史教材中對于圖片史料的重視,恰好彌補了傳統(tǒng)歷史教學中,學生單純依靠“聽”教師講授知識的不足,大大提高了他們對于歷史知識的掌握能力。
高中歷史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用到的圖片史料有歷史地圖、歷史圖片與歷史圖表。不同的圖片史料對應著不同的教學策略。下面筆者將結合具體教學實例進行說明。
1.歷史地圖
歷史地圖在圖片史料中占有重要地位。相較于文字性描述,歷史地圖更加簡明、清晰,能夠直觀地表現(xiàn)當時的歷史形勢。時間與空間是歷史學習中的兩大重要元素,歷史事件基于二者發(fā)生,像這樣利用時間與空間來描述歷史事件的形式即歷史的空間定義。
歷史地圖對于歷史教學具有輔助作用。結合歷史地圖進行課堂教學,能夠為學生展示清晰的地理形勢,有助于他們更好地把握歷史局勢,形成圖像記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地圖。例如,在講授岳麓版(2009年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節(jié)《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時,我們可輔以《新航路開辟圖》(圖1)進行知識講解。首先,從圖中我們能看出新航路開辟的4條主線和途徑之地。教師通過幫助學生讀圖,使學生在大腦中構建出新航路開辟的大致輪廓。其次,我們需教會學生識別圖例、圖注等元素符號,引導他們根據(jù)以上元素聯(lián)系知識點,深化章節(jié)主旨?!缎潞铰烽_辟圖》右下角4條圖例表明了4位航海家所開辟的4條不同的線路,教師可從4位航海家的生平講起,對其堅韌不拔的航海意志進行延伸,旨在激發(fā)學生對于航海逸聞的興趣,提升他們對于新航路開辟的認知。再次,繼續(xù)帶領學生探究關于“新航路開辟”的問題。如新航路開辟的目的是什么?意義如何?影響如何?為什么西班牙和葡萄牙一馬當先,走在開辟道路的最前方?開放性的題目使得學生熱情高漲,踴躍發(fā)言,課堂氣氛立即被調動起來。
2.歷史圖片
歷史圖片在圖片史料中所占比重較大,一般包括歷史名人圖、物類圖、事件節(jié)點圖、漫畫等。它們在生動描述歷史的同時,還能予人以反思。教師在講解相關歷史圖片的過程中,應當帶領學生仔細閱讀圖片,對圖片中的各種元素進行剖析,深度探索圖片所反映出來的問題。若歷史圖片附帶文字,還需挖掘文字注釋的深層含義。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二節(jié)《打破隔離的堅冰》時,我們對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畢加索進行了介紹。但文字敘述往往不夠形象,我們可以先從其作品《格爾尼卡》展開,進而引出下文。授課時,首先讓學生結合圖注自行欣賞《格爾尼卡》,然后教師對作畫背景進行補充:西班牙有一個小鎮(zhèn),名為格爾尼卡。格爾尼卡于20世紀30年代末遭遇德國法西斯襲擊,轟炸機籠罩了整個小鎮(zhèn)上空,成千上萬的小鎮(zhèn)居民遇難。一位畫家由此作了這幅《格爾尼卡》。然后提出問題:這幅畫是哪位畫家的作品?屬于什么藝術流派?這種流派的繪畫特征是什么?接著讓學生分組討論,各組派出代表回答問題。待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又提問:這幅畫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相信所有學生都能夠輕松地回答出來。最后,教師帶領學生一同研究《格爾尼卡》的藝術價值——受傷的馬兒、掌燈的婦女、張開雙臂的男子……這樣就大大加深了學生對于這幅作品的理解。
3.歷史圖表
歷史圖表在圖片史料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卻有著極其珍貴的統(tǒng)計學價值。歷史圖表一般分為大事年表、統(tǒng)計表、示意圖、表格等類型,它們的特征都是以記錄早期信息或列舉對照的形式對某一階段的歷史現(xiàn)象進行映射,披露了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某些變化規(guī)律。歷史圖表相比文字敘述更加具象化,也更加有條理,教師在平時的授課當中,應當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表中數(shù)據(jù),用平均軌跡對數(shù)據(jù)進行縱向以及橫向對比,從而判斷和把握歷史發(fā)展趨勢,并總結其規(guī)律。
例如在講授岳麓版必修一專題三時,我們可以借助書中名為“時間線索”的大事年表(圖2),示意學生抓住“近代史列強瓜分中國”與“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這兩條主線,繼而去學習“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這一知識點。教師可根據(jù)此大事年表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1)敘述1840~1945年之間,列強瓜分中國與中國人民奮起抵抗的史實;(2)敘述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起因與影響;(3)敘述列強對中國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原因以及影響。經(jīng)過對“時間線索”大事年表的解析,學生能夠統(tǒng)籌整個近代史的發(fā)展歷程,大大提升了對教材的認知能力,有助于對高中歷史進行綜合學習。
三、總結
圖片史料是高中歷史教學中強而有力的輔助工具。由于教學時間有限,教材中的圖片史料既多且雜,故教師在授課時,應適當、適時地對圖片史料加以運用,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精挑細選。間或就精品圖片向學生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發(fā)散性的問題,旨在啟迪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發(fā)揮圖片史料的教學價值,實現(xiàn)教育教學高效發(fā)展。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