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盼
摘 ?要:在他們的親身經歷中獲取的知識,更能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課堂教學中應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把實踐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
關鍵詞:主體;生活性;整體性;合作交流
新課程標準的出臺和新教材的實驗與推廣,加大了教學改革的力度,也為教學改革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實踐活動課應以什么樣的模式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它的研究可以顯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新走向。帶著問題和困惑,我進行了實踐活動課的隨班嘗試。
初次嘗試實踐活動課的教學,我感覺它是極其新鮮而富有挑戰(zhàn)性的,因為它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探索中,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了解到實踐活動就是“做數學”的具體體現(xiàn),它是以解決某一實際的數學問題為目標,以引起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核心的一種新型的課程形態(tài),它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以知識記憶為特征的陳舊方法,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和對數學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應用數學?;诖耍乙浴拔覀兊男@”為具體課例,先后設計了四種教學方案,通過對比實踐,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有的比較開放,有的比較傳統(tǒng),但最終我異中求優(yōu),選取了其中的一個方案,因為這個設計從總體上體現(xiàn)出了實踐活動課的風貌,學生確確實實地動起來了,在他們參與活動的同時,也在經歷著數學過程,體驗著數學思想,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做數學”的過程中,而不是學數學、說數學。
通過對比嘗試,我對“實踐活動課”有了一些思考。
一、實踐活動的整體性
實踐活動狹義上講也是一種研究性學習,學生應經歷一個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的完整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從問題的提出到解決問題的策略選擇,都由學生自己決定。比如講“分類”一課,我從學生熟悉的購物廣場切題,讓學生談一談在購物廣場都看到了什么,那里的東西是如何擺放的,學生回答都是把一樣的東西放在一起,從而引出分類的概念。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自己面前的商品進行分類,并給自己組的“柜臺”命名。任務明確后,至于學生在操作時如何分工,如何將商品進行分類,都由學生自己來決定,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引導者。通過“分類”的具體研究,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盡管在處理分類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偏差”或走“彎路”,但這對于學生的發(fā)展而言是有益的,因為是學生自己嘗試的結果,在他們的親身經歷中獲取的知識,更能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課堂教學中應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把實踐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
二、實踐活動的生活性
知識源于生活,同時又能改善生活,實踐活動的內容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如低年級認識人民幣后,我們開展了“小小商店”的實踐活動,課前讓學生自備各種商品,有玩具、學習用品、生活用品等等,讓他們自己制作價簽,貼在準備的物品上,帶進課堂中,把教室模擬成“小小商店”。小學生推薦“柜臺經理”“收銀員”“售貨員”的人選,其余的學生做“顧客”。此外還讓學生了解社會中有哪些促銷手段,在“小小商店”中進行展示。結果學生的積極性十分高漲,在每個柜臺前各組成員都各顯神通,“推銷”自己的“商品”,有的學生還用“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的口號來招攬“顧客”,學生拿出準備的紙幣去爭先購買,個個都顯得很有經濟頭腦,很有經濟意識。在此實踐活動中,學生既加深了對人民幣的認識,也鞏固了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更可貴的是加強了綜合能力的運用,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金融、商業(yè)、科技等行業(yè)的應用價值,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了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三、實踐活動的情境性
數學的學習必須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每一位教師都應努力創(chuàng)設一個鼓勵學生去探索的環(huán)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情境,吸引學生投入。
創(chuàng)設問題和生活情境。問題是思維的火花,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能調動學生的情緒,激活學生的思維。如教學“比大小”,本節(jié)課的知識要點是讓學生認識大于號、小于號、等于號,會用符號表示物品的多少關系,這對于低年級兒童來講是比較枯燥、抽象的。因此,我在上課時先出示一張幻燈片:三只小猴子圍坐在三種水果的前面,其中鴨梨有4個,桃子有3個,香蕉有2個。學生看清楚后,我設置這樣的問題情境:三只猴子分水果,請小朋友猜一猜猴子分哪種水果時大家都沒意見?分哪種水果時有意見?為什么?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爭先恐后地發(fā)言,猴子們分桃子不會有意見,因為猴子的只數與桃子的數量同樣多,隨即教師出示等號,告訴學生這個符號表示左右兩邊數量相等的關系。接著學生又說猴子分香蕉時可能意見大,因為香蕉只有兩個,而猴子有3只,不夠分,即2比3小,反過來3比2多,出示大于號,介紹大于號的意義。同樣的方法介紹小于號,這樣的問題對學生而言,既有現(xiàn)實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開放性,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愿意積極參與問題的討論。問題情境的故事化,確保了每位學生的有效參與。
四、實踐活動的合作交流性
實踐活動通常采用小組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進行,教師首先提供讓學生積極參與的寬松環(huán)境,讓每個學生有效地參與,同時也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便于交流的情境,鼓勵學生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傾聽他人的想法。而新教材中的實踐活動課就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合作與交流的機會。如“我們的校園”這一課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組合,分別組建出跳繩組、跑步組、踢球組等,至于組中誰任組長,誰先跳,誰數數,誰發(fā)口令,全留給學生自己處理,給學生充分合作、充分交流的空間。再如“小小商店”這一課中,讓學生帶著“紙幣”到自己喜歡的“柜臺”中“購物”時,學生買哪件商品,買賣時如何討價還價,教師都應放心地讓學生去交流、去合作。
五、實踐活動的創(chuàng)造性
新課標實驗教材中每冊都專門設置了一至兩次的實踐活動,這樣就為師生提供了良好的創(chuàng)新空間,教師可以合理地支配教材,也可以結合教材特點和學校背景,改造教學內容,靈活安排實踐活動。比如,在進行“統(tǒng)計”教學時,教材中安排了學生統(tǒng)計花的朵數,大部分學生對花的感覺遠遠不如對動物的牽掛、對水果的鐘愛,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從統(tǒng)計動物園里的動物、統(tǒng)計學生愛吃的水果切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參與。
總而言之,加強活動研究,拓展實踐活動空間,讓學生在活動中自由舒展身心,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與實踐能力是開展實踐活動的宗旨。
參考文獻:
尹少淳,段鵬.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