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紫琪
摘 要:自古以來,中國傳統(tǒng)社會就給女性戴上了無數(shù)的枷鎖,這使得女性在婚姻、地位、社會價值等等方面都遠遠不及男性。那么本文就是從愛情婚姻這一方面入手,并選取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兩個典型的新女性形象——林道靜與莎菲,來著重分析和探討在中國大傳統(tǒng)的影響之下,兩人的愛情選擇與結局以及各自的原因與當時的主人公所處的大時代環(huán)境之間的關聯(lián)。
關鍵詞:女性;革命;愛情;個人;時代
一、林道靜:大時代格局之下的革命愛情
《青春之歌》故事發(fā)生的時間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5年“一二九”運動之間。此期間的中國猶如一個巨大而火熱的熔爐。全國各地的學生運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著。與此同時,來自國外的各種各樣的新思想正源源不斷地輸向中國大地。這是一個風起云涌的時代。而女主人公林道靜為抗拒包辦婚姻離家出走,從這個行為來看,這本身就是符合時代潮流的。
而林道靜與愛情的第一次邂逅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萌生的。林道靜走入社會后屢屢受挫,想要尋死,正當她要縱身撲向大海時,是余永澤救下了她。余永澤對于林道靜而言,有一種 “雪中送炭”的好感,這種好感無關乎他的身份、職業(yè)、學識、家庭環(huán)境、個人教養(yǎng)等等。這種好感等不等同于實際的愛情還有待細細品味與琢磨。但可以肯定的是,這與當時時代的大環(huán)境——革命、抗爭是毫不相關的,這只是一種類似于受救助者與恩人之間的感情。這種感情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幻滅性,就如同泡沫,在稍微遇見大時代中革命的大風大浪后就會不堪一擊,徹底破碎。而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林道靜與余永澤相處過程中會有如此之多的矛盾以及后來的火速分手。因為在林道靜的一出場就已經(jīng)設定了這個女主人公的行為、性格是與當時大環(huán)境相符合的、是被包容在當時的大浪潮之中的,是一種“大我”;而余永澤在乎的是一種“小我”,他需要的也是一個中國古代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一個妻子,而這與林道靜、與當時社會環(huán)境下所要求、所產(chǎn)生的新女性是截然不同的。
小說中女主人公第二個愛戀的人——盧嘉川的出場則顯得比余永澤瀟灑的多?!暗漓o的話還沒說完,一個高個青年邁著沉穩(wěn)的步子走進門來,他站在門邊隨便向道靜點點頭微微一笑‘您說的很對,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您是這兒的教員嗎?”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就已將這種高度上升至國家的“大我”層次。林道靜就已經(jīng)深深崇拜起盧嘉川,并且自然而然地與當時已是自己戀人的余永澤進行了對比,林道靜心中向往的恰恰就是能夠“熟悉國家大事”而不是整天“談纏綿的故事”的人。這里,“熟悉國家大事”象征的就是一種“大我”,而“談纏綿的故事”背后隱藏的是個人的感官與欲望的滿足,毫無疑問是一種“小我”。而在林道靜的身上,“大我”與“小我”是全然統(tǒng)一的,她有著崇高的理想以及隨時準備為革命奉獻一切的決心,這都是與當時的時代潮流完全相融合的。
在林道靜的身上,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著大我與小我的高度統(tǒng)一,她選擇了把自身解放同民族解放、社會解放相結合的方式尋找愛情,林道靜的愛情是一種大傳統(tǒng)之下的愛情。林道靜是將“個人”是與當時的社會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以當盧嘉川壯烈犧牲后,江華也就成為了最好的人選。所以林道靜的愛情并不是一個悲劇的結局。
二、莎菲:孤獨的個人主義者的戀愛
與之相比的另一個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就是莎菲。莎菲女士的時代背景與林道靜就大不相同。莎菲處在 “五四運動”退潮的時期,在莎菲的身上,就不難帶有一種時代的苦悶創(chuàng)傷,在這個時期中,沒有此起彼伏的全國學生運動給人以無限的斗志,也沒有源源不斷的新思想給人以滋養(yǎng),各種時機與條件均未成熟。整個時代、社會伴有一種感傷與茫然的氣氛。莎菲就是這樣一個獨具時代苦悶創(chuàng)傷的女性人物。
談及莎菲的愛情,這與兩個男人是分不開的——葦?shù)芘c凌吉士。在我看來,莎菲對于這兩位男性的感情也是復雜而矛盾的。
小說中的葦?shù)?,是個善良單純、軟弱順從的男人。葦?shù)苁菒鬯?,但這種愛似乎只是單方面的,莎菲需要的愛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理解,一種尊重,可顯然,葦?shù)苁亲霾坏竭@一點的,甚至在葦?shù)茏x了莎菲的日記后仍不能理解莎菲的世界、達不到莎菲心中的理想愛人的標準,但莎菲對于葦?shù)軈s又不是全然拒絕的,她雖然厭倦著葦?shù)艿摹翱蘅尢涮洹?,但她卻不能將他全然推開,因為這樣的話,莎菲又會陷入無盡的孤獨之中。這種不太完美的愛情和無盡的孤獨,莎菲顯然選擇了前者,可見,莎菲對于孤獨的恐懼是巨大而難以想象的。
在與葦?shù)艿南嗵庍^程中,莎菲遇上了另外一個男人——凌吉士。莎菲在見到凌吉士的第一眼起就全然被他的外表所迷倒,深深愛上了他。莎菲顯然成了一個全然的“個人欲望主義者”。莎菲忘記了忘記了所處的時代,她的關注點始終聚焦在自己身上,準確的說,是自己火熱的欲望,這就是一種純粹的“小我”,與當時的大時代、大環(huán)境中的大傳統(tǒng)是毫不相干的。這種為肯定女人“人”的地位所做的不斷努力并不是那個時代的主流,所以莎菲的抗爭才會顯得如此蒼白和無力。莎菲在這里是一個“個人奮斗主義者”,這與林道靜身旁有千千萬萬志同道合的有志青年的情況截然不同,莎菲終究是孤獨的,也終究會在她那個時代永遠孤獨下去。所以小說的結局是莎菲決計搭車南下“悄悄地活下來,悄悄地死去”。與時代大浪潮相悖、與當時社會相疏遠的純粹個人主義的小傳統(tǒng)愛情終究會是這樣的結局。
結語
林道靜與莎菲都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非常重要的女性人物形象。兩者都是追求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的新時代女性,可為什么兩人的愛情結局卻不相同?究其原因,在于當時所處的大時代環(huán)境不同:林道靜選擇將自身的解放與民族解放、社會解放相統(tǒng)一,故林道靜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的成長可以說是如魚得水的;而莎菲就沒有這么幸運,莎菲在她那個時代是寂寞的,她是一個“高傲”的個人奮斗主義者,與那個時代的不相容就早已經(jīng)注定她的結局——終會陷入無盡的孤獨與苦悶。但是,不管怎么說,林道靜與莎菲敢于追求女性“人”的地位,肯定女性的尊嚴與價值,在各自的時代來說都是非??少F的。
參考文獻
[1]丁玲.丁玲短篇小說選[ 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楊沫.青春之歌[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