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生智
【關鍵詞】 中學語文;詩歌美;《雨霖鈴》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2—0127—01
詩詞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經久不衰。這些民族文化既能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和審美情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熱愛古代文化和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古詩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僅僅滿足于詩義的疏通和詩句的積累,至于詩的文化底蘊、審美價值往往無暇顧及。很顯然,這樣教學無法使學生感受古詩之美,嚴重影響了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那么,如何引導學生感知詩歌之美呢?
一、引導學生感受古典詩歌之美
詩歌教學的核心目標就是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詩歌的美,在感知的基礎上得到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詩歌的美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情感美、形象美、音樂美、語言美。以下以柳永的《雨霖鈴》為例,簡單地談談詩歌教學中對美的感知。
1. 情感美。柳永的《雨霖鈴》首三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點明了時間、地點、景物。未寫離別之情,但已有凄然欲絕之感?!盁o緒”兩字寫飲酒時的心情,極其委婉,欲飲不下,欲留不能。而“催發(fā)”盡顯不舍之情。“執(zhí)手”兩句寫分別之細節(jié),更是傳神?!澳钊トァ眱删渫葡雱e后所歷之情境?!案强啊本?,推進一層,把個別的特殊現(xiàn)象跟永恒的普遍情況進行對比,加深了離情的意義?!敖裣比?,推想酒醒之后所經歷的情境。不見心愛之人,只有寒水拍岸,曉風輕拂,岸柳輕搖,殘月微明?;秀泵噪x,清冷凄絕。“便縱有”兩句,感嘆兩人期許之愿難以實現(xiàn),縱然有許許多多的風情也無人可說。這樣的結尾真是余恨無窮,余味無盡。
2. 形象美。形象是情感的載體。沒有形象的詩歌是虛幻的,沒有形象美的詩歌會拒人于千里之外。《雨霖鈴》中的形象美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去鑒賞。一是人物形象的美,二是景物形象的美。其一,作者運用高超的技巧為我們塑造了一對情愛至深的戀人形象。“帳飲無緒”既寫出了事件,又寫出心情。“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一細節(jié)描寫從動作、眼神、情態(tài)、聲音等方面極其生動地刻畫了這對戀人難舍難分的形象。其二,作者刻畫的景物形象也極具美感。作者首先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長亭晚景圖。寒蟬凄切的叫聲,驟雨洗過后濕潤的大地,翠綠明亮的樹木,沖破云層的夕陽,被雨水洗過的長亭組成了一幅清新明麗的傍晚的圖畫。在下闕設想“酒醒何處”時,勾勒一了幅拂曉圖。寒水清澈,輕拍岸邊,曉風微冷,輕拂面頰,殘月懸空,灑下微光,楊柳青青,柔枝輕擺。畫面清靜凄冷。而這樣的畫面和作者別后的傷悲有渾然天成。
3. 音韻美。優(yōu)秀的詩詞作品,讀起來抑揚頓挫,聽起來韻味無窮,這是因為它具備了音韻之美。我國的古典詩詞,素有講究音韻美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雨霖鈴》的音韻美主要體現(xiàn)在句式的參差錯落,駢散結合,長短句相偕。我們知道詞是配樂的,而柳永本身精通音律,可以自創(chuàng)詞牌?!队炅剽彙愤@首自創(chuàng)的詞牌,在當時廣為傳唱。筆者水平所限,無法全面鑒賞該詞所具有的音樂美,現(xiàn)僅從語言結構和用韻的角度做一簡單的賞析。從語言結構看,參差錯落。既有整句,也有短句,既有長句,也有短句,既有節(jié)奏整齊的句式,也有以單領雙的句式。在韻腳的使用上,采用了“切、歇、緒、咽、去、別、節(jié)、月”等唇齒音,且聲調多是短促的急降調,讀來細聲細調,聲聲有情,和詩詞作品中所抒發(fā)的纏綿悱惻之情完美結合,達到了聲情合一的精妙境界。
二、引導學生感知、探索詩歌之美
感知美是詩歌鑒賞的主要目標。在教學中,教師要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調運感官,多角度、多層次地去感知詩歌之美,激發(fā)情趣,逐步提高美學素養(yǎng)。
1. 披文入境,感知形象之美。有人說,想象是詩歌鑒賞的翅膀。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創(chuàng)設情境,再品詩句所描繪的種種景象,進而在想象和聯(lián)想的世界中欣賞這些景象,去感受這些形象的美之所在。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導”的作用,引導學生結合詩中的意象,借助學生已有的經歷、經驗、情感去進行合理的想象和聯(lián)想,再現(xiàn)詩人所處的環(huán)境、場面、情感,置身其中,完成體驗,獲得享受。
2. 知人論世,感知情感之美。一位作家選擇什么樣的題材,表現(xiàn)什么思想,抒發(fā)什到情感,這一切和他的人生觀、生活經歷以及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事跡彰顯了淡泊名利的精神;杜甫仕途坎坷的個人遭遇和安史之亂的國家悲劇,造就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柳永留戀勾欄瓦肆與樂妓為伴的生活造就了其纏綿悱惻的情愫;辛棄疾抗金復宋的經歷,使他有了壯志未酬的遺憾。因此,我們在詩歌鑒賞中對創(chuàng)作背景的了解就顯得尤為重要。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