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媛
[摘要]在現(xiàn)代條件下,由于資本、市場、科技等因素,大學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時代條件。在此條件下,要想培育和樹立大學精神,必須探索民族性與時代性的最佳結(jié)合點,堅持以人為本,弱化市場機制對大學的刺激和影響,通過樹立人文精神來改良大學師生關(guān)系,落實因材施教,實現(xiàn)個體教育。
[關(guān)鍵詞]以人為本;大學精神;個體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649(2019)02-0057-04
Abstract:Under modern conditions,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unprecedented times because of factors such as capital, marke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der these conditions, if we want to cultivate and uphold the spirit of university, we must explore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nationality and times, adhere to people-oriented, weaken the stimulation and influence of market mechanism on university,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by upholding humanistic spirit, implement teaching according to aptitude, and realize individual education.
Key word:People oriented;Humanistic spirit;Individual education
在全球化時代,由于資本、市場、現(xiàn)代科技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大學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時代條件。一所大學如何能夠挺立于當今時代,保持自己鮮明的特色,綻放出自己絢麗的精神之花,成了高校辦學者亟待對付的問題。明了影響大學精神的各種因素及其合力,為探求培育大學精神的策略提供了思路。這些策略基于各種錯綜復雜的因素而來,自然也是一個系統(tǒng)性工程。
一、探求民族性與時代性的最佳結(jié)合點
大學作為國家培養(yǎng)高級人才的機構(gòu),其精神引領(lǐng)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方向。因此,大學精神需要獲得一種特立獨行的性格,不能為任何外在力量所左右,否則就失去了大學之為大學的特有意義。但是,如前所述,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本身對大學精神具有奠定和營造作用。因此,大學精神所追求的獨立并不是一種抽象的獨立,不是一種空中樓閣式的獨立,而必須傳承民族精神中最優(yōu)秀最精髓的東西。這種東西有時候會與時代精神協(xié)調(diào)一致,有時候也可能發(fā)生齟齬。當發(fā)生齟齬的時候,是該摒棄民族精神而迎合時代精神呢(與時俱進),還是堅持民族精神而不顧時代精神(民粹主義)?
這里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取舍問題,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問題,而是當下每一個民族都面臨著的生存現(xiàn)實。在全球化時代,每一個民族都面臨著民族性與時代性如何協(xié)調(diào)起來的問題。每一個民族都不同程度地被卷入時代的漩渦中,民族性與時代性處于一種交織狀態(tài),而市場和科技的力量又使這種交織狀態(tài)的程度加深,速率加快??梢灶A見,在一段時間內(nèi),民族性往往會處于劣勢,時代在科技的助力下有可能敉平民族性的棱角。在這種情勢下,每一所追求精神高地的大學都面臨著如何挺立民族性,尋求民族性與時代性最佳結(jié)合起來的問題。
二、正視科技力量,堅持以人為本
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擺置著大學。這種擺置力量不僅影響了大學的院系設(shè)置、專業(yè)設(shè)置,還影響到了大學的主體——教師與學生的價值觀念和精神取向,從而影響他們的行為方式乃至生存方式。所以,要想培育大學精神高地,必須深刻領(lǐng)悟到科技的擺置力量,在這種無形而巨大的力量面前巋然不動。這并不是一句理想的漂亮話,它可以在堅持以人為本中得到落實。
以人為本要求把人當作最高的目的,而不是手段。以人為本甚至要求人們超越“目的與手段”這種工具理性式的思維方式,要求人們認識到:人本身就是目的,此外沒有別的目的。人決不是一個手段,決不是一種資源。人的天性和靈性必須得到尊重。一個人來到大學并不是或不僅僅是為了謀求一個求生的手段,而是為了實現(xiàn)人本身的最高價值:“認識你自己”。認識到自己真正的本質(zhì)和天性,并按這種本質(zhì)和天性去做,這是我們能夠為教育設(shè)想的最高目的,此外不可能有更高的目的了。其它一切目的必須基于這個目的而來,否則就是幻想。人如果連自己都不認識,其它一切目的都只能是空洞的口號,只能是對人的最大的不尊重——最大的不尊重就是對人的天性的不尊重。對人的天性的不尊重包含了對人的尊嚴的不尊重,因為人的尊嚴就是從人的天性而來。
