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tǒng)刻板的性別角色模型急需盡快適應社會的需求。心理學的相關研究已經表明雙性化人格可以有效的調節(jié)男女性的優(yōu)缺點,是一種最佳的人格模型。兒童的心理性別角色定位在早期環(huán)境培養(yǎng)中已經逐漸形成,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幼兒早期教育問題,本文重點從家庭中父親角色的忽視和幼兒園中男性教師嚴重不足的問題角度,來思考如何創(chuàng)建一個更加適合幼兒家園共育環(huán)境,促進幼兒雙性化人格的良好發(fā)展。
關鍵詞:幼兒;家園共育;雙性化人格
雙性化人格是人格類型中的一個大類別,是指人格心理中同時具有男性和女性的雙重優(yōu)秀特質。兒童早期是一個關鍵的階段,是人格形成的塑造期。為了滿足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需求,我們提倡人格的雙性化發(fā)展要從兒童早期開始重視。然而,中國的兒童早期教育工作者主要為女性,幼兒教育行業(yè)中的顯著陰盛陽衰,導致的結果是幼兒女性化的特征越來越明顯。這種狀況的改變迫在眉睫,現(xiàn)在我們主要討論通過家庭中父親的扮演角色和男性幼師以及幼兒園的共同配合來加以緩解。
一、雙性化人格
“雙性化人格”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貝姆從心理健康的角度提出的。原先通常大眾的觀念認為,男性和女性都具有本身的刻板印象,有符合自己的性別模式,比如說男人就應該勇猛善戰(zhàn),女人應該去溫文爾雅,只有這樣子才具有自身健康心理。
但事實并不是如此,近幾年來,隨著婦女心理學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人們意識到。過于男性化的男人和過于女性化的女人都會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在性格智、商和人際關系方面出現(xiàn)不妥。在當今社會,大家需要的是適度靈活調試自己的性別角色,才能恰到好處。
從另一個方面來解釋,雙性化人格其實是一種對自古以來男女固化印象的反抗。貝姆的研究一直圍繞這個主題進行,因為雙性化人格的人有男女性的優(yōu)勢整合,可以靈活轉變男女生的特質,比如勇敢和溫柔,這樣相對而言能更好的適應多種環(huán)境的困境,也會更有想法和成就才華。這無疑對于人類來說,會使其具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程度。
我國也有非常多的學者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的結果也表明,雙性化人格在社會適應方面可以做出最優(yōu)的選擇,達到最佳的心理健康水平。雙性化人格,實際上也可以看作同時存在男性和女性的優(yōu)點。
除了國外的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我國的學者也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眾多的研究結果表明雙性化人格在對社會的適應以及情緒調控等方面都有出色的優(yōu)化性,可以將本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調整到最佳狀態(tài)。而雙性化人格作為,同時在一個人身上具備男性與女性心理特征,尤其是長處和優(yōu)點上整合,這也讓優(yōu)化性理所應當。
因此,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社會對雙性化人格需求成為必然趨勢,而這一觀點也在警示大家,父親與男性幼兒教師的缺失教育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二、家園共育中對幼兒雙性化人格的影響
這里重點討論在幼兒雙性化人格塑造中最重要的兩個參與者,一個是家庭成員父親,一個是幼兒園的男性教師。
1、父親
(1)父親對幼兒人格特征的影響
①父親對幼兒性別角色的影響。自古以來,國內外的教育工作者一直認為父親對幼兒的性別角色有重要影響。男性幼兒會通過與父親的相處,逐漸習慣、認同從而得到更多的男性角色行為;相反如果相處過少,男性幼兒將會出現(xiàn)過多的女性化特點。與父親相處,女性幼兒會觀察學習更多的異性品質,了解男女之間的明顯差異。換言之,父親是幼兒世界中的重要引導師。
②父親對幼兒人格的影響。通常,男性的人格體征師堅強、勇敢、責任感,在家庭中,父親通過與子女的日常互動游戲,可以對孩子有著微妙的影響,一方面,他們逐漸適應父親的行為方式,另一方面,幼兒通過不自覺的觀察和學習開始模仿父親的相關特征,從而形成了男性的個性品質,比如勇敢、有擔當。男女幼兒都將做出改變,男性幼兒更加陽剛,而女性幼兒也會比較獨立。一般來說母親的教育更加溫柔細膩,而父親的教育更加粗獷堅強。
(2)父親培養(yǎng)雙性化人格的相關策略
①父母共同教育,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建立雙性化家庭氛圍。中國是一個擁有著悠久文化的歷史的國度,在古代,父親一直被認為是家中頂梁柱,主要承當在外的工作,即為家庭的供養(yǎng)者,而母親被認為是主內,作為家庭的教育工作。雖然,現(xiàn)代社會,父母都不僅僅局限于過去的工作范圍,需要父母共同工作和進行教育,不過依舊有眾多的父親忽視了自己的教育參與度,認為男性天生不在行家庭中的教育角色扮演,故而推脫不進行科學學習,這種觀點無疑是錯誤,父母的分工合作,互相體諒,也是一種教育氛圍的建立和觀摩學習,男性同樣具有細心、體貼的一面。
