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新華
摘 要 經濟與社會通識課程是揚州大學通識公共選修課立項核心課程。從教學實踐的角度,立足課程特征,探討該課程的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考核等問題。分層式的課程目標定位于培養(yǎng)學生全局思維能力,改善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課程內容從四項基本約束和經濟社會熱點問題構建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課程實施以情境案例和專題討論方式進行;課程考核兼顧過程與結果,形成多元考核體系。
關鍵詞 通識課程 課程教學 經濟與社會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7.067
Abstract The general course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s the core course of general elective course in Yangzhou Universit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eaching practice an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contents, methods and assessment of the course. The layered curriculum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overall thinking ability and improve their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world outlook; the curriculum content construct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economics from four basic constraints and hot economic and social issu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takes the form of situational cases and thematic discussions; and the curriculum assessment has taken into account both of process and results, and form a multiple assessment system.
Keywords general course; course teaching; economics and society
掌握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又能兼具廣博的視野和認識處理經濟社會問題的基本素養(yǎng)是當前高等教育培養(yǎng)人才的目標。在新時代,學科知識高度分化和整合,科學研究呈現出多學科共同發(fā)展的趨勢。許多重大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的發(fā)現與解決都需要融合多學科知識和原理。我國教育部于1998年推出《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強調應加強對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通識教育作為高等學校專業(yè)教育的有益補充,有助于完善大學生的知識架構,提升綜合素養(yǎng),促進個性發(fā)展。加之大學生未來將作為市場經濟的參與者,經濟與社會通識課程與生活密切相關,無論主修何種專業(yè),有助于開闊視野,改造思維,增強社會責任感。揚州大學歷來重視不同專業(yè)學生的通識教育,其中經濟與社會課程是通識公共選修課立項核心課程,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以情境案例為主線,以專題任務為明線,以培養(yǎng)全局思維能力為暗線”的培養(yǎng)模式。
1 立足通識教育認識課程特征
通識教育整合不同專業(yè),核心在于塑造學生人格,提升人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經濟與社會通識課旨在通過分析經濟社會發(fā)展問題,培養(yǎng)學生全局思維能力。兼具人文發(fā)展和專業(yè)教育的經濟與社會通識課在實踐中具備以下特征:
(1)基本性:經濟與社會課程在恪守基本原理同時突顯時代特征,即關注知識經濟的到來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并結合當前的國情,立足前沿,視域開闊。知識來源于學生息息相關的經濟生活,作為未來參與經濟社會的主體,學生通過本課程學習可知曉自身在社會中的位置,以發(fā)展聯(lián)系的觀點分析經濟現象、理解經濟政策并更好地參與經濟活動。學習之初,原先經濟學基礎知識對本課程學習影響較小,不同專業(yè)各年級學生均可進行選修組班。
(2)融合性:經濟與社會課程融合了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生態(tài)學等學科的知識,將眾多學科知識交叉相融,多角度、發(fā)散性思維分析問題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不同領域和不同境遇的學生聚集在一起,通過多元差異的學習探索基本價值觀的融合,提高其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3)主體性:經濟與社會課程堅持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品質為起點,通過案例和專題提供多種分析問題的視角,并致力于融合多種學科知識,引導學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圍中發(fā)表見解,在討論、辯論或批判中完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2 基于經濟學原理設定教學目標
