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長春
摘要:從“少教多學”的學理探尋出發(fā),以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認識平均分》一課為例,闡述在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課堂中實施“少教多學”,促進學生想學、會學的策略: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激發(fā)學習動力;明確問題指向,減少無效耗時;重視體驗感悟,避免反復說教;及時抽象概括,提升理性認識;實施小組評價,培養(yǎng)學習毅力。
關鍵詞:數(shù)學課堂少教多學《認識平均分》
新課標的理念以及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要求教師把教學從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多講”向“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學”轉變,讓學生實現(xiàn)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從“我學會”到“我會學”的轉變??v觀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課堂,很多教師由于不放心的心理,教學時語言重復啰嗦,甚至反復強調,重“教”輕“學”,“多”教“少”學,讓學生感到單調、枯燥,出現(xiàn)“懂而不會”的現(xiàn)象。那么,如何在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課堂中實施“少教多學”,促進學生想學、會學呢?筆者從“少教多學”的學理探尋出發(fā),以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認識平均分》一課為例,談談自己的認識與做法。
一、“少教多學”的學理探尋
(一)歷史研究中的“少教多學”
早在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就在其《大教學論》中指出:“尋求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蔽覈逃姨招兄赋觯骸八^教師之主導作用,重在善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聽?!比毡緦W者龜口惠治將學生學習方式和記憶的效果做了一些比較后發(fā)現(xiàn):教師滿堂灌,學生只能記住5%;學生自己閱讀,能記住10%;使用圖像,學生能記住20%;演示、試驗,學生能記住30%;課上討論,學生能記住50%;演示后讓學生練習,學生可以記住75%;而學會了教別人,能記住90%的內容。美國學者韋伯在同伴互學的長期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學生合作活動中,受益最大的是那些給他人做詳細解釋工作的學生。這些,都證明了“少教多學”的科學性和必要性。
(二)我們理解的“少教多學”
“少教”不是教得少,而是強調教得精、巧、活;減少單純的知識點灌輸、填鴨式教學,倡導針對性地教、啟發(fā)性地教、發(fā)展性地教和創(chuàng)造性地教;遵循“三不教”的原則,即學生能看懂的不教,學生看不懂但思考后能弄懂的不教,學生思考后還是不懂但經過同學之間的討論能弄懂的不教,而教在學生弄不懂的關鍵之處。“多學”不是讓學生多花時間、多背教材,而是引導學生自主地學、主動地學、深度地學,讓學生學會學習。“少”與“多”不是一個簡單的“量”的界限,而是一個“質”的區(qū)分。
“少教多學”強調減少“教”的時間和空間,擴大“學”的動力和效果,要求教師把“可以多學的應有權利”還給學生。在時間上,教師要減少講授的時間,保證學生擁有充分的時間自主地學習;在方式上,教師要讓學生主要通過自己的思考來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在手段上,教師要通過激勵、鼓舞、引導、點撥,將學生引向主動學習、深度學習、創(chuàng)新學習的境界。
二、低年級數(shù)學課堂“少教多學”的實施策略
(一)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激發(fā)學習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低年級學生自控力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想學。
本課伊始,筆者出示孫悟空的卡通圖:“今天老師帶來一個老朋友,你們認識嗎?”學生開心地說:“認識,孫悟空!”筆者故作神秘地說:“聰明的孫悟空帶來了一個題目考考大家,看誰最肯動腦筋。”然后,出示教材例1改編題:6個桃,要分成兩堆,讓兩只猴來選,怎么分?這樣,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好比賽、不服輸?shù)呐d趣和斗志。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導入環(huán)節(jié)不宜鋪墊、渲染過多,而應盡早切入主題,因為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保持不長。比如:你看過《西游記》嗎?你最喜歡哪個人?喜歡孫悟空嗎?今天,美猴王孫悟空帶來了一個題目考考大家?!@樣導入會很浪費時間。一節(jié)課時間有限,老師說得多,學生自然學得少。