②父親也具有溫柔的氣質。古往今來,眾多人認為父親是家中的頂梁柱,對孩子的教育是棍棒底下出人才,但是當今社會卻大不一樣,父親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同樣需要耐心和關心,用朋友的心態(tài)來對待幼兒。在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主要以溝通的方式來解決,日常生活中也充分的利用休閑的時間跟孩子進行親子活動,來加深父子之間的關系。而父親權威的形象是通過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樣,來讓孩子進行觀察學習。
2、男性幼師
在很大程度上,幼兒園男性教師與父親的教育引導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不少地方,家庭中父親教育角色的缺失需要靠男幼教來進行一定的彌補。但由于傳統(tǒng)性別角色觀念、社會評價、工資待遇等問題的影響,男性教師介入幼兒教育的人員極少。
(1)男性幼師對幼兒人格特征的影響
男性幼兒教師的缺失意味著女教師的數量過多。這樣在教師進行授課的途中,他們會不由自主的將女性的教學觀念和行為帶入到教學過程中。他們更偏向于喜歡文靜聽話的幼兒而不是調皮自然的孩子,久而久之,會導致幼兒男性一些特質的壓制,這樣就很難達到雙性化幼兒人格的發(fā)展。
男性幼兒教師的不足,不僅僅是人員的缺少,同時也減少了孩子在教學過程中感受男性的勇敢、擔當、陽剛氣質的機會,而這些機會是最自然觀察,最能夠潛移默化讓孩子進行雙性化人格中男性化范疇的好機會。
(2)幼兒園培養(yǎng)雙性化人格的相關策略
在幼兒園中,教師資源的整合,還可以合理地培養(yǎng)開發(fā)女性教師上課模式的轉變。女性教師應當挑戰(zhàn)自己的性別客觀觀念,不斷提醒自己,不僅要喜歡文靜聽話的幼兒,還要調動孩子們的調皮好動的性情,減少對孩子的約束來增加幼兒男性氣質受壓制的現(xiàn)狀。在幼兒教學內容中,女性教師可以專門針對男性特征,設置一些合理的教學內容和情境??梢試@培養(yǎng)幼兒的膽識思維,受挫能力,勇敢堅強的信念,如何果斷處理事情,等男性特征比較明顯的教學內容,從而彌補雙性化人格,在幼兒園由于男性教室不足而導致的偏差。特別是在體育活動中,最好能夠補充男性教師的數量。
三、家園共育的互助
在家園共育方面,我們除了可以加強男性教師對幼兒的引導學習外,其實還可以從家長資源中努力的挖掘可利用的成員,比如說可以邀請有相關教學方面的家長來幼兒園進行相關的講座和輔導,加以補充學校里面的男性教師嚴重不足的現(xiàn)象。比如上健康衛(wèi)生課就可以請職業(yè)為醫(yī)生的孩子父親來作為講課的老師,在講安全防范課程時可以請家長職業(yè)為警察的孩子家長進行上課,這樣孩子對男醫(yī)生和男警察的崇拜感,可以加深對男性角色的認識,潛移默化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隨著大家對幼兒雙性化人格的重視,以及家園共育觀念的提倡幼兒將會合力的摘,童年時期對男女兩種性別角色的優(yōu)點進行整合,促進幼兒的個性發(fā)展更為全面和健康。幼兒雙性化人格的強調,既符合了幼兒園教師性格特質的要求,同時也符合社會化建設未來人才的要求。同時還可以大大的降低幼兒在心理消極方面的影響,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課題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重點資助課題“幼兒園男性化教育缺失的供給側研究”(XJK016AZXX014)研究成果,項目負責人:康素潔;項目組成員張淑芝,萬香桂,黃建春,劉東航,陳白云等。)
參考文獻
[1]Bem S L.Androgyny vs.the tight little lives offluffy women and chesty men[J].Psychology Today,1975(9):58- 62.
[2]李方強,鄭寒芳.雙性化人格理論及其對學校教育的啟示[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117- 122.
[3]周毅剛,劉杰,房淑珍.體育教師人格特征的比較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6):139- 141.
[4]張亮,徐安琪.父親參與研究:態(tài)度、貢獻與效用[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
[5]孫云曉,李文道,趙霞.拯救男孩[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6]方俊名.性別差異與兩性化人格[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96(12).
[7]馬錦華.大學生雙性化人格模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探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7).
(作者單位:衡陽幼兒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