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教學改革不斷深化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提出了走雙主體互動教學的道路,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教師的主導展開課程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教學課程,調整課堂教學內容,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通過師生互動和相互交流,取締以往滿堂灌的教學形式,用有效的措施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全面提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教學效果提升的同時,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提供新的發(fā)展道路。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yǎng) 雙主體互動 教學模式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091-01
1.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實施雙主體互動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現階段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教師無法改變傳統單向傳授形式,單一的教學方法、抽象的理論知識與脫離實際的教學內容,阻礙了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的教育質量,無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程急需要改革與創(chuàng)新,改變以往氣氛沉悶的課堂教學模式。雙主體教學模式正是在此背景下,基于課程教學的兩大對象——學生與教師,以兩者為課堂教學的核心,取締以往單一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突出學生學習和教師焦旭的重要性,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的主體性地位,教師教學中以學生學習為主調整課堂內容和教學方法,以增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的實效性和吸引力,引導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承擔起課程教學的目標,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熏陶學生的理想情操和促使學生形成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使得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教師在教學中采取的教學模式,不僅會影響教學活動組織和管理,還會對教學效果產生直接性影響,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要實現教師與學生的相互溝通與共同探討,所以教學中必定要以雙主體互動為標準,才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進而優(yōu)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教學氣氛。雙主體互動教學模式的構建,旨在將受教育者與教育者放在同一地位,實現兩者之間的溝通互動,避免片面強調主體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學習規(guī)律,切實提高教學效果,能有效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因此,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中,構建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模式,乃是大勢所趨。
2.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雙主體互動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
教育改革背景下,要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中構建雙主體互動教學模式,要學情把握、問題設置和教學方法三方面入手,針對學生學習情況調整課堂教學內容,利用各種教育工具和教育技術形象化展開課堂教學,實施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終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的教學效果。
首先,在課前進行學情預測,教學的過程本質上是相互交流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所以教師在課前一定要做好準備,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定教學內容,選取適當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教師要在課前對學情進行調研?,F代化發(fā)展下,師生可以通過新媒體和互聯網進行課外交流,教師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上,推薦相應的課件和試題,依據學生學習情況和學前測試情況,結合學生課堂標準,就可以把握好學生學習現狀,基于學生學習面臨的問題和理解難點,設定相應的問題,在課前線上互動中為課堂教學提供充足的依據。此外,學生作為課程學習的主體,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學習中要對課程有所了解與認識,熟悉課程大體內容和整體框架、明白自身的學習目標。學生也要對教師的專業(yè)背景和年齡層次有所了解,針對教師的教學風格,進行溝通與交流,便于師生建立感情進行良好的溝通。由此可見,學情研究并不是單向性的,而是要學生與教師相互理解,現如今師生交流并不局限于課堂,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在課外和新媒體等平臺中與學生互動,解決學生的學習疑問,為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提供相應課件,便于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學習。
其次,教師要依據學生實際情況,了解與掌握教學目的、要求和培養(yǎng)目標,教師應在課前針對學生測試情況,在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用典型的案例激活概念,設置相關的問題,依據學生成長的各個階段以及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現代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引導學生思考、參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運用問題和典型案例,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師生交流互動提供保障,推動課堂的良性發(fā)展。典型案例的選取,要能夠貼近學生生活,最好是以學生曾經經歷過的直接生活經驗,采用生動典型的案例活躍思想觀念,促使學生將案例中的事實與自己聯系,實現概念與理論的相互統一,從而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和評價性知識轉變?yōu)閷嶋H情景,便于學生理解和思考,活躍課堂知識的同時,深入學生思想意識,引導學生學習與提高思維能力,所以典型案例在課堂中要與設疑結合,利用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
最后,要用討論、辯論和對話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自主思維,實現師生互動的同時,要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采用對話和討論交替的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建各種問題情境,使得學生注意力能夠在教師創(chuàng)建的情境中,參與到各種教學活動中,使得課堂成為探明概念、推理判斷形成的過程和問題解決的過程。當學生面臨困惑時,要利用“熱點”問題的特征,展開課堂辯論,由教師擬定題目和當評委,學生以小組劃分進行交替辯論,由學生自己得出結論,使得學生形成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
結語
傳統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中,是以教師為主體展開課程教學,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和學習,個性化被壓抑,導致課堂教學氣氛枯燥,學生學習積極性低下,加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教學內容空洞,過分注重于理論抽象教學,教學方法單一,教師不能轉變以往單一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導致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教學質量低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不能機械性地按照教材章節(jié)進行講解,應該依據課堂教學主題進行教材內容的整合,針對學生感興趣的熱點問題設置疑問和引導學生思考,不僅要讓學生探究問題、思考問題,還要依據問題尋找思考方法,拓展思維層次,確保學生在遇到問題的同時能夠開發(fā)潛在智力,積極思考與應對問題,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張麗敏.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雙主體學導式”課型群構建的基本原則[J].遼寧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06):28-29.
[2]魏冬捷,周亞東.雙主體互動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的應用[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116-117+120.
[3]林永紅,周亞東.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雙主體教學理論與實踐探索[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7(12):106-107.
作者簡介:
謝天(1985.04-),男,漢族,江蘇南京人,本科,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