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

      2019-09-10 07:22:44王遠榮
      數(shù)字教育 2019年1期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模式

      王遠榮

      摘 要:本研究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進行了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實踐工作:在調查了解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需求后,進行了相關研究準備工作,并圍繞課程資源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校本文化支持等開展教學模式探索。然后對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信息技術教學成效進行了探討:形成了受到師生認可的基于慕課平臺(SPOC)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豐富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空間;教師的教學方式真正得到轉變。

      關鍵詞:“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教學;教學模式;SPOC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69(2019)01-0063-05

      一、項目實施背景和基礎

      基礎教育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要求一線教師不斷開發(fā)和創(chuàng)建適應學校和學生的教學模式[1]?!?1世紀技能:為我們所生存的時代而學習》一書中指出:21世紀,學校應該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其中就包括學習創(chuàng)新能力、數(shù)字素養(yǎng)和職業(yè)生活能力[2]?;ヂ?lián)網(wǎng)時代,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引領社會快速發(fā)展,數(shù)字素養(yǎng)的內(nèi)涵將變得更加豐富和重要,也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3]。隨著《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的修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提升學生的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shù)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信息社會責任,成為信息技術學科應該承擔的責任與使命。

      近5年來,河南省中小學信息化在軟件、硬件、資源建設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諸多學校根據(jù)各自實際情況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的信息化嘗試。但是,課堂方面還未達到深入、持續(xù)、系統(tǒng)的應用水平。目前,包括信息技術、科學在內(nèi)的“副課”和語文、數(shù)學、英語在內(nèi)的“主課”課堂質量還有巨大提升空間??傮w來說,各科目的信息化程度存在著不平衡現(xiàn)象(目前圍繞高考而開設的課程中,信息技術方面的課程活動的分量少之又少,課堂上缺乏精心的教學設計,教學工具、資源落后,學生缺乏求知意識,導致這一教學活動低迷而毫無生氣),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速度還是遠遠落后于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速度。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規(guī)模限制性在線課程)這個概念是2013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怂菇淌谧钤缣岢龊褪褂玫?,它是MOOC的改良版。實驗后被證明,它能夠滿足教師個性化教、學生個性化學的需求,擁有讓每位學生深入、完整體驗學習,同時讓教師的教學更加精準、富有預見性的效果。事實如此,SPOC采用混合教學模式,結合翻轉課堂等教學手段將MOOC本土化為供在校學生學習的課程,能夠增強教師教學的針對性,豐富教師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課程的建設成本。

      我校于2015年12月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簽約共建K12學習平臺,其中上海交通大學提供慕課平臺,我校負責基于平臺的課程建設及應用推廣。每位教師均可以在平臺上開課,參與到課程建設中。平臺內(nèi)容豐富,主要由課程說明、課程內(nèi)容、教學互動、成員管理、結課管理、監(jiān)督統(tǒng)計、管理工具等模塊組成,與真實課堂的學習環(huán)節(jié)完全相同,教師在線上設計課程后,課堂上教師屬于每位學生,為良好的師生關系建立提供了可能。

      二、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探索

      (一)關于信息技術教學現(xiàn)狀的調查

      為了解新入校學生在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主要教學方式及其所期待的課堂教學方式,本研究編制了問卷進行調查,了解信息技術課的開設、教師在課堂上的教法、學生的學法、學生對新階段信息技術教學方式的期待等方面的信息。

      調查結果顯示:從未上過信息技術課的人占11.34%,偶爾上過信息技術課的人占13.92%,保持正常上課的人占74.74%。教師演示、學生看教師操作,然后照教師的方法去做的人占88.14%;教師演示一步,學生跟著做一步的人占48.45%;教師布置任務給大家,學生分組協(xié)作或獨立完成,教師適時指導的情況占69.59%。小組分工,協(xié)作完成的情況為73.2%;學生來當小老師的情況為15.46%;學生先自學,不會的教師再教的情況占57.22%;教師先講授,學生后完成任務的情況占64.95%。喜歡網(wǎng)絡平臺提供在線課程的人占97.94%,不喜歡的人占2.06%;喜歡慕課或“知好樂”平臺上提供的學習資源的人占94.85%,不喜歡的人占3.09%,不確定的人占2.06%。

      通過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我校新入校的七年級學生在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主要取決于教師的“教”:教師演示在先,學生學習在后,課堂中以模仿為主,缺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思考;教師采取的面向全體的教學方式,忽略學生的個性化特征,課堂學習過程缺乏創(chuàng)造性,缺少計算思維的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地位。此外,我們也看到學生對新的學習方式的期待,這些數(shù)據(jù)進一步確定了本課題的研究價值。