如果大學果真實現(xiàn)了自己的最高目的,也即每個人都能夠認識自己,那么這個社會一定是和諧的,想不和諧都難。社會之所以不和諧,就是因為人心不和諧,而人心之所以不和諧,就是因為人并不認識自己。人不認識自己,就只能糊里糊涂混雜于社會中,所謂生活不過就是一場渾水摸魚。整個社會充斥著這些糊涂人,才會造成各種各樣混亂的力,做出各種各樣混亂的事——此之謂不和諧。
三、改進量化體系,提升指標質(zhì)素,弱化市場機制對大學活動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要真正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必須有體制和制度上的保障。在科技與市場形成合力的時代,人們堅信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在這樣一個時代,大學要想保持獨立性,堅持以人為本,沒有制度上的保障是不可能的。不能單純從思想上,還必須從制度上讓人們認識到:時間并不是金錢,效率并不是生命。金錢買不到時間,效率也換不來生命。那種基于市場經(jīng)濟而來的幼稚思維可以在它自己的領(lǐng)域里風行并發(fā)揮作用,但不能在大學精神中留有存活之地。金錢買不來智慧,也買不來精神——精神與買賣無關(guān)。
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改進大學制度中的量化體系,提升指標質(zhì)素。在教師方面,需要改善職稱評定體系,使這種體系朝向更有利于促進教師專心于教學與科研的方向發(fā)展,把心力用在最有意義的事情上。在學生方面,需要改善學分制和獎懲制度,把學分與學習能力區(qū)分對待,把獎學金與真正的學術(shù)能力相掛鉤,而不是僅僅流于一些表面的數(shù)字,以至于淪為赤裸裸的利益角逐,使大學變成一個商場甚至官場。應該探索出這樣一種制度體系,努力做到:一個人的質(zhì)素和潛力并不是通過一系列數(shù)字就能說明問題,而需要更人本更直觀更深刻的洞察。這種洞察可以體現(xiàn)在一種更和諧更健全的師生關(guān)系和校園氛圍中。大學的領(lǐng)導者應該相信,人的智慧一定能夠找到這樣一種制度,因為歷史上就曾經(jīng)活生生地發(fā)生過這樣的事情(如孔子與弟子的教學關(guān)系)。實現(xiàn)這一點,就可以從根本上弱化市場機制對大學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從而保持大學精神的純粹性和理想性。
四、以人文精神改良和增進大學師生關(guān)系
中國從近代以來,由于科技落后和列強入侵,到五四運動爆發(fā),民主與科學的呼吁應運而生,正式成為大學精神的主流。順著這股潮流,科學受到了國人前所未有的重視,乃至發(fā)展到今天一度演化為科學至上主義。這股精神在大學里(又不只局限于大學)具體表現(xiàn)為重理輕文的思潮,而人文學科一度處于低迷狀態(tài)。這在一個有幾千年濃厚人文傳統(tǒng)的國家實屬反常。
重理輕文的一個自然結(jié)果,就是人們不關(guān)注人文本身,不理會“認識你自己”,因為他們忙于“認識世界”。可是,單純偏重理科而忽視基本人文素養(yǎng)的修煉,一個人會把自己迷失于世界之中,找不到歸宿,甚至找不到落腳點。他們不知道這個時代意味著什么,因為他們不知道歷史意味著什么。他們不知道什么叫“21世紀”,因為他們不知道公元前幾百年的軸心時代意味著什么。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別人是誰。他們自認為知道科學是什么,實際上他們并不知道科學是什么,因為要想知道科學是什么,必須先得知道人是什么,否則科學就完全可能是一場虛構(gòu)。海德格爾說:“這是人類的一個奇怪時代,幾十年來我們就在其中漂浮;在這個時代里,人們不再有時間問人是誰。通過科學對現(xiàn)有的和過去的人的描述,我們是決不能知道人是誰的?!盵1]科學家們洋洋自許,狂妄自大,盡管他們至死都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科學是什么。
從本性上說,重理輕文思潮與以人為本的精神相抵觸。在重理輕文思潮下,工具理性必然盛行,于是人與人的關(guān)系就是僵硬的,甚至是機械的。體現(xiàn)在大學里,教師與學生的關(guān)系就變成了純粹的傳授知識與接受知識的關(guān)系,類似于人們把信息輸入電腦。在這種狀態(tài)下,個性不可能得到重視,更遑談什么人文熏陶。
大學的靈魂是精神,而精神的創(chuàng)造者和承載者是人。在大學里,教師和學生是大學精神的活靈活現(xiàn)者,師生關(guān)系是大學中最重要最本質(zhì)的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的性質(zhì)從根本上決定了大學精神的性質(zhì)??梢哉f,一種什么樣的師生關(guān)系就決定了一種什么樣的大學精神。所以,師生關(guān)系是構(gòu)成大學精神最重要最本質(zhì)的一環(huán)。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定位和角色搭配具有決定大學精神性質(zhì)動向的根本意義。要想構(gòu)建和培育大學精神,必須準確定位大學中教師及學生的角色性質(zhì)以及二者的互動關(guān)系,找到最理想的師生關(guān)系狀態(tài)。長期以來,人們喜歡泛泛地談論尊師重教,把教師當作受尊重受崇拜的主體,這本身固然不錯;但與此同時人們忽視了更為根本的一環(huán):作為受教育者的學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學生的天資和性情長期以來沒有被當成主體來對待。一種新型的健全的師生關(guān)系應該是不僅要尊重教師的角色地位,同時也要尊重學生的角色地位。從道德上說,尊重教師是必須踐行的;但從教育的根本意義上說,學生的主體地位更應該得到尊重,學生不能僅僅是老師的復制品?!拔釔畚釒?,吾更愛真理”應該能夠體現(xiàn)在教育的前景中。不然,一種原地踏步的教育將不可避免,創(chuàng)造和進步將無從談起。
