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摘 ?要:2017年發(fā)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表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意在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1]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所選擇的文學作品,是人類智慧和思想的精華,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審美要素,將它作為審美教育的主要載體,是恰當且必要的。在中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對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中學語文 ?閱讀教學 ?審美教育
名著的閱讀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可以帶領學生在作品中感受、鑒賞和評價美,并從中獲得美的享受。與此同時,也能借助閱讀教學,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味,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2]
但一提及審美教育,人們常會認為它有點高不可攀,甚至過于玄奧。其實,“美”就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一直與我們朝夕相伴。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不過是讓學生透過閱讀,對來自于文本、來源于生活的諸多審美現象進行思考。只要當孩子們伴隨著閱讀而有所感、有所思時,他們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一次“審美”。
一、觸摸靈魂,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
文字,本是沒有情感的。作者的精心雕琢,才賦予了文字表情達意的功能。無論何種題材、體裁和風格,作者豐沛的情感總會在字里行間自然地表露出來。閱讀,能讓學生的心靈與作品靈魂碰撞在一起。它以一種特殊的參與方式,讓學生設身處地地進入到作者內心,與之溝通交流。當學生在為寄人籬下、仍無比清高的黛玉淚濕枕巾,為逆來順受,不思反抗的閏土感慨哀嘆,被剛毅堅強、堅貞不屈的保爾·柯察金所折服時,他們就已經是在閱讀過程中觸摸到了文本的靈魂,與作者進行一種內在精神和觀念的接觸與交流。
這些有形或無形的反饋,以及閱讀過程中獨特的體驗,正是一個學生展開審美實踐的過程。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開展審美教育,就是希望通過文學作品的感染力,把學生引入美的意境中,使他們在與作者、作品的交流中得到美的熏陶,讓年輕的心靈在閱讀中陶冶性情、感悟真誠和啟迪心靈,從而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
二、深入文本,實現多層次多感官的審美實踐與體驗
朱光潛先生在《談美》一書中曾說:“語文學科所講的審美教育,主要是指通過靜態(tài)的文字、圖片、動態(tài)的聲音、影像等方式,以語言為媒介,以文學藝術形象為力量,通過教育者集中的對受教育者施加正面的引導,通過影響受教育者的情緒與感情,培養(yǎng)其感知美、欣賞美、認識美以及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3]因此,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只品析作品語言、感悟作品主題是遠遠不夠的。文學作品之所以美,是因為其具有多面性,其文本內集合了眾多的審美要素。教師只有深入文本深處,處理好文本所蘊涵的豐富的審美信息,并有意識地優(yōu)化審美信息的傳遞方式,將詩歌、音樂、繪畫、戲劇等藝術形式與文本進行有機融合,才能在閱讀教學中加大學生審美的容量,文本中優(yōu)美深遠的意境、豐富細膩的情感和真實鮮活的形象,也才能通過這種多層次多感官的實踐和體驗,達到豐富審美體驗、發(fā)展審美思維的目的,繼而適應學生的審美需要了。
例如,教師在進行《湘行散記》閱讀教學時,可以將學生的聽、視覺等器官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通過愉悅輕松的配樂朗讀,化無聲為有聲,借助文字與音樂的結合去感悟作品中意和情。此時的閱讀教學,其實質就是充分挖掘作品本身豐富的審美要素,以一種理性與感性融合的形式完成審美教學。當文學作品中抽象與形象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時,那些過去略顯乏味的知識傳授,就能與豐富多樣的美感體驗結合起來了。這樣,我們在完成閱讀教學的同時,在強化學生的認知的基礎上,自然就通過多層次多感官的審美實踐和體驗,讓學生學會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和欣賞美,學生的整體素質自然就能得到有效地提升。
三、提升意識,引導學生逐步構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對處在中學階段,特別是處在審美意識和認知能力都比較低的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可以借助美學知識的傳播及教育,在感知美、欣賞美的同時,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認知能力,并進行審美觀念上的構建。例如,學生在熟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文本,并開始形成個人觀點時,教師就必須抓準時機,促成學生與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等的對話,讓學生走進作者和人物角色的心靈世界。同時,引導學生進行自我關照,在反思中升華情感,構建起正確的審美認知。
保爾·柯察金正視苦難、反抗命運,以及追求理想的歷程,以一種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讓學生明白:即使再平凡的生命,也能在與命運的激烈碰撞中迸濺出耀眼的光芒。這種震撼,能給他們蒼白的心靈帶來難以言喻的精神力量。教師在完成閱讀教學時如能有意識地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那么文本中富有生命力的形象、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自然就進入學生的內心,繼而也就能引導他們構建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了。
從2017年9月開始,全國基本統(tǒng)一使用部編本教材。這次的教材改革,更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要求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此時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對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建立良好的審美意識有著極大的幫助。身為中學語文教師,就更應該注重閱讀教學與審美教育的結合,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完成多層次多感官的審美實踐和體驗,并樹立正確的三觀和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朱光潛.談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