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義中
(阜寧縣人民醫(yī)院輸血科,江蘇 阜寧224400)
《臨床輸血技術規(guī)范》要求輸注紅細胞成分或含紅細胞的成份在輸血前必須進行交叉配血[1]。交叉配血是保障臨床輸血安全的最后且是最重要的一步,可發(fā)現血型鑒定錯誤、是否亞型、是否存在不規(guī)則抗體和直抗陽性等因素,確保安全輸血的同時尚能發(fā)現或診斷某些血液疾病。由于微柱凝膠法靈敏度高、特異性好、操作簡單、易標準化、結果可長時間保存等優(yōu)點,在各醫(yī)院普遍使用[2]。目前采供血機構提供的絕大多數為紅細胞懸液,因含的血漿已經很少,故有學者認為可取消次側交叉配血[3]?,F將我們工作中遇到的47例ABO次側交叉配血不合情況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2011年9月至2017年4月本院申請輸血的患者中,篩選出交叉配血試驗出現次側凝集的紅細胞共47例。年齡3d~91歲,中位年齡66歲。
1.2 試劑與儀器 抗A、抗B標準血清由上海血液生物醫(yī)藥有限責任公司提供;A、B、O標準試劑紅細胞由本室自制,分別來自3名獻血者。不規(guī)則抗體檢測試劑(人紅細胞)由上海血液生物醫(yī)藥有限責任公司提供,凝聚胺試劑由珠海貝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微柱凝膠卡由長春博迅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提供。FYQ型免疫微柱孵育器、DT-3A血型血清學離心機由長春博研科學儀器有限責任公司提供。Baso2005-1血清學專用離心機(臺灣貝索公司),顯微鏡。
1.3 交叉配血方法 常規(guī)使用微柱凝膠卡式法,嚴格按試劑說明書操作規(guī)程操作。次側交叉不合時,復核供受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再對獻血者血漿作不規(guī)則抗體篩查和對患者紅細胞作自身對照和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患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時,觀察其是否高于或等于次側交叉凝集強度,并用凝聚胺法再次進行交叉配血。
次側交叉配血不合47例中,受血者直抗陽性36例,占總數的76.6%,患者血型鑒定錯誤8例,獻血者血型錯誤1例,獻血者不規(guī)則抗體陽性2例,分別占 17.0%,2.1%和 4.3%。 47 例交叉配血次則不合原因分析見表1。
表1 47例交叉配血次則不合原因分類
臨床輸血前必須進行交叉配血,確定供血者與受血者血液是否相合,以避免溶血性輸血反應的發(fā)生。
進行次側交叉配血,能夠發(fā)現供血者、受血者血型錯誤。當遇到配血次側有凝集時必須先復核患者和獻血者的ABO血型。附表結果顯示有8例患者血型錯誤被發(fā)現,有臨床醫(yī)生申請單填寫錯誤,輸血科工作人員未按先檢測血型,再交叉配血流程,而是根據所填血型直接交叉配血,此行為嚴重違反操作規(guī)程,應杜絕?;颊邩吮緲俗R錯誤也不能忽視,我們在交叉配血發(fā)現次側不符時,復核受血者血型錯誤,與入院初查血型不符,追查原因為護理人員同時采集兩個患者標本,致張冠李戴。目前采供血機構對獻血者也進行ABO正反定型,但仍存在血型標識錯誤或血型誤定的可能性[4]。我們就遇到1例在常規(guī)交叉配血次側凝集時,復核獻血者血型是“A”被標識為“AB”,從而避免了一次輸血事故。
我們的結果表明患者紅細胞直抗陽性是引起次側交叉配血凝集的主要因素,占76.6%。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是用于檢測患者體內紅細胞是否被不完全抗體和(或)補體致敏。DAT陽性是AIHA的重要診斷依據[5]。故遇此情況時可向臨床醫(yī)生反饋結果,協助診斷AIHA。而交叉配血次側凝集且DAT陽性的病例,其凝集程度均小于或等于DAT凝集強度,說明次側交叉不合的原因是來自DAT陽性,而非抗原抗體反應[6]。即可斷定交叉配血試驗配合,紅細胞可以輸注。雖然DAT陽性是診斷AIHA的一個重要指標,但是DAT陽性并不意味著一個人紅細胞存活期的縮短,其并不是導致輸血無效的真正原因[7]。對于DAT陽性大多數醫(yī)生選擇洗滌紅細胞。近來認為DAT陽性的非AIHA患者及AIHA患者輸注去白紅細胞同樣是安全有效[8]。
供血者體內存在抗受血者紅細胞的抗體也是交叉配血次側不合的一個因素。我們在日常交叉配血中,次側不合有2例為獻血者血漿含不規(guī)則抗體抗E引起。在我國,目前沒有規(guī)定獻血者須進行不規(guī)則抗體篩查[9]。但基于獻血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不規(guī)則抗體,紅細胞血型不規(guī)則抗體在正常人群中檢出率為0.2~3%[10]。國內也曾有專家提出有必要開展對獻血者 (特別是有妊娠史和輸血史)進行抗體篩選和鑒定[11],以減少不規(guī)則抗體進入受血者體內的可能性,確保輸血安全。當進行次側交叉配血出現不合,即對獻血者進行不規(guī)則抗體篩選,證實存在不規(guī)則抗體時,輸血科將試驗結果向采供血機構反饋,避免其血漿類制品用于臨床。同時反饋獻血者,告之有關情況,特別是計劃生育女性,評估其孕育發(fā)生新生兒溶血病風險。特殊罕見的抗體還可貯存作稀有血型檢測使用。隨著重復獻血者增多,經過臨床的反復交叉配血,可提高不規(guī)則抗體檢出率,此不適為目前我國在獻血者中篩選不規(guī)則抗體既經濟又有效的方法。既發(fā)現抗體消除隱患,又避免在獻血者中大規(guī)模篩選,節(jié)約人力、物力、財力,符合我國國情。根據規(guī)定,目前臨床上輸注血漿、冷沉淀和機采血小板時,患者和供血者不進行交叉配血,只是同型或相容輸注,這樣就有可能使供者體內的不規(guī)則抗體輸入患者體內。如患者紅細胞正好有相對應的抗原,就會發(fā)生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不但輸血無效,而且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危害。在日常工作中,存在將這種含不規(guī)則抗體的血漿和冷沉淀早于紅細胞用于臨床的現象。故我們建議采供血機構血漿制劑應在紅細胞使用后再發(fā)于臨床使用(最好在紅細胞有效期35d后再發(fā)于臨床)。
兩種交叉配血方法結合使用,可取長補短。微柱凝膠和凝聚胺均為可檢測IgG抗體的方法。凝聚胺法只有當反應介質中存在紅細胞抗原特異性的同種抗體或自身抗體并在紅細胞與紅細胞之間形成鉸鏈時才能發(fā)生凝集反應,而DAT陽性的非AIHA患者紅細胞表面粘附的非紅細胞抗原特異性抗體,不能在紅細胞間形成鉸鏈,不會發(fā)生凝集反應。故可通過凝聚胺法和紅細胞釋放試驗來判斷微柱凝膠中的次側陽性究竟是由患者紅細胞造成的還是獻血者血漿存在不規(guī)則抗體造成的,也有助于區(qū)分AIHA和非AI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