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健
【摘 要】小學階段,由于個體的整體認知、能力發(fā)展等都處于一個不成熟的狀態(tài)之中,極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擾,從而使得內在的品德理念發(fā)生偏差,影響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在小學階段中強化德育教學,幫助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品德理念已成為教學的重中之重。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是以品德教育為主的學科,更需要發(fā)揮其對小學生品德教學的價值,夯實德育教育的基礎,培養(yǎng)小學生的優(yōu)秀品德行為。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小學階段;德育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30-0181-02
一、充分發(fā)掘教材內容,自然完成德育教育
《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的內容豐富多彩,且大部分知識點內容都是以故事、案例等形式展現(xiàn),理論上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激發(fā)小學生的興趣,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完成德育教學的任務。但是從相關教學實踐中獲知,在《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會陷入一種自我說教的教學誤區(qū),大部分小學生只能夠被動接受其中的教學內容,難以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德育教學的成果更是難以體現(xiàn)。因此,充分發(fā)掘《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資源,提高小學生學習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自然高效地完成德育教育才是基本與首要。在《夸夸我自己》的德育單元教學中,其教學主要任務是幫助小學生認識自己,從自身的優(yōu)勢中培養(yǎng)自信,也能夠找出自身的不足加以糾正。直接性的宣講教學,對小學生而言興趣點是極低的,如在《別人眼中的我》中,教師可以放大此部分內容,并采用一種快問快答的隨機抽問方式,讓小學生進行相互的快速直接性評價。此教學方式與游戲相類似,但它正放大了此部分的教學內容,而不是簡單地讓小學生發(fā)表意見,一筆帶過,更能夠讓小學生參與到其中,活躍學習氛圍,也使得德育感知的有效性充分提高。
二、把握學科中的特性,實現(xiàn)德育生動教學
《品德與社會》學科最為明顯的特性是“生活性”,其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1]。其一,從德育品質的內容特性來看,德育品質主要體現(xiàn)在生活中,它需要個體通過各種生活活動、個人行為來具象化,如保護環(huán)境、不隨地丟垃圾便是優(yōu)秀品德的體現(xiàn),它并不是一個虛無的概念含義,它是看得見、可感知的內容;其二,從學科的教學內容選擇來看,其教學內容主要是從生活中獲得,關注生活中的事件,并從中放大德育內容進行教學引導,小學生能夠從中感知到生活性。綜上所述,教師在《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需要抓住“生活性”的特征開展教學,這樣才能夠提升《品德與社會》學科生動性。如在《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單元教學中,每一位小學生的家鄉(xiāng)都不同,他們都需要與自身的生活實際相關聯(lián),才能夠充分了解自己家鄉(xiāng)的風貌特色,從而培養(yǎng)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在德育課堂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先以舉例子的形式,讓小學生理解教師的家鄉(xiāng),如引導小學生關注教師家鄉(xiāng)中的自然環(huán)境,山水風景,特產小吃等,然后讓小學生從這些方面感受自己家鄉(xiāng)的特色,形成一種家鄉(xiāng)的自豪感。隨后教師通過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拔高整體德育情感,讓小學生感知這其中的自豪感是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從而進一步轉化為為家鄉(xiāng)努力做貢獻的德育思想[2]。
三、關注學生個性需求,設計相應德育內容
隨著年齡與認知的不斷增長,小學生個性特征會變得越來越明顯。同時,“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一直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所有的教學活動都需要關注學生個體的實際需求?;诖?,在《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教師更需要充分了解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求以及整體的學習接受度,制定更為貼合的德育教學方案,方能夠實現(xiàn)德育教學目標的最大化。從現(xiàn)階段的《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得知,大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習慣采用統(tǒng)一教學模式、教學手段,部分接受能力相對較弱的小學生難以跟上教師的講學步伐,出現(xiàn)學習脫節(jié)。如在《每天都有好心情》的德育教學中,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下,教師習慣性直接將例子擺出。但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需要充分關注小學生的個性,給予小學生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圍繞此內容發(fā)表各自的意見看法,以保證不同個性的表達。如小朱同學在此時會說“我每天都會和爸爸打球,這樣會令自己開心很多?!保』ㄍ瑢W則表示,“我每天都會畫畫,把喜歡的畫出來能開心?!钡?。教師引導學生個性表達的過程,便是注重小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體現(xiàn),能夠讓小學生在不同的表達中感悟到德育課堂中所強調“有困難而不怕,學會自我調節(jié)”的教學內容。
四、強化與生活的聯(lián)系,重視德育實踐應用
德育,是與生活緊密結合的內容,它強調的是個人在生活實踐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動態(tài)、心理態(tài)度等。如果,單一地開展德育教學內容,而不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則會直接影響小學生的學習理解與內化接受效果。因此,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教師更需要關注其教學的實效性,注重強化德育教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重視德育的實踐應用,以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完成德育習得[2]。如教師可以預先根據(jù)某一德育教學內容,為小學生創(chuàng)設相關的生活情境,然后在此情境中提出相關德育問題引導小學生主動思考解決,提供了小學生主動且直接參與的機會,使得德育積累。
在此條件下,小學生自然會調動生活經驗進行思考回答,與生活構成一定的聯(lián)系。隨后,教師再提出更深一度的問題,如“還有什么事情是鄰里之間常常發(fā)生,但是卻做得不對的?”此開放性題目,更推動小學生積極回想生活的相關事件。一步步地實現(xiàn)與生活的聯(lián)系,最后,教師還需要根據(jù)總結本德育教學的中心——“遵守公共德育”,讓小學生更為深入習得。
五、結語
《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小學德育教學專項化的重要體現(xiàn),小學生能夠在固定的學科之內完成德育學習,提高對德育的整體感悟。但是,德育并不同其他學科般具有明確的界限與內容,它是存在于生活與學習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點上,更需要通過多渠道、全面化的滲透,實現(xiàn)德育培養(yǎng)。優(yōu)秀品德的養(yǎng)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課一說便可以完成,要在課堂中獲得,從生活中實踐,最終實現(xiàn)個人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顧蕓.如何構建品德與社會的高效課堂[J].考試周刊,2018(34).
[2]陳惠健.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中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方法[J].考試周刊,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