      (二)課題研究的準備工作

      根據(jù)問卷調查了解的情況,課題組成員召開課題論證會,對課題的研究價值、研究目標、研究內(nèi)容及研究計劃進行了認真的研討,制訂了課題的詳細研究計劃、實施路徑和具體人員分工,并在之后參加了多次培訓,如省電教館組織的課題開題培訓、市里組織的培訓,通過相關理論學習提升課題組成員的研究能力。

      (三)以慕課平臺為載體,探索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慕課(SPOC)平臺是我校與上海交通大學慕課研究院共建的個性化學習平臺,也被稱為“每個人的學?!?。自2015年建成以來,在我校英語和數(shù)學學科進行實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在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方式,課題組成員立足信息技術課程的實際現(xiàn)狀,借鑒其他學科的成功經(jīng)驗,從2016年9月起進行了系列探索。

      1.利用慕課平臺的功能優(yōu)勢,設計支持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課程資源

      平臺課程資源豐富,為學生在線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因此課題實施之初,課題組成員根據(jù)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對我校信息技術課程進行整體設計,形成以項目為引領的分為兩個年級、四個學期的課程群,主要有信息素養(yǎng)、辦公應用、多媒體應用、數(shù)據(jù)處理、圖像處理、視頻制作、創(chuàng)意編程七大類課程。同時根據(jù)課程規(guī)劃,建立課程資源目錄及對應內(nèi)容下的課程資源、學習研討空間,包括每一類課程下所有若干個項目,如完成項目的任務單、流程圖、微視頻、主題研討區(qū)、練習題等。

      課程資源的建設系統(tǒng)化、多樣化,這使得以學生為主體的個性化學習有了可能:變革了所有學生需在同一進度下學習的模式,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同時豐富的資源也為學生進行項目學習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2.利用平臺實施線上線下相結合、個性與共性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

      日常教學的實施過程是:第一階段,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真實的任務情境,引導學生明確并分析學習任務,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與方法;第二階段,學生登錄平臺進入個人學習空間自學并完成相關課程任務,在自主探索中可以隨時保持與其他人的互動交流,最后完成線上測試或提交學習成果,并查看空間中關于學習內(nèi)容、方法等相關信息;第三階段,教師在線下將相關項目成果進行匯總,將重要的知識點進行總結,為學生答疑解惑,激發(fā)興趣,點燃他們探索的熱情。

      3.探索新的學習評價方式

      結合學校對慕課平臺上的學習評價,我們細化了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評價標準,該評價由三個維度組成:線上考核、翻轉學習和線下測試(作品制作),不同的項目在具體細化標準上會有所不同。

      (1)線上考核(30分):包括學習內(nèi)容、學習進度、學習過程、學習空間建設、學習成果幾個項目,不同的項目會略有不同,這些考核均通過平臺進行設置及統(tǒng)計,對于未完成最低任務和進度的需要酌情扣分。對于完成質量較高并且提前完成學習進度的酌情加分,對于虛假學習的直接扣除線上30分。

      (2)翻轉學習(20分):利用思維導圖做總結為6分;參加課堂展示為8分;參加課堂反饋為 6分。

      (3)線下測試(作品制作)(50分)。依據(jù)評價標準,及時、客觀評價,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學習責任意識的增強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同時,根據(jù)評價結果,對于綜合成績低于70分的學生需要重修本單元內(nèi)容,對于慕課學習質量較突出的學生可酌情加分,最后每學期評選30%以上的學生為信息技術學習標兵。

      4.校本學習文化支持:自主反思14問

      學會反思是新時代對學習者的要求,也是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的動力,學生在學習空間中如何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一度成為困擾我們的問題,同樣的任務,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路徑,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下如何看待學習時長與學習效率之間的關系?如何引導并培養(yǎng)學生具有在開放環(huán)境下的合作學習能力?課題組成人員結合學校文化課堂制定了合作學習14問和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文化課堂學習14問,制定了信息技術課程在線學習14問,以修正學習者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14問的內(nèi)容具體是:你所利用的學習資源豐富嗎?你的學習方法及學習過程個性多元嗎?你在空間里提出問題了嗎?你為他人的問題主動回帖了嗎?你的學習能力提升了嗎?你的信息素養(yǎng)形成了嗎?你是一個主動的學習者和探究者嗎?你的課堂氣氛活躍嗎?給你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了嗎?你能自主規(guī)劃學習任務嗎?你能自我總結及評價嗎?你的合作分享能力得到培養(yǎng)了嗎?你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yǎng)了嗎?你的自律性得到培養(yǎng)了嗎?