眾所周知,大學時代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是一個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逐步確立人生方向的關(guān)鍵時期。如果說大學之前的時期是做夢階段,大學之后走入社會是夢醒階段,那么大學就是半夢半醒階段。大學生處于特定的年齡段,突然被拋入大學這個環(huán)境,難免會茫然無措,面臨沉淪和掙扎。在這樣的階段,教師作為先行者和過來人,對學生的指引作用可以想見。在大學期間,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僅僅局限于傳授知識和接受知識,那么大學教育最重要的事情還沒有發(fā)生。知識的傳授與接受并不代表師生之間的全部意義,更不代表師生之間最重要的意義。健全的師生關(guān)系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與接受,更要包括人文關(guān)系的建立。所謂人文關(guān)系,就是老師與學生相互認識,相互欣賞,基于對彼此個性的了解與尊重而發(fā)展師生關(guān)系,正如孔子與弟子們一樣。沒有人文精神的師生關(guān)系,大學只會流于某種類似于市場的場所,知識變成了商品,教學變成了交易,“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師使命不復存在。在單純傳授知識的教師眼中,所有的學生必然是一樣的,個性被“一視同仁”淹沒了,“標準化”的教學導致了千篇一律,平均主義制造出批量的平庸,因材施教流于一句空洞的口號。
要想克服這種狀況,人文教育和通識教育必不可少。目前一些高校已經(jīng)開始試行通識教育,可算一個很好的嘗試,這樣可以避免很多理工科的學生直到博士畢業(yè)卻依然還是文盲這種事實。孔子老早就說:“君子不器?!盵2]就是要求一個人不能像一件器物那樣只具有一種功用。畢竟人不是一架機器,他生活于世間乃是一個通融的活物。錢穆先生對此解釋說:“器,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今之所謂專家之學者近之。不器非無用,乃謂不專限于一材一藝之長,猶今之謂通才?!茖W日興,分工愈細,專家之用益顯,而通才之需亦因以益亟。通瞻全局,領(lǐng)導群倫,尤以不器之君子為貴?!盵3]
五、落實因材施教,實現(xiàn)個體教育
要實現(xiàn)“認識你自己”的教育目標,就必須真正落實因材施教的古訓,實現(xiàn)個體教育。所謂個體教育,就是要把每個人都當作一個個性存在的事實來對待,當作不同于任何別人的人來對待,并運用與這個獨特個體相適應的教育方式。這當然需要教師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對待學生。如果教師沒有這個精力和時間或者有這個精力和時間而不愿意這樣去做,那么問題都出在大學:要么是大學的機制沒有為教師提供充足的時間來對待學生,要么是教師有這個時間而不愿去做,這也要怪大學,因為它錄用了不合格的教師來教育學生,這種教師沒有履行教師的職責,沒有對學生負責。
這種情況在大國的教育中尤為普遍。尼采說:“大國的教育體制總是最平庸的,就像大廚房里最多也只能做出平庸的飯菜,道理是一樣的?!盵4]要想克服和超越這種平庸,就必須把大廚轉(zhuǎn)變?yōu)樾N,把大鍋轉(zhuǎn)變?yōu)榫碌男″?,把泛泛的群體視角轉(zhuǎn)變?yōu)楦鼘W⒂诓煌膫€體。群體只是一個抽象物,真正活生生的只是不同的個人。忽略了這些活生生的個人,就沒有真正的群體關(guān)注。只有關(guān)注鮮活的個體,實現(xiàn)個體教育,讓每個人都努力認識自己,這樣一種健全而和諧的群體才可能出現(xiàn),也只有這樣,真正的大學精神才能培育和樹立起來。所以,充滿人文關(guān)懷的健全的師生關(guān)系應該更加關(guān)注個體,以此去充實群體的整體價值。
當然,如果一個人注定是平庸的,那只需要平庸的老師來對待??墒牵覀儜{什么認為一個人注定是平庸的呢?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注定是不平庸的,那么,教師對于他也就不是十分重要,因為他可以進行自我教育。但是,我們又憑什么認為一個人注定是不平庸的呢?不管怎么推論,我們都無法否認教育的意義。即便天才也需要點撥,需要靈感——而最好的教育不只是為人帶來知識,還應該帶來更重要的東西——靈感。
其實,誠如叔本華所言,作為人,作為意志的存在,一個人并不能決定自己要做怎樣一個人,而只能逐漸認識自己的天性[5];并按照這個認識去做,去走完自己的一生。也正因此,一個人決不能后悔他所欲求的,而只能后悔他所做過的[6]——畢竟欲望不在后悔之列。
認識你自己!——每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應該牢記這句話并努力踐行之。一切都取決于對自己的認識,而要獲得這種認識,大學精神正是引領(lǐng)人們反觀自我的一塊指路碑。
[參考文獻]
[1]海德格爾.尼采(上卷)[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354-355.
[2論語·為政第二[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lián)書店,2010:38.
[4]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M].楊恒達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47.
[5]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沖白譯,楊一之校.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402.
[6]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沖白譯,楊一之校.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406.
[責任編輯張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