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珍
摘要: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傳授固然重要,但傳授過程中產生的錯誤也不可忽略,要有效利用錯誤資源,讓學生在發(fā)現(xiàn)錯誤和糾正錯誤過程中提高數(shù)學思維能力。數(shù)學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所要認識的數(shù)學知識雖然是人類已知的,但對學生來說卻是未知的,他們學習時仍需經(jīng)過一個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在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有效利用錯誤信息,正確看待學生學習中出現(xiàn)的錯誤,巧妙點撥,引出正確的想法,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能讓教學的天空更廣闊。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錯誤資源
錯誤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相伴產物,是一種具有特殊教育作用、寶貴的教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會出錯是正常的,關鍵是教師怎樣對待差錯。若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錯誤寬容對待,把學生的差錯看成是難得的資源,并且善加利用,正確巧妙地引導,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巧妙運用錯誤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錯誤資源對課堂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和作用,一方面,錯誤資源可以補充教材的不足,增強課堂吸引力,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另一方面,錯誤資源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讓單一的課堂變得生動,讓單純知識的傳授變成自主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教育智慧巧妙設計,讓學生自己跳入錯誤的“陷阱”,并通過“自救”爬出來,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例如,“20以內數(shù)的認識”一課教學中,筆者故意出了這樣的題目:1.1個十和8個一組成()。2.6個一和1個十組成( )。第1題學生就很快地說出答案:18。第二題筆者很快說出答案:61。隨后,有學生發(fā)現(xiàn)錯了,筆者還據(jù)理力爭:是“61”啊,你們看看,“6”在前面,“1”在后面,所以我寫成“61”。這時,學生議論紛紛。筆者立刻提問:誰來說說看法?很多學生舉手,于是筆者請了一個學生,他說:“老師,您說過,寫數(shù)的時候先寫十位,有一個十就在十位寫‘1’,然后寫個位,有幾個一就在個位寫幾,這里有6個一,所以在個位寫‘6’,所以,正確的答案應該是‘16’,而不是‘61’。筆者裝作詫異地問學生:“怎么出現(xiàn)了兩種答案?到底哪種是正確的?大家還是分組討論討論吧!”學生迫不及待地討論著,幾分鐘后,課堂終于安靜了下來,一個個小手高高地舉著。從他們堅定的表情上可以看出,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fā)現(xiàn)了錯誤,并找到了正確的方向。由此可見,合理而科學地運用錯誤資源,能引導學生找到正確方向,在“錯”與“對”的較量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二、善用錯誤資源,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
數(shù)學的價值不在于模仿而在于創(chuàng)新,數(shù)學的本質不是技能而是思想。數(shù)學學習不能只是一個遵照指令進行程序操作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運用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進行自我建構的過程。學生需要的不是去復制別人的數(shù)學,而是去建構自己的數(shù)學。也就是說,數(shù)學學習應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chuàng)造,而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因此,對待課堂中出現(xiàn)的錯誤,教師應采取糾錯措施,給予反思機會,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解題思路進行回顧和分析,讓學生在反思過程中明白為何出錯,使學生避免重復的錯誤。如在解決習題“把一塊木條鋸成4段,每鋸一段用3分鐘,求多少分鐘可以鋸完?”中,一開始學生異口同聲地說“12分鐘”。此時,如果筆者生硬地把方法教給學生,學生未必能掌握好,倒不如把難題交給他們自己去解決。筆者說:“真的是20分鐘嗎?誰能證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結果有的學生拿紙條折、有的用小棒折、有的畫圖分析,還有的列表,通過各種形式探究活動,尋找錯誤原因,得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
一節(jié)真實的課堂教學,學生不可能不出現(xiàn)錯誤,正因為有這樣那樣的錯誤,課堂教學才能更精彩,更能體現(xiàn)真實性。因為教師不但可以通過挖掘學生的錯誤資源,及時調整課堂教學,還可以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三、巧用錯誤資源。引起學生的關注
課堂中對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教師要巧妙地加以利用。有時可以把錯誤展示出來,讓學生自己去評價、去分析,使他們都能關注這種錯誤,起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作用。例如教學“認識鐘表”時,學生在書本上連線,筆者要求能用直線的就用直線連,如果用直線來連碰到另外的答案,就用曲線連,結果有學生連出來的線好像蜘蛛網(wǎng)一樣。筆者就拿這個學生的作品投給其他學生看,并且問學生“這樣連好不好看”。面對這樣的錯誤,筆者沒有馬上讓那位學生改正,而是讓其他學生說這樣做有沒有問題,這樣能引起全班學生的注意,以后就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
四、合理利用錯誤資源。增強學生學習內驅力
認知心理學認為:錯誤是學習的必然產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錯誤是十分正常的。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如果教師立即給予“錯誤”這一簡單評價,再接二連三換學生回答,或親自加以糾正,把正確答案告訴學生。長此以往,學生會擔心出錯,甚至會產生一種恐懼感,擔心出錯而受到同學歧視,因而不敢在課堂上發(fā)言,失去了許多學習的機會。
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不能為了追求“完美”的答案而忽略了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所犯的錯誤。那么,想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使他們愛上數(shù)學課,首要任務就是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思維發(fā)展過程。
例如,在教授一年級下冊“兩位數(shù)加整十數(shù)、一位數(shù)(不進位)”時,筆者主要讓學生在擺小棒、撥計數(shù)器的活動中感知計算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抽象出“相同數(shù)位相加”的算法。其實,很多學生已經(jīng)會算這類不進位的加法了。因此,在練習時,大部分學生能正確地進行計算。一些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就遇到了難題,如“想想做做”第1題的第二組習題:20+24和2+24,這組題將整十數(shù)和一位數(shù)放到前面,這為學生的計算帶來了許多麻煩。為了給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多一些學習機會,筆者請一位學生來回答,她毫不猶豫地說:“20+24=44,2+24=44”。教室里頓時響起了笑聲。這位學生立即漲紅了臉,悄悄地低下了頭。面對這種情況,教師不能簡單地對學生說“你錯了”,而要挖掘學生錯誤中的積極因素,這樣不僅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生的積極性,還有利于學生大膽思考。于是,筆者微笑著說:“這兩道加法算式的加數(shù)不完全相同,為什么它們的和卻相同呢?”
生:我算錯了!
師:那么你覺得哪兒不對勁呢?
生:2+24,這個2應該加4,和是26。
師:為什么2要加4而不是加2呢?
生:2在個位上,4也在個位上。
師:哦,原來這個2表示2個一,和4個一合起來是6個一,再和2個十合起來是26。你分析得真有道理!你們覺得呢?
這時,其他學生都對她豎起了大拇指。其實,一些學困生在課堂上出差錯是常見的現(xiàn)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利用這些錯誤資源,不僅能增強他們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還能給其他學生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
五、樹立“用錯”意識。營造輕松課堂氛圍
由于學生受身心發(fā)展及認知水平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出現(xiàn)錯誤在所難免,教師要有這樣的意識。教師應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以合作者和引導者的姿態(tài)站在學生中間,包容學生的錯誤。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會沒有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在這種狀態(tài)下,學生的思維活躍,參與度、積極性也會更高。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這樣要求自己:答錯了不批評學生,答得不完整允許補充;提倡錯了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許再想,不同的意見允許爭論。這些“綠色通道”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滿足、自信心得到增強。
總之,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用鼓勵的眼光看待學生的錯誤,精心預設錯誤、篩選錯誤,充分利用學生在學習中出現(xiàn)的錯誤,把“錯誤”變?yōu)橹匾膶W習資源,使學生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不斷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