      受校本學習文化的影響,通過學科14問這種自我反思機制的構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監(jiān)督,學習成效得到提升。與此同時,慕課平臺上記錄了師生互動的過程及分享的學習成果和心得,為每位學生提供了參與對話的機會,教師的教學也因及時收到反饋而得到快速調整,教學質量得到了相應提高。

      三、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信息技術教學取得的成效

      (一)形成了基于慕課平臺(SPOC)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經(jīng)過實踐摸索和修正迭代工作,信息技術教學形成了較穩(wěn)定的教學模式(如圖1)。集中在線學習和個性化線下翻轉是信息技術學科的主要學習方式,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選擇不同的學習資源和學習路徑。教師在課堂上從傳遞者的角色中充分地解放出來,給學生解答疑難困惑,為學生提供服務和指導,學生課堂上有抓手,學習中有思考,目標和方向變得清晰,這樣的學習正是學生所期待的。課堂上他們不再是一味地模仿教師,而是基于任務的創(chuàng)造性表達,學習的主動性得到激發(fā),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學習能力不斷增強。

      (二)學生對新模式認同度高

      為了解本課題實施后的效果,課題組成員對實驗班級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①所有學生認為慕課等在線方式對個性化學習的幫助很大。②77%以上的學生認為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提升,68%的學生認為反思能力得到提升。③學生對在線學習還有更多的要求:希望提高學習興趣的占72.97%;希望提高學習效率的占75.68%;希望獲取學科多方面學習資源的占81.08%;希望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占72.07%;希望獲得及時反饋的占45.95%;希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的占45.95%。④所有學生對課堂學習方式的要求方面:希望自學為主,有問題再向老師請教的人占85.86%;希望老師講課為主,自學為輔的占45.60%;上課聽講,希望老師或他人講解的占43.24%。⑤給課程的建議:希望可以開通直播講課;可多增加視頻資源;添加一些有趣的游戲;講課更加詳細一點;提供針對錯題講解的視頻;等等。

      通過上述問題及問卷的結果可以看出,新的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幾乎所有學生對這種新的學習方式表達了認可與喜愛,他們的學習行為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渴望自主學習的意愿得到尊重與保護,對自己的學習更加負責,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索,主體性得到大幅提升。以下是學生學習課程后的感受:

      慕課平臺可以讓我們自主學習,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遇到喜歡的老師,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學霸,了解更多的知識。

      簡單地說,這個平臺可以讓我們了解更多的知識,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各種問題。所以,我覺得這個平臺非常厲害!

      慕課平臺可以幫助我們學習,查漏補缺,而且它還很方便,哪里有不懂的還可以看視頻,很棒的平臺呦。

      慕課平臺可以幫助我們提前預習和課后復習,讓我們對課程有更深的理解和體會,這提高了我們在課堂上吸收知識的效率。它還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大的交流平臺,以認識更多優(yōu)秀的人。慕課平臺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堅持下去。

      (三)豐富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空間

      互聯(lián)網(wǎng)支持下的教學,資源豐富,學習者登錄個人學習空間,便可自由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或學習新知識,或與同伴和老師交流,或查看瀏覽自己的課程、瀏覽他人信息等,盡情體驗豐富的學習、社交活動帶來的樂趣。以上海交通大學慕課平臺為例,該平臺由課程信息、課程內(nèi)容、成員管理、教學互動、監(jiān)督統(tǒng)計、結課管理等模塊組成,尤其是監(jiān)督統(tǒng)計中,教師利用大數(shù)據(jù)分析每位學生的學習特點,關注到不同的學生的各種狀況,組織學生學習、互動、交流和分享變得輕而易舉;利用學生對所提供資源的點擊率及觀看時間長短,不斷改進資源的呈現(xiàn)及組織形式。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得以學生自己的學習進度為依據(jù)的“每一個人的學校”成為可能。

