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瑤瑤
摘要:作為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之一,拋錨式教學方法是在約翰·布朗斯福特(John Bransford)領導下創(chuàng)立的 。本文主要探討拋錨式教學方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際應用—以人教版選修4《電解池》為例。
關鍵詞:建構主義理論;拋錨式教學方法;電解池;應用
拋錨式教學法的關鍵是“錨”,通常以選擇學生生活學習中遇到的真實情境,在這種情境中,包含與所學內容相關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找出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就像船靠岸需要用錨來固定一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真實情境提出的和本節(jié)內容有關的問題,為學生的學習指出了學習方向和學習內容,這些問題就是我們所說的“錨”。因此,這種教學方法也叫作“基于問題的教學”或“實例式教學”。
拋錨式教學方法的特點是: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學生應該是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主體,只有主動學習,才能獲得經驗和知識,在學習過程中,要積極的與同學互相協作,參與到獲取新知的每一個過程中去,最終能夠主動進行有意義的知識建構 。
拋錨式教學的課堂教學,教師主要需要完成的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拋出問題;學生需要做到的是自主學習,交流合作,最終師生都要進行效果評價。
(一)教學設計
結合學生學情,根據教學內容,在利用拋錨式教學方法中,本節(jié)教學目標主要為:使學生能夠自主進行學習,分析并理解電解原理和電解池的工作原理,從而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來說,教師在提供情境—即拋出“錨”之后,學生通過思考和交流要能夠提煉出本節(jié)課所要解決的問題—電解原理。
1.進入情境
實施意圖:利用已學知識,提出問題,設置情境,可以使學生感到熟悉,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到知識之間的連貫性。
2.確定問題
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后,教師要及時進行引導:電能也可以轉化為化學能。對比原電池的學習,你能分析出電解池的工作原理嗎?
3.自主學習
學生的自主學習也應該在教師的指導和提示下進行,不能讓學生毫無頭緒、毫無方向感的去進行無意義的學習。因此,在學生自主學習前,教師一定要提供信息,拋出“錨”,為學生的學習指出方向。
5.效果評價
拋錨式教學的學習過程就是教師拋出問題,學生解決問題,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效果。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學習興趣濃烈,在拋出問題后,大家都能積極投入思考與交流,提出疑問,并通過查閱資料、觀看視頻、交流討論最終能夠解決問題。
(二)案例分析
本案例的設計思路為:首先,由教師拋出“錨”——學生已有認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去思考并解決問題。從而確定與錨有關的知識點(電解原理、電解池原理等),由實際過渡到理論;其次,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一步步提出疑問,并解決疑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適當給予指導;最后,小組互相交流成果,總結本節(jié)知識點。
參考文獻:
[1]何克抗. 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中)[J]. 電化教育研究,1997 (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