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菊
摘要:童話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課程內容。在以往的童話教學中,由于教師沒有考慮到兒童的特性和需要,僅僅將童話教學作為教學的一種手段,過于功利化以及表演化,而失去了童話教學本真的意義。本文中,筆者就分別對如何規(guī)避童話教學功利化及表演化進行了闡釋。
關鍵詞:小學語文 童話教學 功利化 表演化
童話作為一種以表達兒童情感或體驗的文學樣式,廣受孩子們的歡迎。這就使得兒童在閱讀童話時,在為童話中離奇的故事情節(jié)吸引的同時,能盡情地宣泄著自己的情感、釋放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從而獲得樂趣。同時,他們也會在不知不覺中通過對童話世界的體驗,結合日常生活,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真正體會到童話中所蘊含的美好的精神品質。童話也因其神奇的魔力廣受兒童的喜愛,成了小學低年級語文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課文形式。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雖已普遍意識到童話教學的重要性,但是該認識僅停留在思想層面上,并未落實到實踐上,在教學時,教師還是未能從兒童的特點及需求出發(fā),因此在教學中就出現了功利化以及表演化兩種趨勢。如何避免出現這兩種趨勢,讓童話故事在小學語文中綻放它應有的魅力,筆者接下來就來談一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童話故事教學的相關想法和認識,希望能引起大家更多的關注和思考。
一、教學內容功利化
功利化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受語文工具觀思想的影響,將童話作為語文知識技能訓練的一種手段,另一種是童話教學目的過于死板僵硬,即每篇童話教學中,教師都要模式化地告訴學生一個人生大道理,從而完成所謂的道德勸誡以及思想教育的使命。
首先,對于第一種表現形式,其起源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的語文教學被當作是政治課的反撥,語文工具論的思想可謂是深人人心。20世紀80年代有所改變,在教材的編纂上,相關的教育者采取了以知識和能力為中心的邏輯順序,這種改變固然有其好處,但是仍存在較大的片面性。以童話教學為例,這樣的教材編纂模式使得童話教學失去了作品本身的內涵與其在語文教育中的不同作用。
語文課文都選自不同形式的文學形式,不同的文學類型以及不同的內容,其教學功能自然也有所區(qū)別,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根據課文類型以及課文內容的不同來恰當地定義課文的功能。童話作為深受兒童喜愛,并且與兒童的心靈極為契合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其工具性與藝術性之間的關系。在教學時,應根據童話的內容,適當選擇其工具性與藝術性所占的比重,否則便會適得其反,讓童話教學淪為另一種負擔。
其次,對于功利化的第二種表現形式,即過于強調童話的道德教化以及思想教育功能。這種現象既存在于教材的選編上,也存在于課堂教學之中,如童話《小貓釣魚》就意在教育學生做事不可三心二意,《神筆馬良》與《賣火柴的小女孩》意在揭示舊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與丑惡。但是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太過于強調童話的這種教化功能,而往往忽略了兒童本身的精神體驗,且所謂的道德教化一般是從成人角度出發(fā)的,成人看到這類童話就會明白其中的寓意,而這并非是兒童本身的體驗與想法。事實上,兒童的想法與成人的想法有著非常大的區(qū)別,有時甚至是大相徑庭的,而童話是基于兒童的視角進行寫作的文學形式,童話在兒童眼中應是美好的、有趣的、神奇的、熱情的,遠非成人眼中的科學、理性以及冷靜。童話是一種藝術表達形式,其不僅具有道德教化功能,還有認識功能以及審美功能,而這些功能都是對學生成長有所幫助的,尤其是審美功能,通過童話教學幫助學生獲得美的體驗、對生命有所感悟,才是其最為重要的功能。
二、教學形式表演化
童話以敘事為主,具有極強的故事性,其中的人物形象也非常生動形象,因此,教師在授課時非常偏愛讓學生就課文進行角色扮演。安排得當的角色扮演的確有著突出的教學效果,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符合學生特點,有助于其理解童話中的人物形象,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符合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的要求。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卻出現了教師的教學形式表演化、形式化,甚至有濫用之嫌,最后演變?yōu)橐挥鐾挶乇硌莸哪J?。首先,過多的表演化教學會使學生失去對該教學形式的興趣,參與度與積極性都會受到影響,教學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其次,許多教師讓學生角色扮演過于形式化、表面化,在沒有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的情況下,就急于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另外,教師在安排表演任務的時候總是偏愛讓學習成績好或是表現優(yōu)秀的學生去表演,成績差的學生只能看別人表演而不能親身體會,這樣看似課堂教學熱鬧非凡,其實只是教會了學生童話故事表面的知識,而未能讓學生感受到童話故事的寓意。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甚至有些教師將這種教學形式作為教學展覽的專用模式,使得表演式教學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
童話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表達形式,不同于其他文學形式的表達,其內容更為契合兒童的特點與需求,因此,童話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對小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非常重要。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應充分把握學生的想法,選擇恰當的教學形式,以一種更貼近學生真實想法的方式展現其所學童話的真實內涵,讓童話發(fā)揮其獨特的功能。對于小學語文童話的教學,筆者僅在此做兩點反思,希望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能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更加完善我們的教學。
參考文獻
[1]張學青.擦亮童話——對小學童話教材和童話教學的重新認識與思考[J].人民教育,2011(Zl).
[2]壽永明.課外閱讀;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有效途徑——論蘇霍姆林斯基關于課外閱讀指導的思想[J].教育研究,2007(05).
[3]應玲素.童話:兒童心理成長的精神家園——略論童話與兒童心理成長的關系[J].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