      (四)教師教學方式真正得到轉變

      《2017地平線報告》(基礎教育版)指出,未來3—5年基礎教育將更傾向于深度學習、體驗式學習、量化學習,這啟示教師必須改變自己,擁有創(chuàng)新教學和智慧管理的意識。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主要側重于知識傳授和課堂管理,而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支持的信息化課堂,利用平臺技術則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教師能走近每一位學生,發(fā)現(xiàn)每一位學生的問題并給予及時指導,師生之間交流更加多樣頻繁,同時平臺上又記錄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及結果,教師可現(xiàn)場調取數(shù)據(jù)或課后利用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了解學習者的學情,為下一節(jié)課的資源完善、任務設計、精準指導提供參考,讓課堂教學從基于經(jīng)驗走向基于實證,從傳統(tǒng)走向智能,由保守變得開放。由此,教師也從大量的重復性機械勞動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從事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領域的教育、運動技能領域的教學和學習,即傳統(tǒng)所述的“傳道”和“授業(yè)”部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教學走向智慧化和創(chuàng)造性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與此同時,更具創(chuàng)造性和更人性化的工作則要求教師做得更多、更好。

      四、結論

      在總結經(jīng)驗的同時,筆者也發(fā)現(xiàn)了兩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每一個班級都是一個學生一個進度,給教師的個別化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師要提前幾個課時進行備課和資源建設,同時教師還要根據(jù)平臺上記錄的學生學習的情況,把學習進度快的學生先組織起來進行線下展示交流,再讓這些學生進行線下合作學習,以激勵更多的學生加快學習進度;二是教師的數(shù)據(jù)意識和分析數(shù)據(jù)的能力亟待加強,面對同樣的數(shù)據(jù),不同的教師可能解讀出不同的信息,不同的信息支持不同的教學行為,如何較準確地讀懂數(shù)據(jù),用數(shù)據(jù)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是下一個階段我們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嘗試改變中學教學模式,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都有積極作用。通過借助慕課平臺的項目式學習,形成了很多過程性資料,真實記錄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經(jīng)歷,為學生提供開放的、互動的、安全的、多元的學習資源、學習空間及學習成果展示。借助平臺對學習者學習行為進行大數(shù)據(jù)分析,關注每位學習者的情感體驗與個性需求,讓學生參與表達的愿望更加強烈,在學習中得到應有的尊重。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使其善于用數(shù)據(jù)思維去發(fā)現(xiàn)及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本研究可更加緊密結合信息技術學科的課程標準,特別是新版高中課程標準對核心素養(yǎng)的提法,增強研究成果的推廣性。

      參考文獻

      [1]張向梨.基于POGIL的翻轉課堂學習活動設計與應用研究:以高中信息技術課堂為例[D].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6.

      [2]特里林,菲德爾.21世紀技能:為我們所生存的時代而學習[M]. 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1.

      [3]楊煒圻.大數(shù)據(jù)環(huán)境下的數(shù)據(jù)安全性探討[J].網(wǎng)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4,(8):136.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ode Based on “Internet +”

      WANG Yuanrong

      (Zhengzhou No.34 Middle School,Zhengzhou,Henan,China 450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Internet +”background,the innovative work of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 is conducted in this research.After investigating and understanding students’need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some relevant research preparations are made.Meanwhile,a teaching mode is explored in terms of curriculum resource design,teaching implementation,teaching evaluation and school-based cultural support.The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Internet +”.Therefore,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ode based on SPOC is formed,which is recogniz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As a result,students’personalized learning space is enriched, and teachers’teaching methods are really changed.

      Key words:?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teaching mode;SPOC

      猜你喜歡
      信息技術教學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模式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春風化雨,“化”身多維評價
      高職院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nèi)容革新的探索與研究
      運用“分層教學”優(yōu)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31:03
      略談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微視頻的應用
      從“數(shù)據(jù)新聞”看當前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傳播生態(tài)
      今傳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6:04
      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的實施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3:28
      以高品質對農(nóng)節(jié)目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
      中國記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2:41
      “一精三多”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導航杯”實踐教學模式的做法與成效
      學習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22
      泗水县| 永新县| 和平区| 肇东市| 永新县| 桃园县| 泌阳县| 铜鼓县| 桐柏县| 闽侯县| 海淀区| 贡山| 巩义市| 宜兰市| 板桥市| 赤峰市| 龙州县| 洪洞县| 札达县| 钦州市| 广宁县| 潍坊市| 忻城县| 盘山县| 六盘水市| 长岛县| 盐津县| 辽阳县| 平陆县| 道孚县| 和林格尔县| 宁武县| 苍梧县| 明光市| 清水县| 株洲县| 安龙县| 榆中县| 靖边县| 诏安县| 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