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海
摘 要:溝通在許多領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教育領域,溝通不失為一種教育行為。溝通是達成教育目標、滿足教育需求、實現(xiàn)教育理想的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在懲戒教育中實施的溝通,是在懲戒教育過程中處理師生關系、傳遞師生教育信息的人際溝通?;跍贤ǖ膽徒浣逃欣诖_立懲戒教育的教育價值,發(fā)揮懲戒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懲戒教育;溝通;教育方式
隨著教育進程的現(xiàn)代化和教育思想的推進,人們逐步認清激勵教育、賞識教育的教育意義,一段時間內(nèi)在理論和實踐上開始傾向于批判懲戒、體罰等教育方式。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許多教育工作者發(fā)現(xiàn),離開懲戒教育的教育方式帶給教育實踐的問題遠比在此之前更難以解決。教育界在反思和討論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懲戒教育與激勵教育、賞識教育一樣,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戲劇的是,在教育實踐中懲戒教育又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于是人們產(chǎn)生這樣的困惑:到底懲戒能否作為一種教育方式,怎樣區(qū)分懲戒教育與體罰。懲戒教育的價值幾度被懷疑與否定,這與人們在懲戒教育過程中的方法有很重要的關系。由于懲戒教育和體罰在實施背景、形式和機制上的相似性,懲戒教育很可能在實施過程中由于處理不當,帶來與體罰一樣的后果而遭到否定。筆者認為,正確認識到溝通在懲戒教育中的作用,對于確立和實現(xiàn)懲戒教育的教育價值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一、溝通的性質(zhì)
溝通,在《大英百科全書》的意思是“若干人或一群人互相交流信息的行為”。美國《哥倫比亞百科全書》指出,溝通是“思想及信息的傳遞”。美國著名學者布農(nóng)認為,溝通是“將觀念或思想由一個人傳遞給另一個人的程序或是個人自身內(nèi)的傳遞,目的是使接受溝通的人獲得思想上的了解”。筆者認為,溝通是人們之間展開的思想、言語、行為等的情況交流,以此獲得彼此的了解、認可和建立較好的人際關系;同樣,溝通還是讓人們在共同的活動中能夠保持協(xié)調(diào)一致的前提。任何活動的開展和順利進行都不得不以成員間的溝通為基礎。
溝通在許多領域都具有重要意義。在教育領域,溝通不失為一種教育行為。溝通是達成教育目標、滿足教育需求、實現(xiàn)教育理想的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在懲戒教育中實施的溝通,是在懲戒教育過程中處理師生關系、傳遞師生教育信息的人際溝通。這種教育行為在表面上,表現(xiàn)為是一種語言上的說服說理教育,試圖通過交流使學生接受自己的思想。其次,溝通更是“感情和思想上的流通”,本質(zhì)上是一種人性化的理解和情感教育。因此,在懲戒教育中溝通更是發(fā)揮著必不可少的作用。
二、溝通對懲戒教育的作用
懲戒教育主要通過處罰、批評等手段使得接受懲罰者感到些許難受,但這并不損害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從而使受罰者深刻認識并徹底改正自身過失,其出發(fā)點是對學生的關懷愛護,不侮辱學生人格,而最終目的在于提升教育效果。懲戒教育外顯為一種剛性行為,含有懲罰的因素,懲罰態(tài)度具有嚴肅性,懲罰措施具有強硬性,懲罰要求具有規(guī)范性。通過對學生采取一定的強制實施,施加一定的心理壓力,帶給他們一定的痛苦,使學生在心理、情緒和行為上產(chǎn)生一些不良反應。人們對懲戒教育的價值一再的懷疑和否定,就源于對此的認識。
筆者認為懲戒教育所具有的這些特點,不僅不能因此否定其教育價值,相反,這正是懲戒教育應有的教育機制。懲戒教育的實質(zhì)是通過外在的壓力和刺激,引發(fā)學生在思想上從不自覺到自覺接受并認可教育的規(guī)范和要求,從而在言語和行動上由對立到趨近教育的規(guī)范和要求,即懲罰是為了不懲罰,起到心理催化劑的作用。