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講:“在人的一生( 從搖籃到墳墓) 中,你都永遠無法回避無情的經濟學真理。作為一個選民,你總該能對政府稅收、財政赤字、自由貿易、通貨膨脹乃至失業(yè)等一系列問題有自己的判斷。只有學習和掌握了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之后,你才可能把握好這些問題?!彼€認為,對于大學生來說,職業(yè)選擇是人生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選擇。雖然個人的能力是重要依據,但外在環(huán)境也會產生影響,這些不是個人能控制的。經濟活動是普遍社會人必須面對和經歷的,學習經濟社會的原理可以幫助學生分析經濟形勢,進行理性選擇,還可以規(guī)避風險,盡可能獲得最大收益。生活中處處蘊含經濟學原理,通過學習,學生可以更好的認識市場經濟,具備基本的經濟學思維方式,從而感受人生的幸福和樂趣。結合通識教育塑造學生正確人格的目的,經濟與社會通識課程的教學目標分層體現:第一層次,對經濟與社會基本知識的知曉和了解;第二層次,引導學生對社會中經濟學現象的思考;第三層次,培養(yǎng)全局經濟思維方式,并在探索過程中逐步改善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整體性的認識促進知識遷移與融合,在三維的教學目標中,對經濟學基本知識的知曉是經濟學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和人生觀完善的基礎和載體。從求知視角看,經濟與社會課程的內容和形式以及教師的教學水平等因素將對最終的教學效果產生影響??茖W的思維方式不僅可以研析學問,還可以指導形成科學的人生態(tài)度,智慧生活、幸福人生是經濟與社會通識課在大學階段教學的最終目標。
3 根據經典和熱點問題設計教學內容
作為通識教育的經濟與社會課程,其授課對象是不同年級非經濟管理專業(yè)學生,經濟學基礎知識掌握情況不一,因此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需圍繞基本原理和社會熱點前沿開設專題講座,從生活案例及經濟數據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學習和思考的興趣,而不是專注于不同假設條件下經濟學原理和理論的推導過程。當然,經濟與社會通識課程不能離開經濟學的基本內容,經濟學的假設前提是稀缺性,人類的各種經濟活動面臨各種約束。概括來看,人類至少面臨四項普遍約束,即“東西”不夠、生命有限、互相依賴和需要協(xié)調。①這四項約束對應于經濟學的四種理論,即需求規(guī)律,利益理論,制度理論和宏觀理論,它們也構成了該課程內容的主線?!皷|西”不夠即指資源稀缺,相對于人類欲望而言,資源不足客觀存在。消費者在有限收入的約束下追求最大效用,生產者在有限要素投入約束下追求最大利潤或最低成本,這些是需求定律研究的核心內容;生命有限指在有限生命約束前提下,人們有著“確定性的偏好”都追求即時消費。由于未來總是存在諸多風險,加之人們對確定性偏好程度不同,導致現貨和期貨同時存在,而兩者之間的比價就是利息率。也正因為生命有限,又衍生出保險機制,這些都構成了金融活動的基礎;相互依賴指必須與少數人協(xié)作才能改善生活,經濟學認為人是自利的,但又需要他人的幫助,人們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也在為社會和他人創(chuàng)造了價值,這正是市場機制發(fā)揮的作用。而市場也存在失靈,于是各種合約安排、組織結構等應運而生,制度設計填補了空白;需要協(xié)調是來自于在專業(yè)化分工中的理性經濟行為需要協(xié)調才能實現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個人自發(fā)的行為需要協(xié)調導向社會和諧的最優(yōu)均衡狀態(tài),這也正是宏觀理論的核心。
經濟與社會通識課程內容的設計不能脫離經濟學基本原理,微觀經濟理論有利于學生在生活中的理性決策,宏觀經濟理論幫助學生理解社會協(xié)調機制及運行效果。當然,新時期與生活緊密相聯(lián)的經濟學又呈現出諸多熱點和前沿問題,以致內容設計也應關注新動向。如經濟周期波動導致經濟形勢變化,專題講解當前中國經濟形勢,以詳實的數據為支撐,具體闡釋由高速增長向穩(wěn)健型發(fā)展的轉變,在此基礎上分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及內涵;堅持綠色發(fā)展,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從經濟學視角組織討論生態(tài)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相關路徑?!爸谓洕鷮W的不過是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可以將機會成本、邊際效用等重要概念融入日常交易、職業(yè)規(guī)劃、金融世界、愛情生活等情境以全新的角度加以理解。只有掌握基本知識和原則,運用適當的方法將知識的理解擴展到應用層面,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此外,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出現許多新的理論和詞匯,像互聯(lián)網經濟、信息經濟等,教師授課時也可以此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變化,適時調整思維以適應經濟發(fā)展的形勢。
4 以學生為主體選擇教學方法
對應著四項基本理論以及前沿熱點知識,如果沿用傳統(tǒng)的講授式授課方式,學生僅限于知識的接受者,處于為獲取學分進行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因此,高校經濟與社會通識課程需改革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在互動的情境中激發(fā)學生探索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運用經濟與社會常識的意識,滿足學生自我發(fā)展的多樣化需求。筆者多年從事經濟管理專業(yè)經濟學課程及非經管專業(yè)經濟與社會通識課程教學,在對比分析受教對象的基礎上,在通識課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一定的教學經驗,其中靈活適宜的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學質量,收獲很好的反饋。
一是案例教學法。受限于學校實際,經濟與社會通識課程較少能開展體驗型的社會參觀實踐,而來源于實際具有啟發(fā)作用的案例教學法彌補了這一不足。教師圍繞某一主題選擇相應案例,可經典可典型,可國內可國際,只為理解掌握原理并能運用。例如將外部性原理與當前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相結合,設計案例,以貼近生活的經濟現象加深對原理的理解。涉及宏觀調控政策時,可運用改革開放40年來CPI數據,結合當前經濟形勢予以分析。
