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達 李瑞寧
摘 要:在實際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往往會忽視簡便計算方法的靈活運用,出現(xiàn)學生只會用簡便方法計算特定的計算題,或解決問題中的計算不會運用簡便方法等現(xiàn)象。通過對比學習來提高學生對簡便計算方法的認識;通過典型題積累鞏固學生對簡便計算方法的運用;通過嚴格閱卷改變學生對簡便計算方法運用的單一認識;
關鍵詞:簡便計算 對比 積累 嚴格閱卷
在《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第二部分“課程目標”中將“總目標”中的“問題解決”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初步學會從數(shù)學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在這里我僅對在解決問題中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簡便計算方法的運用能力來說說我的做法和經驗。
首先說說對“解決問題”這一名詞的理解。解決問題包括兩種情況:一是解決數(shù)學學科的問題,二是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現(xiàn)實生活或其他學科中的實際問題。
在實際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往往會忽視簡便計算方法的靈活運用,他們一貫認為做應用題只要審好題列對算式之后把結果算對,再寫上答就OK,往往忽略計算中的簡便方法運用。而我們做老師的也往往在評審試卷時疏忽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對簡便計算方法的運用問題,這樣一來就會出現(xiàn)這種學生只會用簡便方法計算特定的計算題,而解決問題中的計算不會運用簡便方法的學而不用的兩層皮現(xiàn)象。那么我們就要捫心自問一下,學生學習簡便計算方法有何用?學習簡便計算方法的意義何在?所以,我認為我們必須重視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簡便計算方法的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學生能夠順其自然地把學到的簡便計算方法應用到解決問題當中了,才能在實際生活中有所實踐,通俗點說才叫不白學。
下面我就結合我的實際教學談談在解決問題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簡便計算方法的運用能力。
一、通過對比學習來提高學生對簡便計算方法的認識
在教學中,我經常用對比的方法提高學生對簡便計算方法的認識。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68頁例2題目時我就采用對比計算教育學生對簡便計算要有應用意識。題目是這樣的:一個光盤的銀色部分是一個圓環(huán),內圓半徑是2cm,外圓半徑是6cm。圓環(huán)的面積是多少?學生順利地列出了算式后就放手讓學生自已計算,我提出要求:看誰算得快且對。匯報板演時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按四則運算的順序正常計算,我質疑:有沒有在計算上不是這樣算且正確又快的同學?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學生想到了用乘法分配率來計算。我讓學生自己在下面試試再到板前來寫,當我指名學生把乘法分配率的過程展現(xiàn)出來時,學生個個眼前一亮,我引導學生對比前后兩種計算過程,看看哪種計算辦法好,學生都說用乘法分配率來計算快且準,同時也說自己會這么算但就是沒想到用。實際上,在解決數(shù)學問題時我們會經常碰到在計算過程中能運用簡便計算方法的題目,我們老師要以此為切入點,通過對比的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簡便計算方法的運用能力。
二、通過典型題積累鞏固學生對簡便計算方法的運用
在這里說的典型題,就是指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出現(xiàn)可以用簡便計算方法的一類題目,這樣的題目不但讓學生練習,還要鼓勵他們善于積累。積累是對知識再鞏固的一個過程,積累要具有典型性,延伸性,對比性。積累要隨時隨地——做練習時;與學生討論后;講評完一套試卷時……。比如我在講完一套試卷后就會問學生你有哪些題目印象最深刻?有沒有重點的題目?學生開始是不會獨立做好積累的,我往往會強制性的畫出重點題目讓學生積累,積累多了學生自然就找到了學習的方法。在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書中,必須讓學生積累的關于簡便計算方法運用的有:圓環(huán)的面積;π*1……9的結果;0.5,0.2,0.4,0.6,0.8,0.25,0.75,0.125,0.375,0.625,0.875這幾個數(shù)的分數(shù)小數(shù)間互化;數(shù)學廣角中的一些計算;生活中常用的一些平方數(shù)計算,如15*15,25*25,35*35……當學生學會用積累的辦法學習時,他們就已經為以后的獨立學習打下了基礎。
三、通過嚴格閱卷改變學生對簡便計算方法運用的單一認識
為了能夠讓學生把學到的簡便計算方法學以致用,我還通過嚴格閱卷來改變學生對簡便計算方法運用的單一認識。記得學習圓環(huán)面積這一知識后,我對學生進行了考試,除了考查學生對圓環(huán)面積計算方法的知識外,還考查學生的簡便計算方法的運用,我在評卷過程中把能用簡便計算而學生沒有用到的試卷全做了記號,并相應的扣了分數(shù),我發(fā)現(xiàn)學生都能接受我的做法,并牢記在心,這樣很大程度上培養(yǎng)了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簡便計算方法的運用能力。
四、通過開展競賽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對簡便計算方法運用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的同學報怨:計算器滿大街都在用,咋還讓我們這樣苦苦地算??磥碛嬎銓Υ蠖鄶?shù)學生而言是枯燥乏味的事情,他們從言談中流露出反感。要不怎么說教學是一門藝術呢?知識不能一味地灌給學生,要有像油炸雞骨架的辦法把食之無味的雞架變美味。為了提高學生計算興趣,我都會在上課前準備時間舉行個短小的計算比賽。比如:我會按每列學生數(shù)把幾道簡算題出在一張紙條上,把班級成員按自然列分成組,從后往前傳紙條做題,在規(guī)定時間里哪組做得對又快,小組就獲勝,獲勝小組會收獲一次給失敗小組出兩道計算題作為額外作業(yè)的小懲罰。這樣的活動我常常開展,學生也樂此不疲。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是陶行知的一句話,他告訴我們:“真”比一切都重要。教師要努力成為現(xiàn)代進步教育思想的實踐者,應牢記陶行知先生的話,教學生求真知識,學真本領,有真本事,會真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