任何事物都包含積極和消極因素兩個方面。正如激勵教育一樣,懲戒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消極作用,但它的積極意義是關鍵和主流。懲罰一般只能起到暫時性作用,不要指望通過懲罰會使學生一下子就吸取教訓,痛改前非。這種用成人眼光衡量學生、要求學生的想法常常是導致教師越過懲罰界線的一個主要原因。事實上,在懲戒教育前后,教育者如果認識到溝通的作用,則既能解決懲戒給學生帶來的心理問題,又能進一步發(fā)揚懲戒教育的積極意義。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溝通能夠弱化懲戒帶來的消極影響
從心理學角度看,受到懲戒后,一般大部分學生會因懲戒而產(chǎn)生消極情緒,會認為從此得不到老師的信任,會消沉下去,甚至產(chǎn)生逆反心理,破壞師生關系,從而就很難實現(xiàn)懲戒教育的價值,達成教育目標,完成教育任務。我們應該認識到懲戒教育首先是教育,其次是懲罰,不是為懲罰而懲罰。在實施懲戒前,如果能夠?qū)徒鋵嵤┑谋尘?、實施的方式和實施的目的與學生進行溝通,尋求學生的心理認同,培養(yǎng)學生敢于承擔責任的品質(zhì),那么,在懲戒后就不會給學生過多的心理壓力,不會造成嚴重的身心痛苦。
青少年學生,畢竟多屬于未成年人,身心尚不成熟,對于懲戒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一些學生,即便對自己的不當行為有所認識,對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有清醒的了解,在受到懲戒后仍會產(chǎn)生很大的心理壓力。更由于青少年兒童往往不能通過理智來支配情感,很大程度上他們都是以情感為轉(zhuǎn)移,是以感情來替代理智的。在這種情況下被懲戒和教育的學生如果心理沒有得到及時的溝通,很容易產(chǎn)生某些過激的想法和行動,甚至會導致一幕幕悲劇的產(chǎn)生。因而,在懲戒后,要及時地觀察學生的表現(xiàn)。對于那些反應比較強烈的行為異常的學生,主動溝通就相當必要。此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則能夠使學生的心理向健康正常的軌道走去,化解學生心中的矛盾。古人云:“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經(jīng)過溝通的教育,更能抹平教育過程中帶來的不必要創(chuàng)傷,使師生之間達成理解和共識;缺乏溝通的懲戒教育,不僅實現(xiàn)不了其教育價值,同時只會帶給學生傷害,可能會帶來與體罰相似的教育效果。沒有溝通的教育,是粗暴和野蠻的教育。
(二)溝通能提升懲戒的積極意義
事物的性質(zhì)往往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來決定的,懲戒教育帶來的積極影響是主流方面。懲戒教育與溝通的結(jié)合有利于在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遵紀守法的習慣和敢于承擔責任的品質(zhì)時,提高教育效率。有人會在犯多次錯誤受到處罰教育后,仍然犯同樣的錯誤;有的人會因為一次錯誤的深刻教訓,同樣問題絕不再犯。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通過溝通來幫助學生認識紀律的嚴明和權威,理解紀律對人們的雙重作用,既是對人們言行的限制,更是對人們自由和權利的保障,從而主動律己,減少不當言行的發(fā)生。同時適當?shù)慕涣?,會幫助學生盡快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并認清界限,一旦逾越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理解自己因為犯錯誤而受到懲罰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另外,懲戒后的溝通能幫助學生感受真實的生活,促進個體的社會化。人生在世總會有遭遇和危機,溝通能幫助學生認識到人生難免會有錯誤,有錯誤不必過于悲觀,只是以后對自己的言行要加以節(jié)制,將來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三、懲戒教育中溝通的方式
有人認為在溝通時只要客觀真實地表達本意就行了。的確,不以誠相待就根本談不上良性溝通,但往往不注重教育方式的溝通,結(jié)果只會適得其反。因此,溝通不僅要真實,也要技巧。因為,溝通不僅是科學,也是藝術。師生之間到底如何溝通,何時溝通,何地溝通,決定了懲戒教育具有多大程度的效用。