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在教學過程中還需注意具體的組織形式,可以采用案例導入,也可用案例穿插授課過程中,但一定需緊扣某一主題,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和總結。此外,案例的選取需可從以下方面進行:其一,與大學生生活相近,例如從對幸福的感受入手,理解邊際效用的概念,解讀在東西不夠的約束下人們面臨的權衡取舍。市場經濟條件下,學生熟知通過市場配置有限資源,交認識市場運行秩序,正是運用經濟學思維的開始。其二,國家政策涉及的熱點問題。如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由于長期的二元經濟體制和城市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我國鄉(xiāng)村發(fā)展水平遠滯后于城市。在農村城市互相依賴發(fā)展過程中,實現城鄉(xiāng)互動融合需要相應的制度供給。分析這些熱點問題,與自身經歷聯(lián)系緊密,學生興趣濃厚,還可以探尋國家重大戰(zhàn)略的經濟學理論依據,逐漸從經濟學的視角分析問題。通識課程的案例不追求高深復雜,在簡潔精確中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是專題討論法。討論式教學是在教師組織下,學生圍繞某一問題發(fā)表意見、辯論質疑直至弄清問題的一種方法。關于社會經濟熱門話題的討論,最能激發(fā)學生的表現欲和創(chuàng)造欲。例如在均衡價格供求定理部分,設計關于房價波動的專題討論,學生可以多角度運用多種原理加以思考和辨析。當前高校設有大學生科創(chuàng)基金,以此為契機,以小組形式,針對現實經濟社會問題,收集資料信息、數據和案例,并進行討論,以增強大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的意識。
專題討論法的應用關于專題的選擇很重要,一般選擇社會經濟熱點問題以達到與學生的共鳴。如2019年伊始,金融市場的運作給國民傳遞了利好信號,可適時開設“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析資本經營、資產經營和產品經營更好推動經濟發(fā)展的過程與路徑,幫助學生了解金融經濟運作的特點和規(guī)律。經濟轉型時期,特色小鎮(zhèn)作為一種新模式代表著新成功。選取特色小鎮(zhèn)建設發(fā)展作為專題,學生可從產業(yè)、文化、旅游、生態(tài)等角度充分發(fā)表觀點,從成本收益比較小鎮(zhèn)建設成效,以創(chuàng)新的思維重新認識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教師在確定討論問題時應注意引導學生從多側面、多方位進行思考,發(fā)散性的思維不能偏離主線,討論的形式和主題都要服從于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在掌握好討論的節(jié)奏和時間后,教師還必須點評和歸納,對核心問題作必要的擴展和延伸,以強化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5 以考核能力為宗旨重置考核體系
作為通識課程的經濟與社會,其教學目標最終體現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方式,以便更理性更深刻理解社會問題,相應的考核環(huán)節(jié)必須突破傳統(tǒng)考試模式,兼顧過程性與結果性考核,即考核內容不再局限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掌握;考核重點體現在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考核形式多樣靈活,體現考核的教育功能。
具體的課程考核可以進行以下設計:第一,建立多元考核體系。通識教育的初衷是拓展知識面,提升綜合素養(yǎng)??己瞬荒軆H限于原理和規(guī)律的理解,需將知識性和能力性考核相結合。具體考核指標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出勤提問模塊,根據課程教學平時表現進行相應考勤記錄,在綜合成績中占據40%權重。第二部分是專業(yè)實踐模塊,即對組織的課堂實踐活動表現的考核記錄,包括專題討論、案例分析、辯論成效等,在綜合成績中占據30%權重。第三部分是理論學習模塊,即對學生通識課程學習情況評定的測試記錄,包括課外作業(yè)、調查報告、課程小論文撰寫,占據課程成績的30%。第二,實施全過程考核管理。過程性考核旨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知識運用能力,體現在考核時間和空間的全程化,即從開始學習到學期結束,貫穿若干次不同形式的考核;考核空間突破課堂,包括市場調研、論文撰寫、小組討論等情況。全過程考核能激勵學生始終保持學習熱情,同時也在一定壓力下完成布置的任務,而不僅僅是短期的功利性通過式學習。第三,采用靈活的考核方式。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形成“1+1+N”過程性考核方式,兩個1分別表示課堂表現和期末論文撰寫,N表示教學過程中不定期的考核,涵蓋專題討論、案例分析、小組交流等形式,人、事、情境相互驅動,激勵學生加強學習。開放性考核的“N”次數應適度,次數太少無法真實反映學生學習狀況;次數過多由于學生知識基礎不一,增加學生學習壓力,不利于實現教學目標。
總之,經濟與社會通識課程教學不僅需適應不同專業(yè)學生的需求,還要適應大學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這些都需要授課教師始終秉持課程培養(yǎng)經濟學思維的根本目的,選取貼近生活和學生的案例和素材,輔以適當的教學方法,以行為導向推動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生主動式學習,在充分參與的過程中達到積極有效的教學效果,使得課堂內外都閃耀經濟學的光芒與智慧。
注釋
① 薛兆豐.經濟學通識[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5.
參考文獻
[1] 周博.對通識教育中經濟學課程教學的思考[J].陜西教育(高教),2016(6).
[2] 宋妍.基于通識教育的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