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摘 要:每位從教了一定年限的教師,他的經(jīng)驗既是他的財富,同時又是他繼續(xù)前進的絆腳石。陳舊的教育觀念使得他墨守陳規(guī),固步自封,要從骨子里去改變是很難的。這時必須要有一種與之前截然不同的教育形式的出現(xiàn),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觀念,這時“空間教育教學”這種嶄新的教育形式呼之欲出,順應了時代的要求。
關(guān)鍵詞:空間建設;教育觀念;變革
近幾年,“大學城”“空間”“教育革命”等這些詞語突然像海嘯一樣沖入我的腦海,占據(jù)我的大腦空間,一時不知所措,一年來,思想經(jīng)歷了一番苦苦掙扎,從反感→被迫接受→??? 漸漸喜歡→欲罷不能。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場“教育革命”真的到來了。抗拒、敷衍了事、得過且過都將被淘汰,只有勇敢面對,直面挑戰(zhàn)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每位從教了一定年限的教師,他的經(jīng)驗既是他的財富,同時又是他繼續(xù)前進的絆腳石。陳舊的教育觀念使得他墨守陳規(guī),固步自封。但對于一個稱職的教師,對于一個負責任的教師,對于一個頭腦清醒的教師,就應該不斷地嘗試新的教育方式,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與時俱進。當然,這個過程是很痛苦的,是要付出艱辛努力的,是要付出代價的,但我們都很清楚:不經(jīng)風雨,怎見彩虹。
一、“空間建設”前的陳舊教育觀念
恩格斯指出:“傳統(tǒng)是巨大的阻力,是歷史的惰力”。改革一定會觸碰到人們長時間形成的陳舊觀念,同時也需要人們敢于破除陳舊觀念,這樣才可能不被時代所淘汰。
(一)忽視了情感在學習知識中的作用
每個學生都是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可是我們很多老師都忽略了這一點,把學生當作一個機器,讓他們被動地接受各種知識,因此,要讓學生更高效率地接受知識,首先,老師要和學生進行情感的溝通,但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要老師和每一位學生互相了解,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空間,那么需要一個更好的平臺提供這種可能。
(二)忽略了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自己該如何教
很多老師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如何上課,在講臺上口若懸河,眉飛色舞,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感覺良好,根本沒有或者很少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應該如何教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接受。
(三)忽略了學習內(nèi)容的整體框架
很多老師在教學中大部分是采取的從局部到整體的思路,先講一小塊,一小塊的知識點,然后再來總結(jié),把這些知識點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當然這也是一種教學的方式,但筆者認為從整體出發(fā),先讓學生了解所講內(nèi)容的整體框架,然后再去分解整體,讓學生去了解局部,這種教學方式更能讓學生接受,思路跟流暢,學生掌握知識的效果更好。
(四)忽略了有些東西是不能教的
很多老師在教學中認為什么都是可以教的,我們?nèi)绾谓蹋瑢W生就會如何學,但有些非智力因素的東西是教不了的,比如性格,情感,創(chuàng)造性,合作的精神等。這些東西是要靠平時一點一點的積累,潛移默化地形成,這些東西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因此,作為老師在課堂上應該清楚哪些需要講,哪些不需要講,要做到有的放矢。
(五)忽略了學生有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
我們現(xiàn)在的學校學習都是按照學科分科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有它的弊端,那就是隔斷了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忽略了學生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從而會導致能力的下降,因為能力是綜合性的東西。但在現(xiàn)在的教學模式中很難避免這種弊端的發(fā)生,需要一個能夠綜合所有學科的,全面的平臺提供給學生,讓他們能在這個平臺上學到自己想要的,全面的,綜合的知識,形成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
二、通過空間建設,轉(zhuǎn)變教育觀念
陳舊教育觀念的改變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因為每位教師都習慣用自己駕輕就熟的方式去教學,這樣很輕松自如。但是這樣下去我們這個集體,我們每個人都會止步不前??臻g教育教學的出現(xiàn)恰恰打破了這種平靜,順應了時代的要求。
(一)通過“空間”時時與學生保持交流
有了“空間”后,與學生時時保持交流成為了可能。下課后回到家里,打開“空間”,就可以收到學生給我的留言、信息,其中有向我提出的各種學科問題,有對我的上課提出的各種意見,還有和我交流人生、情感等課外有意義的話題。通過這種交流作為老師可以及時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知道他們在課上和課后的諸多問題,這樣使得那些非量化、非科學化(如情感、藝術(shù))、非模式化的價值通過“空間”傳遞給學生,增強人文精神,增進師生情感,做到因材施教。
(二)通過“空間”讓教法服從學法
有了“空間”后,學生有了多種多樣的學習渠道,他不一定要從你這里獲取這方面的知識,他可以從大學城里搜索到許多有關(guān)信息,因此,讓學生知道如何去學,如何去搜集有用的信息,如何去歸納總結(jié)各種各樣零亂的知識點顯得更為重要,從而從根本上改變原來的那種根本沒有或者很少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內(nèi)容應該如何教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接受的陳舊觀念。
(三)通過“空間”讓每位老師在教學中學會從整體到局部的思路
有了“空間”后,通過“解構(gòu)工作、重構(gòu)學習”使得“從整體出發(fā),帶動局部”的新觀念成為可能。其實,我個人認為到了高層次的教學,先讓學生對所教的知識的輪廓有大體了解,然后再從局部去細化,這樣的學習效果更好,學生學習的思路更清晰,何愁學生不安心學習、何愁學生不快樂學習?
(四)通過“空間”使得教師成為真正主導,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
有了“空間”后,“空間”為每位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透明、互動、互通、公開、公平、陽光、樂觀的平臺,它不斷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他們獲取知識變得多樣、便捷。使得教師的作用悄悄地發(fā)生著改變,使得幾十年來教育界呼吁的“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成為了可能,特別是教師在教學中很難傳導的,對學生又非常有用的非智力因素,比如意志力、創(chuàng)造性、道德修養(yǎng),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及與人進行良好溝通的能力和與人合作的意識。而這些,學生可以通過“空間”這個廣闊的平臺,在與同學交流,與老師交流,在大學城搜索知識的過程中慢慢地培養(yǎng)。
(五)通過“空間”讓學生學到更全面的知識,從而形成真正的能力
有了“空間”后,學生可以通過“空間”中的課件、視頻、資料隨時打開查閱,特別是對于專業(yè)課,學生可以通過教師上傳的視頻反復地觀看某些操作的方法、技能,同時對照課件上傳授的知識點,使得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有“空間”的條件下變得更容易形成。
三、結(jié)束語
社會的進步離不開變革,學校的發(fā)展離不開變革,學生的成長更離不開變革,而我校力行的空間教育教學變革與創(chuàng)新正是順應時代變化的一項重要戰(zhàn)略舉措。作為教師應該緊緊把握住“空間”這個嶄新的、革命性的手段,進入“空間”、堅守“空間”、呵護“空間”,在“空間”這個開放、透明、互動、互通、公開、公平、陽光、樂觀平臺上不斷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觀念的改變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空間教育教學使得這個過程變短,變易。只要我們堅持空間教育教學,我堅信最終每位教師都會喜歡上它,都會從中受益,都會成為符合時代要求的教師。
參考文獻
[1] 楊黎明.關(guān)于職業(yè)教育的改革試點:德國職業(yè)教育的典型試驗給我們的啟示[J].職教論壇,2011(18):1.
[2] 裴娣娜,楊小微,熊川武.現(xiàn)代教學論(第2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2005:325-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