(一)懲戒教育中的溝通應該是互動雙向的
根據(jù)溝通過程中是否存在反饋,可以把它分為雙向溝通和單向溝通。而不同的溝通系統(tǒng)對溝通方式的要求有所不同。教育者應當根據(jù)自己所處系統(tǒng)的規(guī)模、性質(zhì)和活動內(nèi)容等,采用高效且恰當?shù)臏贤ǚ绞?。由于師生之間的特殊關系,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學生在身心發(fā)展上的特殊性,再加上實施的是具有獨特的性質(zhì)的懲戒教育,這時,溝通必然需要雙向進行。為此,溝通時要求師生之間平等交流和相互尊重,反對教育者的話語霸權。
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往往是教師以自我為中心,以專家的姿態(tài),將自己的思想價值觀強加于學生,絕不容許學生有辯駁和發(fā)言的機會,否則那就是狡辯或者是頑固不化。教育溝通要求師生民主對話和教師適當?shù)貎A聽,懂得傾聽是一種受人尊重的品質(zhì)。在懲戒教育中,信息的不對稱和角色的不對等,更需要教師能創(chuàng)造良好的情境,提供恰當?shù)膱鼍埃寣W生有機會去陳述、去表達、去闡釋,而不能簡單地用權威或其他扭曲的辦法迫使對方毫不情愿地接受自己的見解?,F(xiàn)實中,一些老師說得太多,聽得太少,這樣我們的工作很難做到準確、深入和有效。
(二)懲戒教育中溝通要建立在理解和信任的基礎上
信任,是建立有效溝通的基礎,而隨著溝通的增加又促使雙方的信任程度上升。懲戒后,學生在心情上陷于低落,思想上有壓力。這時,溝通更要求教師能夠就事論事,不翻舊賬,換位思考,盡可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他們心情,感受他們的處境,由此而理解他們的思想觀念和情感態(tài)度,分析他們?yōu)槭裁慈绱耍A估和判斷他們可能會產(chǎn)生的心理狀況和行為方式,從而提供適切高效的指導。在和諧一致的師生關系中,學生就容易把懲戒看作是愛護,是其努力進取的動力;否則,就會認為教師在故意“整人”。
(三)懲戒教育中溝通要以情感為橋梁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背Q缘狼楦惺情_啟人類心靈的一把鑰匙,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一座橋梁。教師的勞動具有很強的特殊性,這主要體現(xiàn)在個體的差異性和勞動對象的特殊性上。教師的勞動對象是人,是充滿活力、個性各異的人,而人是極富感情且有情感需求的?,F(xiàn)代心理學“情緒動機—分化” 理論認為,人的情感具有一定的自由度,情感的適應性在于它能夠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而縮小或放大、減弱或加強生物體本身需要的信號,從而調(diào)整自身的活動目標。懲戒教育實施過程中,因為學生的錯誤言行,教師不可避免地會帶有一定的消極情緒,如生氣、不滿等。但懲戒教育絕不能成為教師單純的消極情緒的宣泄。學生一般都很在乎教師對他們的態(tài)度,把它當作是他人對自己最重要的評價。實際上,懲戒本來就會帶給學生不良的情緒反應和行為反應,教師不能因為學生的不良情緒而加重懲戒。在溝通過程中,要求教師能時時意識到自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和工作的特殊性,盡可能抑制自己的消極情緒,帶著關懷幫助等積極情感,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
犯錯誤是學生常有的現(xiàn)象,而犯過錯誤的學生往往帶有一定的自卑感,他們和同學、和老師之間總有一種莫名的隔閡,他們最擔心周圍的人會對他們冷嘲熱諷,他們期盼得到他人,尤其是老師們的幫助和理解。教師如能以滿腔熱忱去關心他們、感化他們,則可以激起他們對美好生活和前途的向往。由此可見,溝通既要通情又要達理。通情是達理的途徑,達理是通情的目的。情感是師生思想感情的渠道,是教育實現(xiàn)價值的催化劑。
綜上,把溝通作為懲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認識并運用溝通,不僅有利于確立懲戒教育的價值,同樣對于發(fā)揮懲戒的積極作用,并在懲戒與激勵有機整合的教育過程中也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3]陳孝彬.教育管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