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取得了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效果。具體有五方面:一是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二是利用信息技術開展互動教學;三是利用信息技術擴大信息獲取量;四是利用信息技術突破語文教學重、難點;五是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課堂;滲透;運用
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網絡信息資源日益發(fā)達的今天,信息技術已經漸漸普及在了我國的小學教育之中。在初中語文課程教學中,相比較于傳統的教學手段,網絡資源中那些生動的畫面、動聽的音樂、有趣的游戲把學生帶入了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習成為一種樂趣,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減輕學生壓力,更輕松地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同時,也能夠最大發(fā)揮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盡顯語文課堂的時代氣息和創(chuàng)新精神。
1.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新課程標準倡導快樂教學,要求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達到學生樂學的目的,促進其能力的發(fā)展。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實現對圖片、文字、視頻等內容的控制,讓學生的感官獲得不一樣的體驗,從而最大的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2.利用信息技術開展互動教學
互動教學,是一種區(qū)別于傳統課堂上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它強調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使得教學過程成為一種雙向的教與學相統一的教學活動。
在互動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與學生同時參與其中,教師學生關系的改變使得教學方式得到優(yōu)化,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能夠始終保持在同一頻率上,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提高,互動性的增強也使得教學效果得到最大優(yōu)化。在傳統教學課堂上,教師注重一對多傳授知識,與學生的互動非常有限,造成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熱情不高。但是隨著新時代各種信息新技術的出現,課堂教學方式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得以創(chuàng)新,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時刻讓他們覺得有新鮮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更好地結合教學內容,讓枯燥的知識靈活起來,從而為學生營造一種富有樂趣的學習環(huán)境,易于他們接受、消化語文知識。
在進行具體的語文教學中,主要利用多媒體動畫展示情景和畫面,配上學生讀文,然后讓學生找出不理解的問題,進行匯總,同學之間互相探討來解決問題,最后再由教師進行總結,這樣既消除了學習過程中的畏難情緒,又鍛煉了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還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相互交流、討論,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了促進作用,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實現了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
3.利用信息技術擴大信息獲取量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實驗表明:人獲取信息83%來自于視覺,11%來自于聽覺,3.5%來自于嗅覺,1.5%來自于觸覺,1%來自于味覺。多媒體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動手操作。這樣通過多感官獲取的信息量遠比單一的教師講授要多得多,不僅可以闊大學生的知識面,還改善了語文課僅僅局限于課堂的學習環(huán)境,提高了教學效果。中學生在寫作方面需要多積累好詞好句,模仿學到的課文句式。但單單這些還是不夠的,還需要看課外書,擴大自己的視野。在網上,我們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相關的知識,不用費神去書店挑選。查找課外知識,圖文并茂,并豐富學生業(yè)余生活,在不知不覺中擴大學生視野,了解到書上沒有的東西。
4.利用信息技術突破語文教學重、難點
初中語文課文中每篇都有重點的字、詞、句,對于學生來說抓住這些重點來理解課文內容是至關重要的。以往的傳統教學,教師要想突出這些教學重點,通常都會寫在黑板上或弄一些小卡片,這樣既費時又費力。而利用多媒體把這些內容展示出來,把這些詞句進行字形和顏色上的設置,給學生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官刺激,使學生能夠快速且扎實地理解這些重點詞句在文中的深層意義,對語言文字的具體運用獲得更多的啟迪,舉一反三,更深層的理解了課文內容,為以后能靈活運用這些詞句打下良好的基礎。
5.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很多學生害怕寫作,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去選題,不知道寫什么,因此也就無法對寫作產生興趣。但是我們都知道,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寫好作文的基礎,有了興趣,學生才能夠主動去思考、主動想發(fā)揮想象、主動去觀察生活,這樣才能寫出好的作文。但是傳統的課堂,語文教師對于作文的講解都是非??菰锏?,而現在,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來生動地展示寫作素材,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豐富的學習環(huán)境,通過視頻、動畫等形式將原本靜止的文字變成生動形象的語文知識,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參與到課堂活動,激發(fā)寫作興趣。例如,讓學生描寫一種小動物,這就需要通過細致的觀察,抓住動物的特點來寫。雖然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看到一些小動物,但是由于疏忽細致的觀察,讓他們動筆來描述還是有一定困難的。為了讓他們更直觀生動的看到動物的形態(tài),于是我從網上下載了一只活潑可愛的“小白兔”。接著運用“閃爍”的方法,先按從部分到整體,再按從整體到部分的順序指導學生認真觀察,這樣就交待了觀察的順序,然后讓學生按剛才的觀察順序說一說小白兔可愛的外形特點。由于多媒體閃爍顯示給學生留下的印象較為深刻,也較為直觀,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觀察也較有序而細致,因而個個言之有序。
信息技術體現了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輔助教師教學,幫助學生學習,在教與學兩方面同時起到了作用。所以,教師要善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高效的教學氛圍,打破傳統沉悶的課堂方式,讓學生在對信息技術充滿好奇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來達到提高語文教育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網絡時代的教學模式與方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蔡玲玲.“融慧”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策略[J].課外語文.2017
作者簡介:蔣雪(1991.02-)女,河南省民權縣,長春市汽車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第二實驗學校,教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