(二)明確問題指向,減少無效耗時
低年級學生由于語言的發(fā)展還不到位,詞匯的掌握還不豐富,往往對教師的一些問話或說法,聽不懂或覺得似是而非。因此,教師要明確問題的指向,使其符合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否則,學生就會不知所云,自然答非所問,從而浪費學習時間,降低學習效益。
在引入“平均分”概念時,筆者提問:“將6個桃分成兩堆,有3種分法。分法一是一堆1個,另一堆5個;分法二是一堆2個,另一堆4個;分法三是一堆3個,另一堆也是3個。這三種分法,你認為哪一種分法最公平、合理?”學生明確問題要求,很快回答:“第三種分法最公平、合理,因為每份同樣多?!惫P者順勢指出:“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边@樣,概念揭示自然,學生理解深刻。
其實,在之前的教學中,筆者曾經這樣提問:“……這三種分法,如果分成兩類,可以怎么分?”當時預設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學生容易想到分成“兩堆一樣多”和“兩堆不一樣多”的兩類。但實際上,學生因為對“分類”的意思不理解,所以答非所問,導致教學耗時、費力。
(三)重視體驗感悟,避免反復說教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就在指尖上?!钡湍昙墝W生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對他們來說,教師抽象地進行語言描述和說明,遠不如自己直觀地動手操作、實踐探究、在“做中學”的體驗深、感悟快。讓學生體驗、感悟比反復說教更容易實現(xiàn)“少教多學”。
本節(jié)課中,筆者多次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探究。第一次操作:教學例1改編題“6個桃,怎樣分成兩堆?”,讓學生用圓片擺一擺、分一分,發(fā)現(xiàn)三種分法。第二次操作:提出問題“6個桃,還可以怎樣平均分?”,讓學生先用圓片分一分,再說一說。第三次操作:教學例2改編題“8個桃,每只猴分2個,可以分給幾只猴?”,讓學生先在圖上圈一圈,再回答。第四次操作:提出問題“8個桃,每只猴分4個,可以分給幾只猴?每只猴分1個呢?”,讓學生先畫一畫、圈一圈,再回答。第五次操作:教學“想想做做”第3題“15個氣球,每個人給3個,可以分給幾個人?”,讓學生先直接在圖上圈一圈,或畫出15個圓表示氣球后圈一圈,再說一說。第六次操作:設計拓展練習“孫悟空變出了12根小棒,可以怎樣平均分?有多少種分法?”,讓學生先用小棒擺一擺、分一分,再小組交流,然后全班匯報。
在多次動手操作、實踐探究中,學生通過直覺思維很容易解決問題,同時也深刻體驗、感悟到總數(shù)量、每份個數(shù)與份數(shù)之間的關系。
(四)及時抽象概括,提升理性認識
教師“少教”既是為了學生“多學”,也是為了教在學生弄不懂的關鍵之處。這里的關鍵之處主要是對具體案例的抽象概括和對感性材料的理性認識,這些通常是學生弄不懂的地方,也是數(shù)學知識的本質和數(shù)學思維的核心之處,能讓學生學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提高學習深度,掌握學習方法。
本節(jié)課中,教完例1改編題后,筆者引導學生概括:一些物體,分成幾份,如果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教完例2改編題后,筆者引導學生概括:一些物體,按每幾個一份,求份數(shù),是平均分的另一種方法。然后,筆者出示拓展問題,學生討論完成后,筆者提出問題:怎樣有序想出不同的分法?在總根數(shù)不變的情況下,分的份數(shù)和每份根數(shù)是怎樣變化的?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抽象概括有序思考的方法以及總根數(shù)、分得份數(shù)和每份根數(shù)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為后面除法以及反比例的學習打下基礎。
(五)實施小組評價,培養(yǎng)學習毅力
低年級學生學習毅力薄弱。怎樣讓他們堅持學習,始終保持學習熱情呢?根據(jù)低年級學生好勝心強以及具有集體榮譽感的特點,可以采取小組合作評價激勵的機制:把學生以四至六人分為一組,以加、減分的方式當場給予評價,發(fā)揮同伴監(jiān)督的力量,激勵學生保持學習熱情,幫助學生鍛煉學習毅力。
*本文系江蘇省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著眼學生學習力提升的少教多學的實踐研究”(編號:L/2018/37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余文森.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 李滔.“少教多學”的學理探尋和質量保障體系建構[M].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2015(6).
[3] 梁家斌.以“五讓”為抓手,讓學生動起來[J].中學數(shù)學月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